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昨天的教授一样,主要采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言说自己的观点,从而让我们受到启发。这些日常生活事件的鲜活生命确实让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一种提振。最令我感奋的,主要还是吴教授那率直的言语,他所说的话,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从嘴里冲出来的,以至于我们还听到了一句需要理解然后才能觉察出幽默来的歇后语。这句歇后语,当时觉得不太入耳,但现在想来,倒是觉得这句话可能也是故意安排的。 我突然觉得,这位教授的言语虽然看起来是不假思索的,其实都是经过装饰的,因为从头至尾,因此,从头至尾,我们都能感到这位教授的一种真诚。 但,真正的不假思索地言说,肯定是会发生不真诚的。这也许是一种悖论,因为一定有人认为,那不假思索所说的话,是没有经过考虑的话,那自然肯定是真诚的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记得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个老农要跟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做生意,拿一块田跟王先生做生意。王阳明看到老农民很可怜,说如果我拿了田,老农就再也没什么资产了,于是拿出了足够的银两给了老农,并说不限归还日期。 改日,王阳明带弟子来到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看到这里地势玄雅,空气灵透,说:若是这块地是我的那该多好啊! 他的弟子说:其实,这块地本来可以是您的,因为这块地就是那位老农的。 王阳明脱口而出:哦,太遗憾了…… 就在这一刹那,王阳明突然感觉到了什么……立即就地找了块大石头打起坐来。 根据王阳明的观点,人皆有“意”,因此才有善恶,因而人需要良知,而良知,就是一种对人的真诚。 王阳明的事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未必就是真诚的,因为人的心体往往受着外界的侵蚀,而变得有善有恶,我们脱口而出的,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恶念,而导致了一种不真诚。 王阳明至此有所悟,人的诚心诚意即表现在良知的知善知恶,表现在格物的为善去恶。 难道,真诚不是一种雕琢的功夫么? 想到这里,我不由打了个寒颤,因为我经常对我的同伴们说:我是一个率直的人,一个想到就说的人! 现在想来,率真和想到就说,以及不假思索地说,都容易导致一种不真诚啊! 难道,这对我们的教学没有任何启发吗?记得我在课堂上经常会说一句话:举手是好事,但不要急着回答,想好了再说,说得会更好。这里让孩子想好了再说,可能不仅是希望孩子们好好组织语言的作用,可能也有让孩子们用更好的语气,更好的情感更加真诚表达的意思。 是的,真诚,原本是需要雕琢,而雕琢确实不一定是虚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