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学和心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角度的不同 ~读透王阳明心学5

 阿W_sd 2020-06-29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

不讲求,只是涵 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 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

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

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详解 薛侃问:“如果只专注于涵养德性,而不注重讲究求索的功夫,结果搞错了,把私欲当成了天理,那怎么办呢?”

薛侃问的涵养与讲求,是理学和心学的一大学案:尊德性与道问学。

涵养,就是尊德性;讲求,就是道问学。

《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本来是一件事,陆九渊却把它切开来,认为朱熹的道问学是支离破碎,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学问,就是尊德性。

只要心如明镜一般,自然万理皆备。

老师们把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刀切成两截,同学们就晕了。

王阳明回答说:“人必须知道怎样学习,讲究求索也不过是涵养德性的事,如果没能讲究求索,那只是涵养德性的意志不坚定而已。

不存在只顾涵养德性,耽误了讲究求索这回事。”

“那怎样算是知道如何学习呢?”

“你先说说你为什么来学,来学什么?”

“曾经听先生的教导,来学习存养天理。

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就是要心底无私。”

“既然你都明白,把这些私意克去便是了,还愁什么天理不明呢?”

“我怕对这些私意认识不真切。” “哼!哪有这回事!还是你自己意志不坚定。

如果意志坚定,眼睛、耳朵都在察觉私欲上,哪有认不清的道理!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

所谓讲究求索,也只不过是体认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是向外去求个别的认识。”

薛侃为什么怕对私意认识不真切呢?

言下之意恐怕是:怕该克的没克,不该克的又克掉了。总而言之,怕克错了。

怕克错,总是自己有些东西舍不得克,想留着,又想给自己找到正当性,于是就问老师:“会不会搞错啊?”这就是私意了。

理学和心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角度的不同 ~读透王阳明心学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