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十二时”,在古代有何意义,它是如何得来

 大秦之歌 2020-06-24

每一个

喜欢大秦的人

你我一起做大秦之歌的正真朋友

文  ∣ 大秦之歌

作者简介:头条号历史问答达人

说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电视剧,恐怕非《长安十二时辰》莫属。扣人心弦的时间节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剧情,无不让人感觉紧张刺激。

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不但让我们对盛唐时期古人的生活细节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对我国古代人们的作息时间有了初步认知。它第一次全面细致地将古人的时间记述方式,用影视镜头直观展现在现代人面前。

其实不光是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有古人关于时间的记述概念,在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子时”、“午时”、“人定”、“食时”等等时间概念的表述。

古人复杂的计时概念都有那些历史背景?这些时间概念是如何与现代社会的时间概念进行传承和对应?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命名又表达了古人怎么样的一种生活诉求呢?

十二时的计时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由十二个代表特定时间的专业名词构成,充满了古人对自然宇宙的深邃认识,在一定程度具有启蒙科学的非凡意义,开创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认知并加以利用的先河。

在先秦时期,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日月更替并结合自身生产活动、生活习惯,通过长时间的记录总结,寻找归纳出日夜交替的基本规律,最终形成把一昼夜划分成为十二时辰,并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的历法传承至今。

先秦之前,对十二时的称谓名词没有固定的叫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每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规律大同小异,因此在十二时的叫法上也各有不同。

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正式确定了一部太初历法,首次完成了对十二时的统一称谓。“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太初历法第一次用十二个名词与地支配合来记述十二时,虽然还没有确定一个非常准确的系统,使用也显得杂乱无序,但这种独创于世的时间概念为未来更精确的天文历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象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之一。

十二时的名称都代表着什么样的涵义?里面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界怎么样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把这十二时的名称一一进行诠释,追索溯源,让现代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古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

一、夜半

“夜半”是十二时里第一个时辰。在《左传·哀公十六年》里,有这么一个记述:“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这是古人把“夜半”作为时间称谓来使用的第一个例子。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古人把这个时间段用地支来命名,称为子时。

那么,在古人的认知里,什么是“夜”?什么又是“夜半”呢?

在《春秋·庄公七年》中这样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后来有人专门为这句话做了一段解释:“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也就是说,把黄昏到天亮这段时间都称为“夜”。

明白了“夜”,就不难明白“夜半”,“夜半”就是指天黑到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半夜”则是一种笼统的概念,包含了天黑到天亮全部的时间,往往会超出“夜半”所表述的那个时间段。

现在使用的古代农历历法,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在古人的历法里,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的记述有很多种,有“平旦”、“鸡鸣”等为起点的叫法。不管叫法如何不同,人们总体上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

有了“夜半”的历法称谓,在文学作品里,文人墨客就会经常把“夜半”一词用于诗词创作之中。例如张继在《枫桥夜泊》里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李商隐在《贾生》里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半”别称: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二、鸡鸣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鸡鸣”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之前的那一个时间段,即深夜过后的1时至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但在《辞源》里,“鸡鸣”被注为:“兵器也。”《辞海》里又注解为《诗经·齐风》篇名和乐府《相和歌》曲名,以及“戈”的别称,“戈”在古代也是兵器的代名词。

古人最早记述“鸡鸣”一词也鲜见于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里,例如《诗经·风雨》里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有“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

但是这些记载只是单纯的“鸡叫”之意,并没有历法计时表述。因为在古代,人们喜欢上把鸡褒称为“知时畜也”。在《韩诗外传》里就一句赞颂鸡的话“守夜不失时,信也。”天色发亮,曙光初现,雄鸡就会打鸣,听到鸡鸣之声,人们就知道白天即将开始,于是穿衣起身,开始一天的劳作。

“鸡鸣”别称:荒鸡。

三、平旦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平旦之气”一句,是古人最早应用“平旦”一词的文章,这句话里的“气”,指的是“天空里的云气”。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气象之意。后来在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里也用了“平旦”这个词,说:“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通过古人对“平旦”一词的运用,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生活里已经逐渐有了时间概念的记述。“平旦”就是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起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平旦”。用地支表示这个时间段则称为“寅时”,即每天清晨3时至5时。

“平旦”别称: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旦旦等。

四、日出

在古代诗文里,古人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以递日出。”再比如晋朝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日出”这个词最早在《诗经·桧风·羔裘》出现“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叫做“卯时”。这个时间段指每天清晨的5时至7时。这时东方太阳升起,光耀大地,一派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景象,所以人们也有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劝勉激励之言。

“日出”别称:日上、日生、日始、旭日、破晓等。

五、食时

“食时”一次,最早在《礼记·坊记》中就出现过:“古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此外在《管子·弟子职》里也有“食时”一词的句子,例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另外,在《齐竞陵文宣王行状》一文里有“淮南取食时”,这句话被后人注解为:“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食时”就是古人的“朝食”之时,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吃早饭”时间,即每天7点至9点这个时间段,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别称:早食、宴食、蚤食。

六、隅中

在《淮南子·天文训》里,最早出现了“隅中”的记载:“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尚未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的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之间的连线,会同昆吾上空太阳之间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一长安为基准观测位测出来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来临之时与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古人称这个时间段为“隅中”。

