分享

腓特烈二世:靠谈判拿下耶路撒冷的“绝罚者”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0-10-21


公元1194年12月26日,一个婴儿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附近的耶西。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城市公社,商业发达,气氛自由,市民们推举执政官管理城市事务,不服从任何一个封建领主。


城市公社的存在得到了教宗的默许,因而这里的市民对教宗都有一种归属感,心向往之,也更容易激发宗教狂热。

腓特烈二世出生于耶西广场帐篷里

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尊贵的血统,他的父亲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亨利六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祖父是外号红胡子“巴巴罗萨”的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曾经会同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和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共同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但腓特烈一世在进军途中坠河溺亡了。

亨利六世用父亲的名字腓特烈给儿子命名,希望儿子能够一洗父亲的厄运,重振神圣罗马帝国的雄风。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

即位前的形势

在中世纪,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只有地理和民族概念

构成日耳曼民族的五六个民族组成的部落联盟首席安居记载加罗林家族麾下,接受加罗林家族诸位国王的调遣。

这种调遣只是荣誉性的,各部族带兵为加罗林国王们打仗,是要自带钱粮的。让他们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语言和对于法兰克王国的自豪感。

奥托一世(912年11月23日—973年5月7日),德意志国王(936—973年5月7日在位)

萨克森王朝的首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年2月2日—973年5月7日在位)

公元951年,奥托一世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并自称意大利人的国王。罗马教宗约翰十二世承认了奥托的占领,并支持他为“意大利人民的国王”,给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虽然名字是“罗马帝国”,这个“帝国”的主体并不在意大利,依然是日耳曼地区,也就是查理曼大帝所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的东半部分。

作为“国王”或者“皇帝”,奥托坚持他对于麾下各公侯都有绝对权力,并且以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弭平公侯反对奥托的叛乱。经过奥托的经营,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变得更像一个帝国了。

神罗和诺曼王国

作为腓特烈一世的儿子,亨利六世继承了父亲的所有粗暴性格,却又不如父亲宽大。

他娶了诺曼国王的女继承人康斯坦斯,也就是小腓特烈的母亲,因而同时成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国王。此时,亨利六世的下一个目标,是让帝位能够在他的家族合法地世袭。

“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并不是当然世袭的,必须得到境内诸侯的拥戴,才能成为“罗马人的国王”,并且要由身处意大利的教宗的加冕,再成为皇帝。让帝位能够当然世袭,是亨利六世的夙愿。

亨利六世(1165年11月—1197年9月28日)

在亨利六世得到了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之后,他向日耳曼的诸侯们建议,把新获得的土地并入帝国,如此诸侯们就不需要出钱来维持管理新土地的财政,他又承诺不向意大利的教士阶层征税,以换取教会的支持。

这一系列让步的条件是,诸侯和教会同意帝位由亨利六世当然地传给他的儿子。

不过,他的愿望并没有得到诸侯的支持,因此亨利六世不得不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先行要求诸侯们选举他的儿子为“罗马人的国王”,以保障下一任皇帝大概率是他的儿子。

诸侯们在乎的是制约皇帝的权力,而非究竟谁来当皇帝,所以也就顺水推舟,让两岁的腓特烈当选为“罗马人的国王”。

早年经历

在腓特烈二世的身上,依然遗传有他祖父腓特烈一世和父亲亨利六世的旺盛精力和骑士勇气,但他同时也拥有其他的天赋。

他的母亲来自西西里是西西里的诺曼人统治者家族的成员,且兼具意大利血统。从母亲那里,腓特烈二世遗传到了诺曼人的勇敢和意大利人的浪漫。

腓特烈二世的母亲康斯坦丝(1154年11月2日-1198年11月27日)

少年的腓特烈一直在意大利的耶西度过,并在这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的意大利,受到拜占庭和穆斯林的文化影响很深,上层社会热爱奢侈和美观,并且热衷于钻研哲学和历史。

