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从截句诗看我们与杜甫的差距

 梧桐树边羽 2020-06-26

有朋友提问:“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讲的是?

这是一首集句诗。什么是集句诗?就是从不同的诗作中选取不同的句子组成新的作品。

而这首作品如果详细分析的话,还不能算集句诗。它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同一首诗,因此押韵等规则就在原诗已经成型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考虑,降低了集句的难度。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首截句诗。就是截取了一首长诗中的几句另外组成诗,一般情况下是从律诗中,或者排律中截取合乎平仄规则和韵脚的句子,组成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首作品截取的是杜甫的《树间》里四句,组成了新的五言绝句。

《树间》 杜甫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很明显这就是中间二联,但是没有用第三句,而是选了第二句作为开头。因为粘连的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关键位置是一致的,区别就是在于仄收和平收。

从平仄格式上来说,这就是一首平起平收格式的五绝,虽然区别于中二联的平起仄收,但是还是符合五绝的格律要求的。

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这四句就单独形成了一首平起平收,押平水韵“七阳”部(同杜甫原诗)的五绝。

这首五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是取于中二联,而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描写,所以整体这四句在五律中都属于铺陈描写的句子,并没有产生意思的脱离,也没有诗意的拔高。

这就是一首简单的描写景物的五绝。

我们先看它的意思,再对比分析杜甫原诗,看看这种截取做得是否成功。

“婆娑一院香”。婆娑,盘旋和舞动的样子。什么东西在院子里舞动,清香四溢?这里没有给出限定,只是描写出一种美好的状态,情境先行。

“垂实碍衣裳”。垂实,果实累累。树上的果子不仅香,还累累下垂,都碰到我的衣裳了。这里可以看出是写果树,至于是什么果,还是不知道,但是那种心态、香味都已经描写到位了。

“满岁如松碧”。满岁,就是整整一年。整年的树叶都是碧绿的,充满生机。四季常绿的是什么树?还是不知道。

“同时待菊黄”。这里又回到写果子,因为树叶总是“如松碧”,这里自然是写果子的成熟和菊花同期,而且金黄金黄的。

这到底是写什么果树呢?综合起来考量,就是挂黄金果,四季绿的果树。所以这首诗讲的就是院落里的一棵或者很多棵桔子、柚子、柑子之类的树木。清香可人,金果累累,看上去挺喜人的。

这是一首合格的截句诗,但是我们如果详读杜甫原诗,就会发现这首截句诗并没有取到精华所在。

律诗的文法,大致上是走“起承转合”的路子,而且中二联主要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铺陈细叙,在细节上丰满作品。我在以前讲律诗文法的时候也提到过用截取法迅速掌握一首作品的中心思想,即留下律诗的“起合”两联,基本上就能抠住诗眼。

我们具体来分析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

平仄就不用多讲了,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五律。我们主要看文法和内容,以及杜甫如何提高这首作品的格调。

“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首联起,直接交代我这首诗要写的是什么。“岑寂”,高而静,清冷的样子。那么这个词不但对果树的外形做出了描写,还带入了个人情感,正是寓情于景的高笔。同时直接点出“柑子树”,不和读者打哑谜。因为杜甫的重点是在于描写树、果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费心让人来猜。

院子里的两棵柑子树,高傲而冷清地伫立着。它们迎风摇摆,让清香洒满整个院落。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颔联承,继续细化描写果树形态。这里使用了对仗,其实首联也是对仗的,而开头那首五绝,因为截取了第二句作为开头,就失去了这两联的对仗关系,化精彩对仗为平凡书写,其实是很可惜的。

“交柯”,交错的树枝。“几杖”,坐几和手杖,都是老人用品。交错的树枝生得很低,和我这个站在这里的老人手杖差不多高,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垂实碍衣裳”。这其中的上下句是有逻辑关系的。既是对仗的两种描写,又互相关联,这种手法很是高杆。

交错的树枝低到触碰我的手杖坐几,累累下垂的果实挂碰到了我的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颈联转,转向对柑子树树叶和果实颜色的描写。其实这个“转”并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杜甫在诗里面融入的个人境遇的思想的话,还是有一些考究的。

杜甫正是用柑子树的“岑寂”却才华满满(果实累累)来比喻自己,虽然常年叶绿(为国家效力之心从未堕怠),可几时才能等到菊黄(机遇)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理解为柑子树的描写。

整年树叶都是碧绿的,果实的成熟却和菊花同期。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尾联合。相对于颈联来说,这首诗的尾联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合回首联,而且对颈联言之不明的情绪进行了发散。

首联写的什么?我这老头来这院子里赏柑子树。那么尾联就合回这层意思,进行了诗人乘着月色赏树的状态描写。“几回沾叶露”说明什么?说明老杜并非第一次跑到这里来看树,这是经常的状态,人生感慨并非偶尔为之。

什么感慨呢?“乘月坐胡床”。胡床,就是小马扎,可以折叠的小凳子。这里面有个典故,出自出自《晋书·庾亮列传》:

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其坦率行己,多此类也。

说庾亮在武昌的时候,下属殷浩一帮人秋夜登楼游玩赏月。庾亮自己跑来了,众人见大领导来了,连忙起身回避。庾亮不急不忙地说:“大家别跑,我今天兴致也不错”。就搬了个马扎坐着,和下属们同坐同歌。

庾亮是东晋名臣、名士,位高权重,却和下属和睦相处,被夸赞坦率。

而杜甫在这里使用这个典故,既很贴合自己赏柑子树的现实生活场景,也透露出自内心渴望受到重视,与同僚共同为国家效力的心思——只不过在整首五律之中,这种心思隐藏较深。

为什么说这首五律的尾联很重要?因为在前面几联中诗人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更像一个旁观者,也因此题主截取那四句,成为一首完全写柑子树的五绝。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境的拔高,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写景作品,甚至可以拿来作为灯谜让别人去猜。

而正是尾联两句,加强了诗人自身行为描写和心境抒发,把这首作品从一首写物的作品拔高到了情感寄托和散发的更高层次。

即使按照本人对律诗的简单赏析方法,去除中间二联,只留首尾二联,得到的五绝符合平仄格律,在诗意的承续上也比题主这种跳选句子在格局气度上要更高。

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当然,这里因为缺少了中二联,在气氛的转折和颈联的暗示上就少了一些力度。

不过至少条理分明,不用去猜,而且保留了诗人自身行为和心境的描写。

我们为什么写诗,才是一首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