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个问题,刘渡舟带你读懂《伤寒论》

 新顺其自然 2020-06-26

导读刘老“解惑”之文章对于小编这样诠才末学真十分珍贵。若无解惑者则“惑而从师其为惑也解矣”。《伤寒论》中方名意义;怎样掌握五泻心汤证治要领;“烦躁”和“躁烦”有何同等问题家知道答案么?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问:《伤寒论》中方名意义?

答:《伤寒论》中方名有四种由来:)以主药命名。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二)以治疗作用或治疗病证命名。如泻心汤、陷胸汤(丸)、小陷胸汤、四逆汤、四逆散、承气汤等。(三)以主药及作用两种意义命名。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等。(四)以剂型命名。如汤、丸、散、粉、蜜煎导等。(五)亦有借古代神话传说中方位之神来命名。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其意义也近于以作用命名。如白虎汤白虎喻为西方金神为秋金清肃之气秋凉至炎暑去方乃清热退火之剂。又如真武汤真武又名玄武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赖以镇水之意。

按:有些方名解释如“抵当汤”“抵当”二字解释为“直抵当攻之处”则为以作用命名;有按《名医别录》解释为“水蛭亦名至掌渐后讹‘抵当’方用水蛭为君故名为‘抵当汤’”则以主药命名。

问:怎样掌握五泻心汤证治要领?

答:五泻心汤皆治疗心下痞但其痞证各异用方亦别。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除痞满外呕吐症状突出其病机乃寒热阻塞痰气上逆。生姜泻心汤治水气痞:其证呕吐但噫食臭气;胁下有水气肠鸣腹响如雷鸣;便溏泻。临床观察此证还可有胁下微痛小便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舌苔水滑等证。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多以心下痞与腹泻同见利愈甚而痞愈重且兼干呕心烦得安。黄黄连泻心汤治热痞:证见心下痞心烦舌红苔黄脉浮数溺黄便虽利爽。附子泻心汤治寒热痞:既有热痞之证状又出现恶寒汗出。这热痞虚寒下。

问:“烦躁”和“躁烦”有何同?

答:伤寒烦躁很易出现。三阳热证固然常有烦躁。三阴寒证亦会出现烦躁躁烦、发烦、躁动。然而烦之与躁究有同。烦乃心烦神烦精神安之状。躁乃肢体躁动坐卧宁之状。成无己谓:“烦阳也;躁阴也。”“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也。”以烦为主叫烦躁多见于阳热证。以躁动宁为主叫躁烦多见亡阳或厥逆等证。严格地讲烦为阳证躁为阴证。烦自觉而躁也有失神以后自觉。

按:综观《伤寒论》中关于烦、躁之条文般为烦证多阳热实证较轻;躁烦多阴证重证常见于阴阳离绝之证。但《伤寒论》涉及烦、烦躁、躁烦等条文甚多应前后文义互参分别对待。

问:“下利清谷”与“谷化”含义有何区别?

答:“谷化”概指脾胃纳运失司;“下利清谷”少阴阳虚寒盛。“谷化”见于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再误下脾胃食物能消化故曰“谷化”。

“下利清谷”《伤寒论》中出现十多处少阴里虚寒证。应该以四逆辈救逆回阳。《伤寒论》中用词、用字就如此精当学习中能首眼分明则临证时自有准绳。

按:谷消化食物能充分消化吸收所致。“下利清谷”泻下完全未变色饮食物和清水阳虚寒证。前者病脾胃后者病肾。学者务必留意。

问:白通加尿猪胆汁汤与白通汤、四逆汤临床意义有何同?

答:吐利四逆脉微下利虚寒证般用四逆汤;兼水寒之邪者用真武汤;兼寒气呕逆者用吴茱萸汤;阳为阴格用白通汤。

白通汤四逆汤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味辛气雄通阳气破阴结助姜附扶阳。此方为阳气既虚且抑而设。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基础上加尿、猪胆汁。般认为从治反佐之法:阴盛格阳于外寒之极则拒受温药故用尿之咸寒胆汁之苦寒以使药能下咽致发生格拒反佐姜附之回阳。认为吐泻下利阴阳俱伤但阳虚而且阴竭。下利阴液走泄已成涸竭之势白通补阳有余能滋阴。阴涸阳衰阴阳格拒手足厥冷至为危殆。惟有尿、胆汁补阴液滋涸竭引阳补阴此方独妙。

按:刘渡舟教授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来分析本证方面由于阴邪内盛逼真阳上浮;另方面又由于阴邪内盛以致或吐或利或吐利交作亡失津液恋阳其所以用尿猪胆汁咸苦之品用芩连苦寒说明仅寓有反佐之意更含有咸苦滋润从阴引阳作用内。

问:“四逆散”为什么放少阴篇?

