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来源《360百科》: 存在就是被感知,被视为是贝克莱主教的名言。乔治·贝克莱(1685~1753)系英国经验主义者、天才哲学家。很年轻就出版了其几本重要哲学著作,例如《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 扩展: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概念是贝克莱主教针对约翰·洛克的物体的性质应该分为两类(物质的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区分)这概念的针对性理论。 附: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之一。 ~~~~~~~~~~~~~~~~~~~~~~~~~~~~~~~~~~~~~~~~~~~~~~~~~~~ 大胖子继续扩展: “存在就是被感知”继而扩展到“存在即感知”,从一个简洁明了的结论的角度,还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无论是科学还是神学(迷信),直到今天,人类的认知还都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将永远如此)。尤其是当今貌似很先进的所谓的科学,人类对于未知领域依然还是本着“看不见就不算存在”(暂时勘测不到的就不算客观存在)的基本概念。比如“遥远宇宙中的目前还探测不到的某颗星”、“比轻子和夸克等更小的目前未知的基本粒子”,比如目前天文学中大红的“黑洞”、“暗物质”、“平行宇宙”等等的。。。 简而言之,还是“以人为本”:“人没感知到的”就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态度、科学立场”,无论哪个流派哪种理论,底层逻辑都这样! 本质上,贝克莱的这种唯心主义感觉论,是笛卡尔认识论的主观主义以及“自我中心的”出发点和洛克的经验论的结合。没啥很稀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