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陈述知识的能力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我们需要陈述知识的能力

与积极坚持教学业务钻研的兄长聊天,一直感到话语体系对接比较顺畅。今天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以为值得认同:为什么国内那么多教学质量高的中学,在红火了一阵子之后,就被提出了质疑,而且一质疑就很有道理,然后乃至于慢慢销声匿迹了,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或者对教育做出贡献。

我问:是什么贡献呢?

他简练有力一个短语:思想的贡献!

然后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与国内的一些曾经像明星的学校作了对比,依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当然,这样的结论我是认同的。因为,这两天我也在思考关于思想的问题。

怎样就叫作有思想了?有分数当然不代表有思想。有知识是不是代表有思想呢?当然会有人一口予以否定。但,有知识肯定是有思想的前提。然而,是不是知识越多就是越有思想呢?我想,这也会被人一口否定!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专门知识越多的人,就会越有思想,因为他所涉猎的知识,往往是为验证自己的观点的,然而,这个观点的反例也是很多很多的。这样看起来,知识和思想之间仿佛就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然而,正如黑格尔曾经说过的,知识可能更倾向于知道某个主体的结果或者概念,是对某个僵死的主体的认识,犹如起先进行科学知识发现时,是从已没有生命气息的尸体解剖中认识一块块组织一样。比如,我知道天是蓝的,这是一个知识。但,当我来到西方的一个小民族国家时,这个知识就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个小民族国家并不知道天是蓝的,因为在他们的认识接的词汇里,并没有“蓝”这个词。

兄长说,直到这个小国家的学生来到美国留学,他们从美国人对蓝天的描述和赞美中,以及设身处地对蓝天和不蓝的天的感受中,终于感受到了天蓝所带来的心灵的变化,也感受到了所谓蓝天,我想,此时这个留学生是感受到了某种思想了。

兄长说,一个真正的学校,应该是引发思想的学校,而这可能需要在教育思想上有所突破。

我当然觉得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天是蓝的”这句话,既可以是知识,但同时又是思想。怎么办才能变成思想,就是由这个“蓝”倒过来向“天”追溯而去。从人们语言里,感受某种蓝天带来的情绪,从蓝天所带来的景象的变化,从蓝天走向心灵时,人们获得肉体和灵魂的感觉……这样,你就会形成某种思想了。

黑格尔说,我们可能会获得一大筐的目录式的知识,但我们却无法从知识的内容走向形式。正如科学往往为自己规定了很多法则,而自我推演、自说自话,然而科学就是很难走进哲学的爱智慧的殿堂。我想,其中之意应该便是,哲学更能够将一个知识陈述出来吧。比如,黑格尔自己对精神现象学的陈述,比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陈述,比如伽达默尔对真理与方法的陈述,比如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布尔迪尔对场域、资本的陈述等等。

国内一些教学质量高名操一时的中学,往往很少能对某个教育或者教学知识做出合理的陈述,比如所谓“军事化管理”“励志教育”等等,甚至都不能形成某种知识,更不要说思想了。想到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的读书达善的教育,是不是能形成知识和思想呢?我倒是有些惶恐了。

(如果您阅读到了结尾,烦请您再一点下面的广告,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