答:厥逆厥阴、少阴皆有之。厥阴者肝也;少阴者肾也肝肾乙癸同源。此证阳气之郁气血之滞从四逆散用药来看肝气郁滞气机失于疏泄。肝气为何郁滞?以热郁内传耗烁肾阴肝木失肾水之滋则肝气、肝火失制乘脾则腹痛泄利下重;侮肺则咳嗽;累子则心悸。少阴阳气之根四肢阳气之本肾中阳气郁滞能外达故四肢厥冷。四逆散宣达郁滞疏肝和脾能启动下焦肾中阳气。

湖北某地治男子手足逆冷而汗出数年矣。患者面色红润脉弦滑有力。初用四逆散小效巩固后从病主诉中受到启发。说:药后小腹下突突跳动颇感遍体舒畅。体会到四逆散固能启发肾中阳气但阳郁四逆证候肾阴虚问题应予重视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以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而愈。从这病案中使对四逆散证放少阴篇个新认识。

按:四逆散疏肝解郁为古今医家所重视。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皆此基础上加减组成治疗内、外、妇等科许多疾病。无论外感、杂病多有应用者。

此方治肾虚阳气郁滞能外达病机常被所忽略未理解仲景将本方证放少阴篇本意。通过刘老师之简述们对肝肾病机联系有更深入认识。

问:栀豉汤临床运用及服后否皆吐?

答:栀子豉汤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实邪虽去仍有余热壅结胸膈而见身热懊恼虚烦眠之证今多用于治外感热病气分而表邪未尽者用豆豉透达肌表山栀轻清泄膈热。豆豉表、透作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病程传变阶段采取同配伍而收卓效。如葱豉汤之辛温发表栀豉汤之轻清宣泄黑膏之育阴达邪皆为医家临床所习用。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等几个方剂后皆有“得吐者止后服”六字。认为衍文。因栀子豉汤既催吐剂临床观察服后又多没有呕吐之反应且栀子生姜豉汤又明言兼呕者用之岂又有催吐之理?认为并非衍文“得吐”'必吐”事实上服栀豉汤有吐者亦有吐者。这里仲景应注意到服药后可能出现反应。

按:汗、吐、下后余热阻滞胸膈邪热未从实化而成结胸或成阳明腑实;也未从虚化而成痞证或成下利表邪轻、热陷浅栀子豉汤宣发开郁或吐或皆可愈痞。

问:小青龙汤用方要点及个别用药后出现虚脱原因?

答:小青龙汤用治外寒挟内饮之证。但此药发越下焦阳气如果很好掌握小青龙汤应用标准则有拔肾根之虞。凡脉沉、微唏嘘短气足以息虚喘宜服用。用方要点.久咳伏饮遇寒即发咳喘得卧者。.面色发青(水色)面部黑斑(水斑)脉弦滑苔水滑。.水寒射肺泡沫痰量甚多落地成水缺乏粘性或痰明如鸡蛋清状者。

小青龙汤用之慎有“拔肾根”危险。这个问题《伤寒论》未谈及《金匮要略》中已经描述服用小青龙汤以后动冲气拔肾根反应。其原因肾亏、血虚。仲景所列数条实际上病案待反应消除以喘咳为主证时而接受教训改用。其具体证象:面色如有热状心慌、心跳喘促憋气有时动阴血而鼻衄甚而虚脱脉乱如麻等。

其原因致有三:、诊断错误如《金匮》所载:“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此例可能系肾虚病误诊误服而致。二、剂量过。三、问情况连续服用。建议临床可与苓桂术甘、肾气丸等温化方药交替使用可以减少副作用。

按:王文鼎老师应用小青龙汤亦有独到心得。说:“小青龙汤之应用当视病情注重药物配伍方中姜、辛、味三药必须等量注意调节升降开合适宜。方中麻黄运用亦有分寸初病表实用麻黄次用麻黄绒(麻黄捣烂去粉沫用)后期喘而汗出用麻黄根。初期桂枝白芍等量病久渐虚仿建中汤芍药倍桂枝加强收敛。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如寒热兼夹口干思饮多者加石膏喘加杏仁咽痛加山豆根。

问:请您讲讲伤寒论中用酒问题如炙甘草汤为什么以“清酒”六升加水煎服?

答:清酒辛甘温取其温通血脉行药之功。李杲云:“凡至高之病加酒煎。”“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张元素说:“病头面及皮肤者药须酒炒咽下及脐上者酒洗之。”炙甘草汤用酒除有温血脉外尚可引药上达胸中并防止地黄、麦冬、阿胶等寒凉滋腻伤胃气加酒同煎则补而腻。

至于、小承气调胃承气抵当汤桃仁承气用酒洗黄之目防止苦寒戕伐胃气并可使其锐而下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以清酒六升加入同煎加强温通经脉之效能。《金匮》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治胸痹主要借白酒辛温通脉协助诸药达到豁痰通阳散结之目。惜今日有些医生多畏酒若炙甘草汤如无酒则无能称之为炙甘草汤栝楼薤白白酒汤如无酒则当更名为“栝楼薤白汤”矣。考古时之酒米酒与今日之“白酒”、“曲酒”等烈性酒同。《内经》中“汤液醪醴”“汤液”就清酒“醪醴”就浓稠酒。《说文》曰“醴宿熟也。”这类酒性味辛甘温能通达营卫调和气血用之适量对体谈上伤害。仲景河南长沙作官根据生活区域推测所称白酒糯米做“酒酿”。

按: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水酒合煎药方纯用酒煮药方以酒渍药方以酒煮丸方以酒下丸散方下二十余方应用甚广惜今多有忽略鉴于酒之种类般当以甜酒为宜。苏恭曰:“惟米酒入药用”可见古代确以米酒入药。宗奭曰:“……汉赐丞相上尊酒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今药为使佐专用糯米以水、白面曲所造为正。”“酒之清者曰‘酿’”。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曲酒之酿造始自元代之后。


本文摘自《河南中医》年第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