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变建盏与宋代斗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制约的因素有哪些?

 宋韵建盏 2020-06-28

晚唐五代期间,建窑只是一个普通窑场,仅仅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之后改烧制无斑纹的黑釉茶盏,建盏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开来。

建窑从烧制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渐进的过程,其显着特点是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从而使烧制过程艰难,成本增加。不过,宋代建盏的出现,确实反映了斗茶这一风俗对斗茶的讲究。

北宋进入到中期,一本关于茶的著述问世,那便是《茶录》。此书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斗茶文化在朝野的传播,皇族、士大夫们在乐此不疲的追求上品建盏,文坛巨匠在为建盏畅怀讴歌,建窑由此进入到了鼎盛发展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提高扩大,并为之生产了底足铭有“供御”、“进盏”字样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盏的名贵种类分为兔毫、鹧鸪斑和曜变。兔毫作为建窑的主打盏类,主要特征就是表面仿佛兔毛,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

鹧鸪斑盏是建盏珍品,产量非常稀少,其主要发展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建阳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又因为像水面上飘浮的油滴,所以传至日本后,被称为油滴盏。

曜变则是建窑的特异建盏,非常罕见,弥足珍贵,其主要特点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光芒之下,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并且这种色彩会因为不同的角度而改变。

建盏之所以受到青睐,其魅力还是因为表面的釉面斑纹。如果没有斑纹,建盏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釉盏罢了,即使品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太可能成就那样的辉煌。

建盏的烧制过程是围绕着斑纹进行的,建窑的兴衰和留给后代的许多困惑,都隐藏在这些不可预测的斑纹之中。

建盏烧成温度高,是制作工艺的需求。温度低,斑纹少,因此在建窑的全盛时期,许多建盏都为兔毫和油滴。

至于曜变是由于温度过低、还原过头,而不是刻意为之,况且就算刻意,曜变也极难烧成。当然,若是窑内温度过高,斑纹会析出太多,釉的底色被覆盖,变成褐色,而釉料底色仍是黑色。

建盏的各种釉色,来源非常复杂,要根据不同的斑纹进行不同的分析。如褐色釉,当釉薄,过烧,或还原不足,都可能出现。

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建盏深层次的美,需要深层次的审美,否则会被表象所掩盖。但话说回来,正是这些不足的存在,记录了匠人的极限,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高难度艺术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