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哪里缺少了思维?(只是探讨)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一、群文阅读教学——容易陷入肤浅印证信息

群文阅读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更为广阔空间。它指的是孩子在几篇或者多篇互文性的文本中进行阅读,然后就某个话题提取信息、辨别比较、讨论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某种阅读素养[]。群文阅读实际是教材中主题单元教学延伸出来的变种,只是过去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没有产生“群”的意识当下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也产生了一些理论:比如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孩子对某个思想主题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对某个写作知识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孩子认知视域等等。[]然而事实上,群文阅读并没有达成其定义中的目标,且还是很遗憾地思维诸多课例表明,在单位时间里(事实上,很多群文阅读课堂都有超时的现象),孩子要读多篇文本,他们只能停留在提取一些特定的信息上,且这个过程已经十分不容易,接着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所谓的相互印证,其实很难真正做到。[]

所以群文阅读往往会显得有些肤浅。有时候群文阅读看起来很热闹,感觉很有“深度”,那是因为信息量比较引起的误解,孩子们只是多积累了一些知识,实际上是变相的“海量阅读”“大跃进式阅读[],而提取信息,相互验证,其实已跌入囫囵吞枣、天马行空的境地。教师的提问往往很难指向备课时提出的理想化的目标,而孩子回答问题也是泛泛而谈。对此,很多专家、老师已提出了质疑。[]如果说群文阅读会涉及思维的话,也是一种上述的低度思维。这种低度思维,自然也很难让孩子有”闲情”体悟文本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发生清晰的思想。

二、整本书教学——趋向碎片、无序指导

自从课程标准提倡孩子少做题,多读整本书以来,“整本书教学”这样的做法也日益兴盛起来。整本书阅读本来是个性化更强的活动,教学设计更应该从宏观上进行,以课程的视野规划阅读教学过程。

但是,当前无论是所谓的“读前激趣”还是“读中交流”“读后分享”,都让我们感到“小”,“小问题小答案”“小知识小理解”“小细节小感悟”等碎片化、无序化的教与学被“设计”在一堂课中,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明显让人感到教师之“备”过度,学生之“得”僵化。[]整本书其实更涉及到作者的大思想、大思维,书本内容的编排、人物形象如何一步步呈示、书本的意义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都是经过精心思考的。与此同时,孩子作为读者在阅读书本时,也会启动个性化的思维,孩子怎样从浅表性思维深入书本内部,孩子如何联系自己的生活发生比较和推理,以至于最后发生对世界、人生的高度认识,这才是需要教师引导和辅助的。但这些往往由于课堂的过度设计而无法实现,甚至现在还出现了整本书阅读为考试而教的现象,这就更使整本书阅读指导显得碎片化(只记忆知识)和无序化(统一的答案往往使很多孩子头脑“在风中凌乱”),孩子很难建立起书本、自我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之间的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