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愿一生被安排”:大气的熊芳芳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一直有人问我对熊芳芳辞职的看法,但我总是笑笑,并没有正面回答,因为这样的一个答案需要沉淀,沉淀到最后,才是真实的想法。
我想过:这是不是又一波炒作?现在很多人披着正当理由(甚至令人动情)的外衣干着调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激情的勾当,最后达到让自己或者所做的事情增值的目的。
我想过:熊芳芳老师已经有这个资本,已经可以后顾无忧地来一个华丽转身了。
我想过:我们这个体制,又一次逼走了一位优秀的老师,这真是体制的悲哀。据说蒋军晶辞职了,据说张祖庆辞职了……越来越多的有思想的优秀老师,可能将来都会选择辞职。
但是最终,沉淀在我思想深处的,还是这句“不愿一生被人安排”。
“一生被人安排”应该说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不成文的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是对男孩子的安排;相夫教子,是对女孩子的安排……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所有读书人的安排。
到了现当代,这种“被安排”依然存在,而且仿佛并没有降低要求。有一首歌这样唱:为了你们的一笑,我强装努力,又有谁知道,我半夜里泪挂眼角……是的,有多少孩子,从小就开始被安排了啊……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种被安排,要么导致那些想体现自身价值的人负重前行,比如熊芳芳,或许早几年出来,她更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为了“光荣退休”,她又犹豫了两年。要么,会导致人的创造力集体下降。看看现在很多年轻的老师们,他们那双目无神的样子,你就知道,他们只是被无奈地安排到教师岗位上来的,或者在教师岗位上,已经被安排得再也没有自己的思想了。被安排,导致的人的情绪的压抑,人的内心的憋屈,最后导致人的智力的平均化。在人的整体发展上,可能还会导致人的虚伪,导致人道主义灾害。
以上这些,尽管是一种思想上的推理,但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还是回到事情本身吧。


固然,熊芳芳的离职,可能跟她在体制内通过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勤奋,已经集聚了足够的资本可能有些关联,但是,这件事情对我们的教师管理还是很有启示的。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可能更需要关怀和同情老师,尽一切努力地给教师足够的自主张扬的空间,不要让他们被政治学习记录、被一大堆计划、一大堆报表所束缚,让他们腾出思想和精力尽情地在孩子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鼓励他们开设自己擅长的特色课程,使他们在成就孩子、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欣赏自己、愉悦自己,从而也成就了自己。
学校可能更要去行政化管理。学校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地方,而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对于老师,学校只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在教学研究方面多一些时间,在课程设置方面多花一些时间。学校更需要尊重那些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让他们带领志同道合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学校无法在提高待遇方面为老师们做多少事情 。但对于优秀的老师,我们可能也需要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变成经济,与优秀教师签订协议,鼓励他们开发课程,首先造福本校师生,其次也可以支持他们对社会开放。让优秀的老师完全释放自己,让他们的价值在经济上也得到体现。不要把师德当枷锁来禁锢优秀的老师。
体制,我们无法改变,但“不愿一生被安排”这样的心声,应该能够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当下在教师管理方面的思考,在国家给的那个饭碗和教师自己有能耐得到更大的饭碗之间的思考。其实,当教师获得解放的时候,“一生被安排”的孩子们也会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
“不愿一生被安排”,已经到这种年龄的熊芳芳,确实显得很大气。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