这给了腓特烈不同于父兄和其他日耳曼人的特质,他自己也始终自认为是一个罗马人,而非日耳曼人。

1197年,亨利六世去世了。

尽管腓特烈已经被选为“罗马人的国王”,但日耳曼境内的诸侯们翻脸不认账,拒不承认腓特烈的合法性,另选他人为国王。

并且他们还分裂为两派,一派推选了他的叔叔菲利普,一派则推选了巴伐利亚公爵亨利的次子奥托。

英诺森三世

教宗英诺森三世支持奥托,让他做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至此,亨利六世对帝位世袭的努力彻底成为泡影,帝位不仅没能传给儿子,甚至没能传给霍亨斯陶芬家族其他成员,继承者奥托来自韦尔夫家族。

做了皇帝的奥托深感腓特烈所在的西西里是对他权威的威胁,率兵南下要夺占西西里。英诺森三世再次变卦,宣布开除奥托的教籍,支持年少的腓特烈为皇帝

虽然有了教皇和少数诸侯的支持,腓特烈要夺得皇位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年仅18岁的他带着西西里军队,一路冒险,来到亚琛。由于奥托与英国人同盟,而法国人于1214年打败了英国军队,让日耳曼诸侯们不再支持奥托,腓特烈得以在亚琛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就是腓特烈二世。

皇帝和教宗

因为罗马教宗的邀请,日耳曼人才得以成为合法的“意大利国王”,进而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国名也恰好宣示了这个国家成立的背景,它是在教会支持下建立的国家,因而是“神圣”的。

但是这个日耳曼人的国家和罗马教廷之间并不是一派和谐的关系。在罗马教宗看来,宗教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世俗的君主都只能是宗教权力的附庸。

现任(第266任)教皇为方济各

当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将都城迁到君士坦丁堡后,罗马城内陆位最高的人物就不再是西罗马皇帝,而是罗马教宗了。

不管是查理大帝,还是奥托大帝,他们被教宗加冕为罗马人的国王,同时也肩负着保护罗马教会的最高职责。

在世俗的国王眼里,国王需要继承,教宗也需要继承。教宗可以给国王加冕,国王就也可以任命教宗,而且教宗在法律上也是国王的臣民。

双方斗争高峰在11世纪,来自亨利四世和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亨利四世傲慢无能、专横跋扈,又喜怒无常。比他年长三十岁的格里高利七世则野心勃勃,一心要压服这个年轻的对手。

亨利四世(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

格里高利七世原本以为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亨利四世,当他了解到其他诸侯也对亨利不服,便大胆地废黜亨利。

亨利大发雷霆,反过来要求德国教会免除格里高利的教宗职务。德国教会当然无法左右罗马教廷,格里高利七世宣布对亨利施加绝罚令——将其开除教籍

  亨利四世想教宗赤足忏悔

这一次斗争,亨利意识到自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弱势,被开除教籍之后,自己也将失去对教会和其他诸侯的号召力。

于是亨利只能服软,亲自登门向教宗忏悔,在茫茫雪地里下跪求饶。格里高利七世让亨利在室外足足等了三天才接受他的忏悔,结束了这一次争斗。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为了在与教宗的斗争中获取意识形态上的优势,日耳曼的国王们都很重视十字军东征活动。

如果在十字军东征里获得胜利,日耳曼的国王们就是基督教世界里的英雄,他们也就不再需要教宗给他们提供合法性背书了。

当然,教宗也很重视十字军东征,并且一直牢牢把握十字军的主导权,不让欧洲的国王们通过十字军东征坐大,威胁教宗的地位。

腓特烈二世的雕像

腓特烈二世出生在意大利,从小就浸淫在宗教狂热的氛围中,比其他帝王更有出征的愿望。

并且,他的出身使他十分留恋意大利,回到日耳曼站稳脚跟后,他一直希望重新控制意大利半岛,十字军东征必须经过意大利,这是一个假道伐虢的好机会。由于日耳曼的内战,腓特烈疲于安定国内,一直无力组织一支十字军。

就在腓特烈疲于安定国内的时候,1215年,教宗英诺森三世先下手为强,要求欧洲的信徒组建一支十字军。

十字军历次东征路线

但这支军队并没有的到英、法等国支持,只有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骑士加入。

听闻英诺森三世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命令,腓特烈二世当即表态愿意加入。但直到1221年秋天,他还没有履行自己参加十字军的承诺。

