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欢古诗词的孩子,究竟比别人强在哪儿?

 志涛书馆 2020-06-28

  本期嘉宾:程翔

  北京一零一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如果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古诗词,你会发现孩子背的诗词越多,在未来的语文学习当中会越轻松。

这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孩子古诗的时候,会帮助孩子去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所表达的诗词的意义与情感,潜移默化的去了解我们的文化根脉是什么。

而阅读这本书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的,需要孩子已经读一些诗词,并且对此有自己的见解。

这时,当孩子再看叶嘉莹先生的这本《人间词话·七讲》时,一定会对中国古诗词、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会发生一种碰撞,会产生共鸣。”

↑↑↑

睿智的先生

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

若有感悟,欢迎转发!

  1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一

  《人间词话·七讲》是一本很好的“语文教材”。

如果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家长会发现孩子背的诗词越多,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当中反而越轻松。这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孩子古诗的时候,会帮助孩子去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所表达的诗词的意义与情感。

在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就有不少的语文题是让孩子写出诗人的感想,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我们之前帮助孩子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语文成绩。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可以说是进入古典文学的敲门砖与基石。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

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实际上就是对王国维本人以及《人间词话》的重新解释、演绎、阐述。读不懂《人间词话》原著的人,可以先来读这个《七讲》然后再去读原著,这样就会简单很多。

  推荐理由二

王国维曾说:

  “教育不足造英雄和天才,

  而英雄和天才自不可无陶冶之教育。

曾几何时,当看到语文课文结尾处的“背诵全文”时,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背诵古诗词?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看这风景美如画,

本想吟诗赠天下,

怎奈自己没文化!

只能:

哈哈哈,浪好大。

所以,请告诉孩子,读诗词、背诗词是为了在你看到让自己动容的场景时,可以用一些感性的诗句,如“景色幽美似画境,虽未撩人心已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背诵古诗词的原因,因为古诗词养人,将来孩子的气质和眼界都会不一般。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与王国维两位词学大家,时隔百年的一次精彩“隔空对话”,是极其难得的佳作。

叶嘉莹先生以深厚的文化积淀,运用东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而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濡染”,难道不正是当下孩子们所需要的吗……

  推荐理由三

王国维说过:

  “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诗歌可以说是语言的语言、文学的文学,那些精炼短小的诗句不仅能提升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审美品位、更能给我们的内心注入持续的滋养。

让孩子多去背诵些诗歌,既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和阅读趣味,还能在潜意识中去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不仅如此,在诵读诗词的同时,孩子还可习得做人的道理,知廉耻、懂礼仪,这更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终身。

王国维

  2

  关于本书

《人间词话·七讲》》封面

  《人间词话·七讲》在整体内容上,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著名词学大师叶嘉莹先生所著,以深入浅出、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著名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及历代著名词家词作。

第二部分: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原文。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古诗词学习的关联

在视频中,程翔老师提到他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点,便是叶嘉莹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说的解释,那么,什么是人生三境界呢?

在《人间词话·七讲》中叶嘉莹先生指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独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

而真正好的诗词作品,是让人家从表面的第一层意思,还可以联想到很多层的意思。

就像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那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独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人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重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王国维从这些小词里,看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境界,这是一种“兴”的联想,而“兴于诗”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根本,要求学生有一颗富于感发的心,而且经常能够从诗里面感发到做人的道理。”

好的作品,它有很丰富的内涵,若让孩子从小把它背下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以及对人生体验的逐渐丰富,每个阶段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那么,叶嘉莹先生的“七讲”,又讲的究竟是什么呢?

  《人间词话·七讲》经典摘录

建议感兴趣的朋友,买来此书仔细阅读。

  第一讲 经典摘要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而后他还在《哲学丛刊》的序文中还说过一段话:“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了一段话:宋人诗不如词,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我给小孩子讲诗时,还写过这个象形字“叶嘉莹先生《人间词话七讲》摘记”字,古人造出这个“之”字表示用脚行走的意思。在“之”字下边加上个象形字的“心”字,就成了“叶嘉莹先生《人间词话七讲》摘记”字。这个字是会意的字,是“心之所之”,就是说,你的心往那里去,那就是你的“志”。

  第二讲 经典摘要

《诗经》里有十五国风,其中一个就叫《郑风》。

周天子派使者到各诸侯国采风。所谓采风,就是收集各地的流行歌曲。在采集来的各地流行歌曲之中,郑国和卫国的歌曲常常都是涉及男女爱情的,于是就有了“郑风淫”的说法。

“步摇”是女子戴在头上的首饰,就是一根簪子下面串着饰品,你一走路它就摇晃,所以叫步摇。

“莲”,它的谐音可以是“怜爱”之“怜”,所以古人写到莲常常涉及爱情,这在中国诗歌里是有传统的。

  第三讲 经典摘要

《花间集》里的18位作者却都是男子,没有一个女子。男子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说我要找一个爱我、我也爱的人嫁给他。这种话女子自己敢写吗?

在中国诗歌传统里面,“美人”所指的常常不只是女子,而是一切有美好志意和才能的人,主要还是指男子。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第四讲 经典摘要

所以,一般人所追求的的就是个人一己的目的。由这个目的出发,所以世界上就有了俗滥的艺术。其实,现在我们的媒体所宣传的,也都是吸引人的欲望,而不是提升人的理想。

“经”字本义是指丝织物的纵线,后因古代典籍是由熟牛皮绳穿竹简而成的,形制颇似纵横交织的纺织物,因此经又被引申为典范性的著作或书籍。

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共写了十几首,但我们可以只看一首;韦庄的《菩萨蛮》写了五首,你却一定要一口气读下来才能够真正懂得韦庄。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第五讲 经典摘要

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天命:我说那是天理之自然、事理之必然、义理之当然。

孟子说:“良人者,所仰望以终身者也。”

所以这男女的关系和君臣的关系,其实是有一个可以相对比和相对称的地方。

好的词,都能够写出来一种不得已的感情。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第六讲 经典摘要

节制和约束不只是一种礼法,也是一种艺术,艺术不是只有任纵才是好的。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小令可以变成长调,可是小令已变成长调以后就失去了余味,让人一览无余,于是就不像小令那样能够给读者留下比较丰富的想象余地了。

  第七讲 经典摘要

在豪放的词人里面,一个是苏东坡,一个就是辛弃疾,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豪放之中不是空口说大话,而是有许多低回婉转,有许多挫折的生活背景隐藏在里面。一般的人没有他们的理想和遭遇,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一个豪放的样子而已。

  词这个东西不能赶时髦,不能追风气。

象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比喻,它的喻意是比较固定的。

引用《傅雷家书》里面提及《人间词话》的内容,权当是学习下‘名家见解’:《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子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再说,目前的看法,王国维的美学是‘唯心’的,在俞平伯‘大吃生活’之际,王国维也是受批判的对象。其实,唯心唯物不过是一物之两面,何必这样死抠!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