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入门——陶瓷篇十(窑变结晶釉)

 RK588 2021-12-15

出现于宋代的窑变结晶釉有“兔毫斑”、“鹏鹄斑”等,都由吉州窑烧造。吉州 窑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代吉安称吉州,故名之(吉州窑是江南一处综合性民营窑场,现存废窑址达二十四处)。自五代时开始烧制,宋代极为兴盛,瓷器品种繁多,纹饰丰富多彩,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产品按釉色分,有青釉、乳白釉、黑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以黑釉瓷最负盛名。其中黑釉窑变瓷中的“鹧鸪斑”、“玳瑁斑”、“兔毫斑”以及“油滴”(滴珠)都是当时名贵的品种。

图片

宋 黑釉盏 故宫藏

图片

宋代南北方瓷窑均盛产黑釉瓷器。随着斗茶风俗的盛行,最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风靡一时。其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满了由氧化铁结晶而形成的自然流淌的各种斑纹,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其名称亦颇具文采,如“曜变”、“鹧鸪斑”、“兔毫”、“玳瑁”等。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其中以福建的建窑产品最为著名,该窑曾向宫廷进贡茶盏,外底刻划“进盏”、“供御”等标记。

图片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北宋 建盏 大都会藏

图片

北宋 建盏 大都会藏

黑釉器上透出细长的闪银光色的条状纹,犹如兔毛,故称之。兔毫斑在福建许多瓷窑中都见到。

兔毫斑形成的原因,是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 °C高温下,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

图片

宋代兔毫盏标本

图片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

图片

宋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

釉面以黑、黄等色交织混合在一起,有如海龟的色调,宋代称其为玳瑁斑。形成原因是其胎体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胎挂釉入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斑状的斑纹。

图片

吉州窑玳瑁釉碗

元朝

高5.3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3.4厘米

碗敞口,口以下渐内收,内外大量黄色斑点形成的“玳瑁釉”

图片

吉州窑玳瑁釉罐

宋朝

高1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2厘米。

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图片

吉州窑玳瑁釉盏

宋朝

高5.5厘米 口径11.3厘米 足径3.6厘米

图片

吉州窑玳瑁斑褐彩花卉纹折沿盆

元朝

口径24.5厘米,底径12厘米,高5.4厘米

米黄胎上施以玳瑁釉,并在器心留白处以黑褐彩绘花卉飞碟,两种装饰技法在同一器物上交相辉映,金黄的色斑在黑釉上犹如灵动的火焰,环绕着绿叶红果的自然美景,翩翩起舞,质朴中兀见绚丽。

这也是一种结晶釉,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黑釉,在生胎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呈现鹘鹄羽毛一样的花纹,故称之。

图片

宋 鹧鸪斑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其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

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称之。油滴 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图片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 陈蹇叔撰《郎中出闵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