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枢

 中医漫游 2020-06-25

第一组:天枢 足三里



单穴功用

    天枢,又名长溪、长鸡、长谷、谷门、循际、循元、补元、大肠募、长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为足阳明胃经脑穴,乃本经脉气所发。天枢之枢,是指枢纽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中,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以谓也。”明·马菌注云:“气交者,天地二气之交接,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难经·三十难》载:“中焦在胃中院,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滑寿注云:“在脐旁天枢穴。”本穴位居天地二气之间,为人气所从,通于中焦,有斡旋上下,职司升降之功,为天地之气(中、下焦之气)升降出人的枢纽,故名天枢。本穴具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之功。用于治疗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绕脐痛,腹胀,肠鸣,水肿,月经不调,闭经,产后腹痛,高血压病,小儿消化不良。

洗心问剑 全新出发!
游戏
剑网3
详情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脑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人,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院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暖腐食臭,胸隔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痪痹,五劳赢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疮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配伍功能

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气所人,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之力。天枢以疏泻为主;足三里以补中为要。二穴伍用,一补一泻,一肠一胃,调和气机,和胃整肠,传导功能即可恢复正常。



主治

 1.便秘证属肠胃不和,气机不畅,传导功能失调者。

   2.急、慢性泄泻。

   3.痢疾。



操作法

    天枢: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直刺0. 5----1寸。   足三里:①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肤(3寸),距离胫骨前缘1横指处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示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0.5一1寸。



经验

    天枢一足三里伍用,临床之经验,以治大肠病症为主,不论是急性病证,还是慢性病证均堪选用。治急性病证,针刺多用泻法;治疗慢性病证,针刺多用先泻后补,或用补法;若属热证,只针不灸;若属寒证,针灸并用,或重用灸法,针刺留针时间长。治急性泄泻,急性痢疾时,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如热重、发热39℃以上者,加曲池、大椎,或加合谷、内庭;湿重加阴陵泉、三阴交;寒重加神阙 (只灸不针)、气海(针灸并用);里急后重加大肠俞、长强。

    另外,为什么同一组“对穴”能够治疗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证呢?从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穴位,对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天枢穴有止泻作用;相反,大便秘结时,针刺天枢穴又有通便作用。这就是本组“对穴”既治泄泻,又治便秘的道理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