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外. 颅底系列1. 中后颅底哑铃状神经鞘瘤—Dolence &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yyzster 2020-06-27

     患者女性,50岁,右侧面部麻木4月,伴右侧眼睑下垂1天。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麻木,口服药物无缓解,未予重视。1天前出现头痛,右侧额颞为主,右眼胀痛及右侧眼睑下垂,视线模糊,复视。初诊为:三叉神经鞘膜瘤。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侧上睑下垂,右侧瞳孔扩大,直径4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球活动正常。左侧瞳孔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右侧面部痛温觉减退,左侧正常。头部MR显示:右侧海绵窦旁及桥小脑角占位,考虑为三叉神经鞘膜瘤。

   图1  头部MR显示:中、后颅底骑跨病变。主体位于海绵窦旁,压迫侵蚀岩尖,进入桥小脑角。T2高信号,增强明显。考虑为三叉神经鞘膜瘤。

图2  肿瘤切除过程

    手术采用眶颧入路,切断颧弓,随颞肌下翻,充分显露中颅底。释放脑脊液后,与中颅底硬膜间分离显露三叉神经及海绵窦等中颅底结构。充分显露位于三叉神经节内肿瘤,磨除部分Kawase三角骨质,扩大至后颅底的通道。切开肿瘤表面神经束膜,于无神经纤维处进入,并开始切除肿瘤。Dura 颞部硬膜;CN三叉神经;CPA 桥小脑角;CS海绵窦;GSPN 岩浅大神经;Kawase Tria. Kawase三角(蓝色虚线);Meckel’sCavity 麦克氏囊;SOF 眶上裂;Tumor 肿瘤;V2 三叉神经第二支;V3三叉神经第三支;

图4  肿瘤切除后情况

   肿瘤切除后可见受压扩大的岩尖,麦克氏囊扩大,三叉神经位于麦克氏囊外侧。自中颅窝、通过岩尖通道可见后颅窝脑干组织。肿瘤切除后中颅底关键结构保留完好,视野宽阔清晰。虽然需要将颞叶向后牵拉,但整体牵拉颞部硬膜,硬膜可以很好保护脑组织。且牵拉不会导致硬膜与脑组织分离,不存在重要引流静脉损伤风险。Brain Stem 脑干;CN三叉神经;CPA 桥小脑角;CS海绵窦;GSPN 岩浅大神经;Meckel’s Cavity 麦克氏囊;SOF 眶上裂;V2 三叉神经第二支;V3 三叉神经第三支;

图5  术后CT可见手术通道,肿瘤全切及压缩消失的岩尖。术后1周患者眼睑下垂恢复,4周瞳孔大小正常。

三叉神经鞘膜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颅底肿瘤,多起源于三叉神经的施万细胞。由于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广泛,起源位置不同,则肿瘤的主体位置不同。起源于三叉神经根、半月节及最终分支的肿瘤主体分别位于后颅窝、中颅窝和颅外。而如肿瘤起源于上述结构的移行部位,或沿神经走行生长,则形成哑铃型、骑跨颅内外或中后颅窝的肿瘤;因此根据部位,三叉神经鞘瘤可被分为外周型、神经节海绵窦型、哑铃型、神经根型。解剖上,三叉神经通过岩尖进入中颅底,表面存在蛛网膜及硬膜来源的双层包膜;并在半月节部位形成较为宽阔的蛛网膜下空间,内含脑脊液,与后颅窝脑脊液沟通。此外,三叉神经半月节表面尚覆盖有来自中颅底的双层硬膜:内层为脑膜层,为三叉神经半月节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从上方覆盖三叉神经半月结;外层为骨膜层,形成半月节下方的硬膜。次两层硬膜在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处融合,但并不紧密可以在上述部位切开表层硬膜,与两层硬膜间分离,显露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三个分支。这些膜性结构也成为海绵窦内神经、血管的屏障,肿瘤多为不能穿破硬膜进入海绵窦静脉腔隙,或包裹颈内动脉。

根据上述解剖特点,三叉神经鞘瘤可采用多种入路进行手术。对于骑跨中后颅底的三叉神经鞘瘤,目前主要使用硬膜下和硬膜外入路。硬膜外切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仍是通过颞下入路,切断脑膜中动脉,进而分离中颅底两层硬膜,硬膜外显露三叉神经半月节,切除中颅底部分肿瘤;然后通过压迫扩大的岩尖,进入后颅窝,切除肿瘤。如肿瘤后颅窝部分较大,可扩大磨除岩尖(kawase三角),进入后颅窝切除肿瘤。另一种是采用Dolence入路,断离眶脑膜瘤韧带和脑膜中动脉,充分分离中颅底硬膜、半月节、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从上方显露整个中颅底,显露更为充分,操作空间更大。如后颅窝肿瘤过大,仍可通过磨除岩尖的方式,进入后颅窝,完成切除。

图6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中后颅底沟通三叉神经鞘膜瘤

此为另一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位置、大小与前例患者极为相似。手术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露、切除肿瘤。如图可见切开小脑幕显露肿瘤后颅窝部分;向前沿三叉神经切断岩上窦,进入中颅底,显露切除肿瘤。术后影像显示肿瘤全切,岩尖骨质吸收。可见该入路可显露肿瘤,但空间角度尚显局促,可供参考解剖标志较少。切除需要准确调整显微镜角度,对肿瘤通道依赖较为严重,但对于此类肿瘤已然足够。CPA 桥小脑角;Mid.Cran.Fossa 中颅窝;Meckel’s Cav. 麦克氏囊;Petro. Edge 岩骨嵴;SPS 岩上窦;Tentorium 小脑幕;Tumor肿瘤

硬膜下切除,多采用颞下入路,不进行硬膜外分离,直接进入硬膜下,切开小脑幕,切除后颅窝部分肿瘤。如果后颅窝部分较大,则按需求磨除岩尖,切除后颅窝肿瘤。然后沿三叉神经向前切开小脑幕,进入中颅底,通过肿瘤本身形成的通道切除中颅底部分肿瘤。目前对于硬膜下和硬膜外入路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一般来讲硬膜下入路切口更小,简单分离即可观察到肿瘤,利用肿瘤通道进行切除,速度更快。但显露不够充分,对于较大或复杂肿瘤难以从容应对;并且,从硬膜下切开中颅底硬膜没有明显标志,容易伤及神经。术中需要精准调整显微镜角度,熟练的显微操作技巧,助手的密切配合等。对手术团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更长时间的技术储备和磨合。看似入路简单,实则不易复制。而硬膜外入路,一般切口较大,切除肿瘤前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分离操作,如分离硬膜,磨除岩尖等。但显露充分,标志明确,更容易保护神经血管结构。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硬膜外分离技术是中颅底操作的基础,具有可延展性,熟练掌握,可应对更多种类、更复杂的病变,如颅内外沟通肿瘤,海绵窦肿瘤,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等。

此外,近几年神经内镜发展迅速,给颅底病变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神经内镜可通过扩大经鼻入路,直接定位海绵窦、眶上裂、圆孔、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等结构,且颅底骨质较薄,可迅速到达。对于血供不丰富,边界清晰的良性肿瘤,尤为适合。但其具体适用范围,及技术要点尚无共识,有待进一步积累和探索。

大坪神外颅底团队

整理总结:王旭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