在《春秋左传·昭公五年》里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也是“隅中”一词在古代文献里的应用。

“隅中”就是临近中午的时间段,即上午的9时至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隅中”别称:日禺、禺中、日禺中等。

七、日中

古代时期,古人把太阳运行到天空正中的时间,作为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的时间标志。这种上古时期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初期贸易活动,就是在日中时辰进行。在《易·系辞下》里这样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列子·汤问》里也有同样的记述:“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里也有记载:“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可见,“日中”一词在古代文献里应用的很频繁。

太阳运行到天空的正中,即为一天里的正午时辰,日中表示每天11时至13时的时间段,这段时间用地支命名就叫“午时”。

“日中”别称:日正、日午、日高、中午、亭午、正午等。

八、日昳

“昳”字在《说文》里解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里:“旦至食,为麦;食至日,为稷。”

在《汉书·游侠传》里记载:“诸客奔走市买,至日皆会。”

“日”的意思就是太阳过了天空正中位置,已经渐渐偏移斜向西边。如果以中天为界线的话,这时太阳的位置正好与“隅中”时的位置相对应。

“日”就是太阳运行到西斜位置的时间,也就我们现在每天13时至15时的时间段,用地支来命名就叫“未时”。

“日昳”别称:日侧、日跌、日斜等。

九、晡时

“哺时”一词,最先在《淮南子·天文训》一篇里出现:“(日)至于悲谷,是为晡时。”

司马光在《政治通鉴·唐纪》也有过记述:“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

古人也用单字“晡”来代替“晡时”,这种表述方式鲜见于古人诗词作品之中。杜甫在《徐步》写道:“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在《宿杜曲花下》里写道:“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古代是的“晡”和“餔”相通。在《说文段注》:“餔,申时食也。……‘餔’,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餔,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古人吃饭有一定规律和习惯,一般会把吃第二顿饭的时间叫“晡时”。

因此“晡时”代表了古人“吃第二顿饭的用餐时间”,也就是我们现在每天13时至17时的时间段。这一时间段用地支来命名则为“申时”。

“哺时”别称:日稷、日夕、夕食、日餔、餔食等。

十、日入

“日入”一词最早在《春秋左传正义》一篇里出现:“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

在《庄子·让王》中记载:“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毛皮,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日出”和“日入”当做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的标志。《元史·日历志》里记载:“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可见古人的作息时间、休养生息、四季耕作都是以“日出”和“日入”为一天的标准进行。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在古人的时间记述里,“日入”就是太阳落山以后的时间,我们现在叫夕阳西下,也就是现在每日17时至19时的时间段,古人用地支来命名的就叫“酉时”。

这个时辰也是鸡归巢上架的时间,白天乐《醉歌》一诗里写道:"黄鸡崔晓丑时鸣,白日催怿西前没。"

“日入”别称:日没、日沉、日落、日晏等。

十一、黄昏

“黄昏”这个词最早使用它的是楚国的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古人为何要用“黄昏”这个词来标记时辰呢?在《说文》有这样的解释:“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

在古代没有灯光的世界里,太阳消失在西山,万物笼罩上一层朦胧的黑色,天色昏黄暗淡,大地毫无生气机,人们也倍感落寞。所以“黄昏”一词不仅反映了每天日落时的自然气象,也反映出人们面临黑暗时的惆帐情绪。

后来,“黄昏”一词被广泛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在古人的诗词里经常出现。像欧阳修在《生查子》里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近黄昏。”他把“黄昏”这个时间作为青年男女幽会时的时间来描述,太阳沉没,却为情窦初开的年轻情侣们创造了极佳的约会场景,把“黄昏”写成了一件让年轻人内心急切盼望的时间,感觉非常美好,令人向往。

李商隐在他的代表作《登乐游原》里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落寞和失意。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对人生是一种激励,凡事不要等到黄昏之时才想去努力奋斗,那就有点晚了。

所以,古人把太阳西落后天色朦胧的时间用“黄昏”来记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19时至21时。古人用地支来命名就叫“戌时”。

“黄昏”别称:日夕、日末、日晚、日堕、日暮等。

十二、人定

“人定”一词在《后汉书.来歙传》有记述:“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这里的“人定”是古人最早的文献记载。

在《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里,也有“人定”的诗句:“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

看得出,古人把“人定”作为时间概念来运用到文字表述之中。

“人定”的意思就是夜已经很深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安静下来,到了入眠安睡的时刻。

“人定”就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后一个时辰,用现在的时间来计算的话,就是每天21时至23时,古人用地支来命名就叫“亥时”。

“人定”别称:定昏、夤夜。

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大自然认知的不断加深,古人的计时的方式也逐渐向更科学更合理的境地靠近。

在王充《论衡》之《涧时篇》里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

到了公元一世纪初,古人又把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结合起来应用,排定次序,有力的规范了人们生活习惯和劳作规律,提高了人们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效率,显示了古人在历法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与进步。

在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里,古人对十二时辰的记载、表述更加普遍,甚至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杨长史赴果州》的诗里也写道:“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把十二时辰写进他的诗里。

同时,十二时作为时间印记也更多的被古人运用到发明创造、音乐、绘画、雕刻等等文化艺术形式之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END· 

大秦之歌在秦史里徜徉

 公众号:daqinzhifeng1018  

洞见 · 价值 · 有趣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