这其中既有日耳曼内部不稳的原因,也因为这次东征依然是教宗主导,而非由腓特烈主导,即使卖了力气,也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威望,弄不好还会像他的祖父腓特烈一世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故而意兴阑珊。

没有腓特烈的战争

1217年秋天,一大批队伍集结在了阿卡。巴勒斯坦地区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饥荒,粮食歉收,十字军的给养出了问题。

十字军与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国的国王约翰合兵一处,进攻加利利海沿岸的他泊山,埃宥比王朝的穆斯林军队就驻扎在这里。劳师远征又饥肠辘辘的十字军士兵根本无心作战,第一次进攻即告失败。

第二年年初,参与东征的匈牙利国王带着军队离开十字军,返回欧洲。剩下的十字军无力发动新的进攻,不得不原地等待增援。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军队

4月开始,一些援军陆续抵达,十字军人数多起来,他们重整旗鼓,从海路进军埃及,包围了尼罗河入海口附近的达米埃塔。教宗的使节佩拉吉乌斯来到军中,迅速主导了军事指挥权。

但事实证明,佩拉吉乌斯并非合格的军事将领。十字军使用一种先进的浮动攻城器,夺取了尼罗河中的一处链塔。

这个塔上可以升起铁链,阻断河道交通。掌握了链塔,就掌握了河面控制权,按理说十字军应该很容易攻破达米埃塔才对。

但由于佩拉吉乌斯的迟钝,埃及人迅速在河中大量沉船,阻断河道,弥补了链塔失陷造成的防守缺口。

此后的几个月,十字军的攻击并无建树,甚至因为冬季的洪水,还把之前立下奇功的浮动攻城器冲到了河对岸的埃及人阵地里。

围攻达米埃塔

1219年2月,埃及发生了一起政变,苏丹临阵脱逃,军队无心恋战,纷纷撤退。十字军这才抓住机会,强渡尼罗河,占领达米埃塔一侧的河岸,兵临城下。埃及人提出义和,承诺停战并归还他们所占领的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国领土。

耶路撒冷国王约翰倾向于接受埃及人的条件,但佩拉吉乌斯不同意。就在十字军争执不下时,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援军到了,他们巩固了达米埃塔的防守。

1219年8月,十字军对穆斯林阵地再次发起攻击,却落入了口袋阵,遭到重大失败。埃及苏丹乘胜再提出议和,并且追加了议和的条件。

不过佩拉吉乌斯依然表示坚决反对。此时,达米埃塔城内的粮草已经告急,埃及人最终无法支撑,于11月撤出。围困达米埃塔十八个月之后,佩拉吉乌斯率领的十字军终于占领了达米埃塔。

但是,这种占领似乎意义不大,以后的战争该怎么打,佩拉吉乌斯没了主意。

日耳曼军队参战

因为屡次与教宗的监军佩拉吉乌斯产生分歧,耶路撒冷国王约翰愤然离开了十字军。

上层的矛盾演变为下层的骚乱,军士们为了争抢战利品大打出手。之后的20个月中,十字军完全没有任何军事行动,佩拉吉乌斯似乎根本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在此期间,埃及苏丹步步为营,深沟高垒,加强了防守力量。同时,苏丹又提出议和,同样再次被佩拉吉乌斯拒绝了

佩拉吉乌斯的拒绝,一方面是不懂军事,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形态问题

他是教宗的使者,一言一行代表教宗,如果他与埃及人议和,岂不是代表着基督教的教宗与穆斯林议和?以后教宗还有何面目在欧洲对各国指手画脚呢?

