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武灵王传——第九章 西巡代北

 生物学家讲历史 2020-06-28

代地一直以来不受邯郸重视,赵固对这种状况心怀不满,借着国君出巡的机会,向赵雍建言代地的重要。代地再往北就是狄胡们的领地,各个部落各自为政,就是一盘散沙,但是现在不能对赵国造成威胁,不代表以后不能。事实上此时这些游牧民已经有了联合的迹象,挨着代北居住的狄胡除了东北方向的东胡外主要分为两大支,草原上放牧的叫楼烦,森林中打猎的被称为林胡,并且已经有了各自松散的部落联盟。之前他们在燕北一带,后来迁徙到西边的河套地区。这些部落虽然人口很少,武器装备也很落后,但是格外坚韧,当他们集结大批骑士后,组成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发动冲锋的时候,相当具有震撼力。这些部落战士大都有马上射箭的本事,近战可能打不过赵人,但是稍一拉开距离,吃亏的必是赵人。这些牧民和中原民族接触日久,也逐渐掌握了冶炼兵器和行兵打仗的本事,对代地的潜在威胁是越来越大。赵固久在边塞,对此是深有体会,便向赵雍大吐苦水,狄胡是越来越难对付,赵国仍是不断抽调代人去南方征战,让他这个代相相当难做。

赵雍听了赵固的话,很是惭愧,这些年对代地是关心的太少了,也更加感受到了赵国进行改革的紧迫性,赵国应付这些狄胡都越来越吃力了,不图强怎么能行。赵雍安抚赵固,承诺日后必会加大对代地的支持力度,现在来代地巡视即是开始。同时他对狄胡的战术很感兴趣,便让赵固带他深入西边楼烦人的领地去观摩一下。赵雍的这个要求把赵固可吓的不轻,虽然楼烦人名义上臣服于赵国,但是私底下并不怎么买代地官员的账,赵国国君去了他们的地盘上,难保他们不会动歪脑筋。赵雍来代地最大的目的就是来寻找改革军队的灵感,楼烦人的军队都是骑兵,而他就是想从骑兵入手,楼烦人正是他观摩的最佳对象,此行他是非去不可。

赵雍不是不知好歹的人,穿越中山国时候,万一情况不对,就可凭借骑兵的速度优势退回赵国或者避入附近的燕国,其实没啥风险,在这大草原上就不同了,这些游牧部落起了歹心,他们可跑不过这些马背上长大的战士。当然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让赵固带着代地的军队一起向西南进发。赵雍并没有过度深入草原,基本沿着赵国的边界前行。这大队人马出行,楼烦人自是不敢惹,躲得远远的,倒是也没什么危险。

赵雍一路大饱草原美景,视野之内尽是蓝天白云和绿地,沿途放牧的牛群、马群、羊群数不胜数,任谁见到这番壮丽景观都会心旷神怡。想来从邯郸出发后,先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再是绵延不绝的大山,现在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所有的这些都是赵国的领地,都是属于他的,别说手下的士兵,就是他这个见过无数世面的国君都难免动容。赵国领土如此辽阔,物产如此丰富,赵国必将在自己手里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一路上,赵雍碰到不少胡人,这些赵国境内的牧民大多自古居住在代北,赵军来了之后便成为赵国的臣民,他们的传统生活习俗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些胡人单看相貌和中原人士区别不大,但是看整体的话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这些胡人的服饰紧袖长裤,看着十分干练,十分适合骑马、射箭等活动。中原的流行服饰是一体的长袍,大长袖子是最显著的特征,看着雍容华贵,最适合摆架子,显威势。相对应的中原的华夏人繁文缛节就特别多,衣服的款式和图案与穿衣人的身份息息相关,不得随意更改,远没有胡人这样随意洒脱。这些边疆的牧民和中原华夏人更大的不同是服饰包裹下的气质,胡人淳朴豪爽,交往起来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华夏族人则显得矫揉造作,数不胜数的礼节和规矩,许多简单的事情偏偏弄的很复杂,搞的烦不胜烦。赵雍不由喜欢起草原上的居民和生活。

赵雍开始确信,赵国强大起来的关键就在代地的大草原和上面的臣民身上,此次北巡,纵跨中山,远走代北,靠的就是全骑兵的配置。没有了步兵和战车的羁绊,骑兵机动就会相当迅速,一些相对平缓的山路也能应对,有很大潜力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到代北草原后,赵固安排这些牧民给赵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进奉草原的美食,表演当地特色歌舞,还特别展示了牧民们的骑术和马上射箭的本事。这些表演让赵雍大开眼界,原来一个人的骑术可以如此精湛,在马背上射箭竟然还可以有如此高的准头,仿佛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赵雍意识到了让骑兵兑现潜力的关键一环,即骑兵的战斗方式。

这个时代的马具远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完备,尤其是没有马镫,骑手在马背上仅靠双腿很难掌握平衡,尤其是在骑行的时候需要上肢来协助维持平衡,同时单手很难挥舞长兵器,只得使用短剑类的短兵器,这就让马背上士兵的战斗力大打折扣,不说比不上车兵,就连步兵也比不上,而且带马打仗,军队后勤压力就会成倍增长,所以各诸侯国都不会费心思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队。而由草原上长大的胡人组成的骑兵队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骑术比中原人高出一个等级,即使在快速奔跑时都能在马背上完成复杂动作,甚至可以用弓箭精确地射中目标。骑和射一结合让骑兵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完美结合,这才该是军队作战的发展方向。

东胡、义渠等部之所以同华夏族的争斗中败下阵来,关键是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草原上的部落非常松散,部落战士们只有战时才集合,闲时不做集体训练。战争自古就是讲究纪律性和整体性的活动,故单个的骑兵再厉害也不会打败团结的步兵。如果由政府将这些牧民组织起来编排成有组织的军队,战斗力势必会提升一大截。更进一步地说,这些牧民毕竟是异族,而且人数过少,中原的大量华夏族士卒如果也训练成草原牧民这样的战士,集质和量与一身,那战国军队岂不是天下无敌了。赵雍想到这里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赶回邯郸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当然赵雍现在还不能立马回邯郸,此行他还有一个重要地方没有去,那就是秦赵的边界黄河。黄河的大“几”字东面,也就是原晋国的祖地河东,此时这里还没有秦国的稳固据点,大体上还掌握在三晋手中,魏韩占据南部,赵国独占北部,赵国与秦国的上郡隔河相对。这段边界数年来都没有战火,但仍是赵国的边防重地。赵雍离开代北草原,继续向西就来到了黄河。

黄河,这时候人们更多叫它大河,绝对是对华夏族影响最大的母亲河,华夏族的主体诸侯国都依偎在大河两边,它灌溉了一片片良田,养育了无数的华夏儿女。这一段充当着赵国对秦国的天然防线。赵雍隔着汹涌澎拜的大河,望向对岸遥远的秦国土地,几天来一直激动不已的心绪反倒沉静下来。他又想起了商鞅,商鞅恰在赵雍出生那一年封侯,主持的变法取得空前成功,威名一时无两,然而仅仅三年后,商鞅便身死道消,被他触犯的秦国贵族逼死。秦赵两国同源,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地方,赵雍的变法思路可以说有很多都是参照秦国的变法来的。商鞅的变法从开始一直到到现在都有争议存在,声名在死后更是被彻底毁掉。赵雍不能不思考,由他这个国君来主持变法,结果又会有多大的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