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撷英」转折处如何实现笔锋的方圆变化?如何理解绞转?

 知识聚滴成海 2020-06-26

上一篇我们讲到行笔方向改变了,皆须换锋。这又涉及到两个概念:转与折。下面读两则关于转折的书论: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宋·姜夔《续书谱》
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转和折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我们经常合在一起说转折,其实转和折是两个概念,表现于外在形态上,转出来是圆的,折出来是方的。楷书折多转少,草书转多折少,比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即是典型代表。

智永《真草千字文》

那么在具体动作上,怎么实现方圆的变化呢?康有为说的好,圆笔用绞,也有称为绞转的;方笔用翻,也有称为顿翻的。请看干毛笔演示:

干毛笔演示顿翻
干毛笔演示绞转

需要注意的是,绞转并不是说让笔锋扭成麻花,而是锋面处于动态变换中,笔锋始终是顺的。这一点我在笔法课程中详细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观看。

转折依然是基于中锋而变化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为什么要顿翻、绞转?不就用毛笔写个字吗,搞那么复杂干吗?是不是多此一举?实际上还是为了调整笔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我们之前讲过,为什么要讲求中锋?因为中锋行笔,每一根锋尖着纸,正是所谓的万毫齐力,写出的点画自然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

而这样的动作,产生了外在形态上的方与圆。所以我们看,后来的很多概念,都是围绕中锋展开的。我们一直强调笔法的核心是中锋,如果不能透彻理解中锋,深入过程中的很多理解都成隔靴搔痒。

需方圆结合,刚柔并济

当然,姜夔的话还有后半句,就是说转和折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常常结合起来运用,转中带折,折中带转。从力的角度来讲,方笔体现刚劲,圆笔体现柔劲。我们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阴阳调和,所以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亦讲究方圆结合,刚柔并济。

转中带折的,往往外圆内方,比如赵孟頫的书;折中带转的,往往外方内圆,比如蔡襄的南。

赵孟頫的书字
蔡襄的南字

还是那句话,方是折出来的,圆是转出来的。外圆内方,说明外部笔锋在转,内部在折;外方内圆,说明外部笔锋在折,内部笔锋在转。很有意思是吧,这也许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一支小小的锥型笔毫,因为软而产生了无穷变化。

唯笔软而奇怪生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