杜姆亚特虽然失守 却严重消磨了十字军的锐气

而且,佩拉吉乌斯也已得到腓特烈的军队出发的消息,指望着日耳曼大军到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1220年,腓特烈二世结束了与奥托的帝位之争,在亚琛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221年5月,日耳曼军队终于抵达埃及,教宗也敕令耶路撒冷的约翰重新加入十字军。7月,十字军沿着尼罗河岸,向曼苏拉进军,驻扎在河水的两条分支夹住的狭长沙洲上。

十字军的考虑,可能是借助河水阻挡敌军进攻,像护城河一样保护营寨的安全。

十字军不懂地理。8月正是尼罗河涨水的季节,埃及人凿开水坝,尼罗河水奔涌而下,淹没了十字军驻军的沙洲。

就这样,埃及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十字军不战自败,不得不与埃及人议和,和约的条件是停战八年。

耶路撒冷国王约翰也被埃及人俘虏

就在前线的十字军兵败沙洲的时候,腓特烈二世亲自赶到埃及。他听说十字军正在与埃及人议和,十分生气,当场表示反对。

不过,他此时并不具备军队的主导权,即使反对也无效。况且,腓特烈姗姗来迟,之前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无关,没有资格指责同意议和的十字军领导人。

就这样,腓特烈二世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带着失败的怨念返回欧洲。

腓特烈的战争

回到欧洲的腓特烈,与罗马教宗之间,纷争再起。教宗始终认为教廷拥有对意大利领土的统治权,而意大利同时也是腓特烈魂牵梦萦的故乡。

为了彻底压服腓特烈,继任的新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借口腓特烈失信,没有及时派兵参加第五次十字军东征,而对他施加绝罚令。

这是第二次教廷对神圣罗马皇帝施以绝罚。自知理亏的腓特烈审时度势,还是与教宗和解了事。

腓特烈二世的妻子和情人

为了给自己挣回道德资本,腓特烈独自发起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为了准备这次东征,腓特烈于1225年,与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国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二世定下婚约,通过婚姻获得了耶路撒冷王国的统治权。

腓特烈承诺,不管来自何处,只要是响应他,加入十字军的人,都可以获得免费的运输和补给。尽管出手慷慨,但腓特烈的号召响应者寥寥,直到1227年,也就是发出召唤两年后,才勉强凑齐了队伍,准备出发。

1227年,腓特烈在意大利东南角的布林迪西迎娶耶路撒冷的伊莎贝拉二世,并继承耶路撒冷国王的头衔。部队也从布林迪西出发,前往巴勒斯坦,进驻阿卡。

第六次东征路线

此时,腓特烈生了一场病,没有跟随部队出发。正愁没机会惩罚腓特烈的教宗格里高利九世,以腓特烈再次食言为由,对腓特烈处以绝罚。

教宗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意大利南部的土地,他认为腓特烈只是借口东征,故意赖在意大利不走,造成南部意大利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的既成事实,这是教廷无法接受的。

教宗格里高利九世

腓特烈于1228年6月终于踏上征途。此时他已经不是基督教徒,根本没有资格做十字军。

而且从最初开拔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十字军的很多兵士发现无仗可打,已经离开部队反乡了。

相当多的十字军士兵知道他们的统帅已经被教宗绝罚,也拒绝听命于腓特烈,这支部队已经无法再战斗了。

在战场之外,腓特烈于埃及苏丹卡米尔进行着秘密谈判。卡米尔并不知道十字军的虚弱,一直想跟腓特烈结盟,共同对抗叙利亚。

腓特烈二世 (左)与凯末尔苏丹 (右)面谈

腓特烈于11月抵达雅法,在这里与卡米尔的使者谈判数月,在次年2月签订了条约。

卡米尔交还耶路撒冷、伯利恒、拿勒撒等地给耶路撒冷基督教王国,条件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区还留在穆斯林手中,且耶路撒冷不设防。

腓特烈同意与埃及人结盟,并保障苏丹的权益。

结语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彻底解体之后,北方部族接踵而至,都希望成为罗马的主人。

但是这些部族人数都很少,分布也分散,谁都不能成为罗马真正的主人。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将各部族结合成统一体,罗马这样一个文明共同体的思想和文化也许就会逐渐消失。

而日耳曼人积极组织、参与十字军东征,正是因为他们希望成为罗马文明的正统继承者。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在和平中落下了帷幕。

没有费一兵一卒,没有动一刀一枪,腓特烈在军队形势倾危的情况下为基督教世界收复耶路撒冷,不得不说是他的一项重大成就。

但是,一名被绝罚者与穆斯林媾和迎来的“胜利”,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真的可以称得上光彩么?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