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那些著名画派4:南宗流韵松江派

 昵称40044036 2020-06-26

松江画派是“华亭派”、“云间派”、“松江派”的统称,明代末年最有影响的画派。以董其昌为代表,其支派有三: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称“云间派”;这两派都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宋懋晋兼师赵左。以顾正谊为代表的称“华亭派”。他们当时都是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古称华亭)人,基本上都法宗董、巨、元四家,所以风格比较接近,互有影响,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由于明代的松江是江浙两省的交通要地,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虽然此派是在松江地区,但实际上都是吴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而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实践作理论基础,提出山水画分南北宗说,并强调南宗绘画的正统地位,崇南贬北的理论建树虽是董其昌个人偏好,但它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受此影响松江派将南宋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独树一帜,以其温润、淡雅、含蓄为主,注重笔墨情趣,意蕴深远。

代表人物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强调南宗绘画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峒关蒲雪固》

董其昌是明末最具影响力的画家。松江画派能够迅速发展是在董其昌的带领下,让更多人了解到山水画的魅力。松江派承袭了吴门派的余脉,最终又取代了吴门派,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画学思想乃是董其昌首创并力倡的山水画“南北宗论”。

几十年的仕途生涯的他,对于山水画的理解却是另一番韵味,是明朝晚期最杰出、影响力最大的书画家。特别是提出“南北宗论”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一直影响至今

董其昌的山水画比较注重师法传统的技法,追求的简单、淳朴的画风,对于笔墨的浓淡、韵味较为的看重,从其山水画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通过其墨色的浓淡,将主体与陪体之间展现的淋漓尽致,看似简单,却将秀丽、雅致展现的尤为突出。其作品《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秋水日潺》

《陇秋图》

顾正谊明代画家、诗人。字仲方,号亭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其父顾中立,官至参知政事。顾正谊以父荫,于万历时由太学生官中书舍人。晚年筑小亭园于江畔以终老,故号亭林。工画,由于家多名迹,潜心于临摹鉴赏,故精于绘事,早年即以诗画驰名江南,后游长安,名声大噪。董其昌曾记云:“吾郡画家,顾仲方中舍最著。其游长安,四方士大夫求者填委,几欲作铁门限以却之,得者如获拱璧。”

赵左(1573—1644)左一作佐,字文度。活跃于明代后期。万历、崇祯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赵左为诸生时,诗文即出众,曾赴北京,以一首秋草诗一鸣惊人,人呼为“赵秋草”。后得顾正谊赏识,让他与宋懋晋向好友宋旭学画,此后画名渐显。山水画师法董源,兼学黄公望、倪瓒。画云山以己意出之,有似米(芾)非米之妙。善用干笔焦墨而又长于烘染,后受董其昌的画风影响,形成笔墨灵秀、设色雅致的风格。他与弟子沈士充、朱轩、叶有年、陈廉、李肇亨等构成的艺术群体,被人们称为“苏松派”。论画主张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因一生穷困,曾为董其昌代笔。所著《大愚庵遗集》已失传,散落的诗文由其子搜辑成一集存世。

沈士充生卒年不详。字子居,明代画家。他擅长画山水画,间作白描人物。笔法松秀,墨色华淳,皴染淹润,画山很少有突兀之势,清蔚苍古。所作山水,丘壑蓓葱,皴染淹润。师宋懋晋,兼学赵左,其后博采唐宋元诸家之长,尤其得力于元人。画风近似董其昌,曾为董代笔人之一。于“松江画派”中别辟“云间派”,为此派首要人物。董其昌是当时的文坛领袖,画坛大师,找他作画的人很多,董其昌应酬不过来,就找了很多画家帮忙代笔。沈士充的作品风格和董其昌还是有些不同的,但二人作品中透露的文人情怀是相通的。浓重的元人气韵成了沈士充为董其昌代笔的基础。

