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语文,需要营建一个“言语游戏”的过程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教语文,需要营建一个“言语游戏”的过程

教语文,需要营建一个“言语游戏”的过程

——语文的教路思考(十八)

今天有幸到省特级教师李吉银校长的学校聆听一年级语文课,接受李校长的安排,我听的是一(8)班的语文课《世界真美呀》。这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是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亲自写作的,故事充分表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育要到大自然去,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二课堂,所以实际上,这个文本也是一则象征性、隐喻性的小故事,这使得这个文本又多了几分情趣。同时,这个文本也是一篇译文,译文好在基本上没有损坏苏霍敏姆林斯基原文的情调,同时在语言使用上也十分讲究童性,语言的“游戏感”很强。这个“游戏感”便主要体现在文本中语言的节奏感很强,一方面文本对一些词语使用了“复现”手法,一方面还使用了一些叠词。

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这个刚刚毕业不满一年的年轻女教师完全能够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写这个文本以及译者在译这个文本时所注意的语言特点。并且将此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设计了一个富有言语游戏感很强的教路。这个“言语游戏”的教路大致有如下内容构成:

一、师生之间的言语交互游戏

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以一种游戏感很强的言语与孩子们发生着交互。“什么,我没听清楚呢!你能再说一遍吗?”“咱们班孩子真团结啊,老师让自由读,大家读着读着就齐读了!”“哎呀,这个我暂时不想让你们知道!”“真的读好,‘能’可不是喊出来的!”老师以这样的言语方式激发着、调整着、鼓励着孩子们的言语表现。我仔细观察着全班的每一个孩子,几乎没有开小差的,因为这样的言语游戏他们很喜欢做,也甘愿服从老师以这样的言语方式发出指令,因为他们感到仿佛在做着一场游戏。

二、文本言语与生活的交互游戏

学习第一自然段,孩子们读完后,老师突然出示了一整幅纯黄的画面,冷不丁地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了呢?孩子们先是一愣,本能地说黄黄的,接着一个聪明的孩子带头叫起来:黄乎乎的。教师当即让孩子们以小鸡想……”为开头说话,孩子们自然将黄乎乎带了进去。

在学习蓝湛湛这个词的时候,老师变换了方式,出示一幅雾霾的天空和一幅蓝蓝的天空,让孩子们说说喜欢哪个天空,接着用天空……”“……天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反复读“蓝湛湛”这个词。学习“绿茵茵”的方法与学习黄乎乎的方法一样;而学习碧澄澄的方法又与蓝湛湛一样。这使得学习充满了节奏感。

在这里,教师用真实的世界图片,让孩子们充分懂得了言语与世界之间的游戏关系。孩子们在对世界的选择中,真正理解了言语的表达功能。

在学习其它句子的过程中,教师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的变式。这使得整个课堂仿佛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课堂充满了言语与生活的游戏感。

三、孩子自我言语的交互游戏

这堂课中,由于教师对学习路径的把控,孩子们的朗读和说话发生了明天的变化,孩子们十分有成就感。与此同时,孩子每读一次课文,教师都会给予不同的鼓励,让孩子在反思中进入到一种自我的言语交互,从而使自己的言语能力达到了提升。

笔者一直十分推崇维特根斯坦关于言语游戏的哲学理论,言语作为一个个符号,本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当符号进入到一种游戏程序之后,便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作用——命令、劝解、告知等等。由于这样的游戏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我们反而觉察不出了游戏感。因此,人们发明了文章、文学,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宗教、风俗的仪式,在这期间,我们重又感到了语言游戏。

然而,由于文章和文学的文本是言语的静止排列,而宗教和风俗又具有严肃性,孩子们一时是难以体验的。于是,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鲜明地体验到言语的游戏感。这种体验,便是孩子的亲身参与,而这种孩子的亲身参与,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因为只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才会形成学。可见,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果需要呈现言语游戏感的话,教师的营建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仅在低年级需要如此,在中高年级可能更需要教师设计“”营建的功夫。

今天这节课,虽然教师因为太年轻,在诸多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还需要增强课堂整体游戏感的设计能力,但其理念和教路无疑是正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