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研读,潜心思考,感受成长。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精心研读” 近日遇到不少吸入性肺炎患者,内心不禁疑问,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如此之高?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没有搜到有关吸入性肺炎相关指南,于是学习了几篇相关外文文献,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尽管在临床工作中,“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这一术语无处不在,但其实至今仍缺乏明确的定义。“Aspiration”一词,其实就是单纯指物质的吸入或抽出。而这一术语常表示口腔或上消化道的内容物通过气管和喉部并进入肺部。日本一专门研究吸入性肺炎的研究中心对吸入性肺炎进行了以下定义及分类: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吞咽功能异常或吞咽困难引起的肺部疾病,并主要分为: ·吸入性肺炎(普通型) 据报道,吸入性肺炎的确发生率较高,约占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5%-15%。严重的吸入性肺炎时可导致阻塞性肺不张、脓胸、急性肺损伤甚至急性呼吸衰竭。而吸入性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是常见的急重症,常发生于急性脑卒中、长期卧床、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心脏骤停、急性多脏器衰竭、休克等患者,此类患者因各种原发病或镇静镇痛药物应用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反射、呛咳反射等气道保护能力减弱或消失,胃肠道功能减弱,反流、误吸风险增加。 与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医院获得性肺炎相比,吸入性肺炎患者抗感染及祛痰等常规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一、危险因素 如所有其他类型肺炎一样,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主要取决于出现病史,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高热、心动过速),生命体征以及胸部 X 光片/胸部CT。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出现新发肺部浸润影,通常需将吸入性肺炎纳入怀疑诊断。 此外,已有较多针对吸入性肺炎特性标志的研究,其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胃蛋白酶及淀粉酶的水平已被证明与吸入性肺炎具有较强相关性,而临床实践中,肺泡灌洗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及观察评估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