沈士充尚古,所画大多为临仿历代名家之作,其中以学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的作品最得形神。属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所褒扬的南宗画家。因此,他的绘画基调,很接近董其昌。然而亦能不为门户之见所囿,能认真地学习效法,被董其昌所排斥为北宗画家的画格、画法,如李思训、赵伯驹、刘松年等,因而他的某些作品具有景色繁复、画法工谨的特点。

此外,他还能画写实的山水画和学丁云鹏的白描人物画,虽然所作不多,但也说明了他在绘画创作上的广博性。他的绘画对清初金陵八家中一些画家有一定影响。由于他过多地临仿古人,而且用笔比较细碎,致使他未能取得更高成就。

莫是龙(1537-1587)明代画家,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字云卿,更字廷翰,号秋水,又号后明,华亭人。莫是龙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进士,是个学问渊博的人。

莫是龙从小就显示超人的感悟能力,相传莫是龙十岁能文,擅长书画。著有诗集《石秀斋集》十卷,《四库总目》又著《画说》,并传于世。书中各条,并见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诸书,文句小有出入。

董其昌早年拜师莫如忠,在莫家私塾就读,得以结识莫是龙,与他谈书论画,奠定了日后的书画理论基础。

董其昌25岁时,观莫是龙作画,“咄咄称赏”(《画禅室随笔》卷二题莫秋水画),他对莫氏父子都颇为赞赏:“始知公(即莫如忠)深于二王,其子云卿亦工书。”(《评法书》)他评价其师莫如忠“似正反奇,超俗即雅”、“人地高华,知希自贵,晋人以外一步不窥”。

而对莫是龙的评价同样很高,“风流跌宕,俊爽多姿,酝酿诸家,匠心独妙”、“如五陵豪侠,宝剑金丸,意气自喜”、“游道既广,鉴赏之家无不遍历”。由此可见,莫是龙在书画方面对董其昌的影响不容置疑。

可惜的是,莫是龙倏然而逝时年仅五十一岁。“疾革时,尚与友人对奕,已较胜负,收其子,倏然而逝。”

莫是龙《行书偶述文扇面》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师匠不古,终乏梯航』,莫是龙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莫氏父子书法观念的核心:『师古。』可以说莫如忠打破了赵孟自元以来的笼罩以及明中期『吴门书派』对文徵明的盲目崇拜,直接上溯魏晋,寻求古法。

其子莫云卿继承了莫如忠直入晋室、上追『二王』的师法观念,但不局限于此,还兼学米芾,注重个人性情的表达,创新求变。『法度既得,任吾心匠,适彼互合,时发新奇。』

莫是龙提倡师法古人,掌握法度后,要使『法』为『吾心』用,二者相互融合,方能出『新』『奇』,这便是他书法实践的真实表达。

学习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正是莫氏父子所提倡的书法创作观念,董其昌的书学理念与其有诸多相似之处。

莫是龙《陶潜移居诗轴》 纸本 150×7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幼颖异,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尤好苏东坡诗章文字。遇苏墨迹,虽残碑断简,也必搜采,手自摹刻,书风萧散秀雅。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陈继儒自幼聪颖过人,诗文短翰极有风致。长为诸生,与同郡引齐名,三吴名士争相与他结为师友。年二十九,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绝意科举仕进。建庙祀二陆(陆机、陆云),乞取四方名花,广植堂前,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因名“乞花场”。

父亡后,他移居东佘山,在山上筑“东佘山居”,有顽仙庐、来仪堂、晚香堂、一拂轩等。自此之后,他闭门读书,但仍与三吴名士来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绅,时人颇有讥评。

陈继儒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所画梅竹,点染精妙,名重当时。用水墨画梅,乃其首创,曾编《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为后世所法。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传世作品有《梅花》、《梅竹双清图》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另有《梅花图》8页(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他曾评批《西厢记》、《琵琶记》、《绣襦记》等。并善鼓琴,订正琴谱,名重一时。也精于鉴赏。嗜弈棋,得同郡徐阶器重。着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书法传世作品有《行书半研斋诗》、《行书李白诗》等(现藏故宫博物院)。

声明:图文来自网络公益分享,我们尊重原作者版权,如有不妥请联系告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