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十二地支纪时考

 知易无大过 2014-06-22

                       用十二地支纪时考

                          蔡斐鹏(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员、厦门市易学研究会会员)

 在拙著《四柱命理学的形成》中已经阐明,干支的出现最早只是用来纪日的。至于何时被用作纪时,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作如下推论: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也有这样一段话:“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知道,在古代并不是一开始一日就被固定分为十二时辰。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三正》中有一段引述《尚书大传》的话:“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说的是夏、殷、周三个朝代,不但每年的第一个月不一样,连每天从什么时辰开始算新的一天,也不一样。《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也有记载夏、殷商、周三朝改朝代必改每日开始之时辰的事。因此可以这么说,在汉代之前,我国在时辰的规范上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卷二十》是这样描述我国历史上之每日之分时的:“古无所谓时。凡言时若《尧典》之‘四时’,《左氏传》之‘三时’皆谓春夏秋冬也。故士文伯对晋侯,以岁、时、日、月、星、辰谓之六物。《荀子》曰:‘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亦谓春夏秋冬也。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此说法认为,所谓时最早所说的时是指季节,随着历法的发展越分越细,一日分十二时辰起于汉代,何人所为却没有历史记载,但人们一直遵循这样的分法。

 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四》就详细讲述了古代将一日分时段的一些情况,以及一日分为十二时辰的由来:“古时本无一日十二时之分,《左传》卜楚丘曰:日之数十,故有十时。是言一日只十时也。其见于史传者,记日之早晚则曰平旦,曰日中,曰日之夕。又如《史记*天官书》旦至食、食至日昳之类。记夜之早晚则曰夜半,曰夜未央,曰夜向晨。又如《汉书*广陵王胥传》鸡唱时,《昌邑王传》夜漏未尽一刻之类,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时也。况古人尚以甲、乙、丙、丁、戊分夜之五更,谓之五夜,若其时已有甲子乙丑纪时,又何得以甲乙纪夜乎?又《淮南子》日出旸谷为晨明,登扶桑为朏明,至曲阿为旦明,至曾泉为蚤食,至桑野为晏食,至衡阳为隅中,至昆吾为正中,至乌次为小还,至悲谷为哺时,至女纪为大还,至虞渊为高舂,至连石为下舂,至悲泉为悬车,至虞渊为黄昏,至蒙谷为定昏。是古时一日夜尚分十五时,且其所分之候昼多而夜少。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盖自太初改正朔之后,历家之术益精,故定此法。……盖历家记载已用十二支,而民俗犹以夜半、鸡鸣等为候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汉武帝之前,古代历法对每日分几个时辰并不统一。一日分十二时辰并以干支作为纪法,是在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时才正式实施的,因为此时的历法水准已相当精确。不过在当时,十二地支纪时也只是在术数家当中使用,民间仍然使用夜半、鸡鸣之类纪时法。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就有十二地支纪时的描述:“今案察五月之时,日出于寅,入于戌。”五月时分,太阳在寅时就已经露脸,在戌时才落山。《间时篇》中也有:“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

 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明确,每日确定为十二时辰,并用十二地支加以区分,是从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开始的。

 十二地支与现代时间如何对应,如下表所示: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