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老师都不热爱教育?您误会了!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身边的老师都不热爱教育?您误会了!


最近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题目叫《我身边的老师,没有一个热爱教育》,心情沉痛,作者列出了十大原因: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思想教育落后,没有工作热情,事事定规则,最重要的工作是迎接上级检查,教师们的压力大,活动只是为了粉饰,无所不在的歧视,教师价值难创造,专家善于作秀。这其间的内容不乏相互叠加。我试做一个粗浅的概括,十大原因可以归结为教师个人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教师有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的需求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教师都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创造力。而这些,原本是教育工作最需要的。

教育本身就是对独立生命的塑造,对生命活力的保鲜。教育所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生命按照本来可以发展的样子成长。而这些,只有教师个体的生命足够鲜活,个体的成长足够自由,才能做到。教师往往要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要给围绕着它生长的动植物足够的滋养。这样,教师也好,孩子也好。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正如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不一样的发展理念。就像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其发展理念也会不一样。说小一点,每一个家庭,对培养自己孩子的理念也会不一样。而教师,只要本质上是有爱的,是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自然可以不一样。事实上,很多大的有世界影响的教育观念,比如夏山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等等,都是同基于爱却又基于不一样的教育理念,芬兰教育、美国教育也是不一样的。教育可能有一个规律,只要有爱,可以殊途同归。

即使基于同一种教育理解,不同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教育行为,这就是创造力。比如一个简单课堂教学导入,每个老师都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方式,但却一点不影响教育质量的底线。而当教师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后,会获得一种身心舒爽的快感。

生命的鲜活、对教育个性化的理解和教育过程的创造力,这可能是教师需要的价值体现。其实,每一个教师的初心都热爱教育,只是他们体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变成了失望,使他们的职业火花熄灭了。

学校更需要做一些基础工作

我们需要再探讨一下,教师的价值体现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体制问题,而事实也是如此,这方面国家好像也在作一些调整,但国家的动作往往会像慢镜头一样。在国家调整过来之前,学校本可以做一些基础工作的。

第一、学校需要有共情能力。

共情,就是能够对教师发出的表面信息产生及时的、相应的反应。比如,对一个教师照本宣科的行为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什么只会照本宣科?是没时间备课?还是没时间钻研?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态度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是自己的品德问题,还是其它问题?学校要发挥的更重要的共情作用,应该是与教师一起应对外界的压力。比如,面对上级检查十分繁多?校长应该在教师面前表现出尽最大努力化解检查的姿态和行为,努力为教师创造安心教书的环境。

第二、学校需要善于发现教师。

其实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因为在一些“处世理论”的压力下,这些长处不敢发挥而已。比如,社会总是要求老师少表现自己,少说多做,这使得很多老师失去了自信。再加上一些有能力的老师甚至会遭到同行和领导的嫉妒,遭到打压,就更使教师不敢表现自己了。学校需要发现教师特殊的才能,给他们营造好好表现自己的氛围。

第三、学校需要顺势而为。

在“打造”这个词的影响下,当前学校粉饰性而无价值的活动太多,以至于校长和教师们都觉得“精神空虚”,失去了做真的教育的动力。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善于顺势而为。适合学校发展的活动可以大力地开展,而对学校发展、对体现教师价值毫无作用的活动,可以在取得老师理解的情况下,“应景”地做一些,而且尽量安排很少的老师参与。

第四、抓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

孩子的学习成绩永远放在第一位。内涵发展也好,文化打造也好,这些都应基于教学质量。而在这方面,教师往往最愿意投入精力,教师会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而事实上,也确实是他们“应该做的”。

第五、给教师创造闲适、诗意的生活。

生命的价值在于鲜活,而闲适、诗意,无疑是生命保鲜的最重要渠道,也是让生命走向高贵的重要途径。学校需要经常倾听老师对校园生活的需求,开展生动的集体活动,或者开辟教师需要的活动空间。学校不要对教师必要的休息感到紧张,因为每个人完成工作的方式和节奏都不一样,学校只要看结果即可。

       身边的老师都不热爱教育?误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