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到底想说什么?

 chengyi0 2018-04-06

下面开始第二讲的内容,第二讲内容大致分为两个大部分,分别是阳明心学产生的原因和宋明理学的概况。

一,阳明心学何以产生?

要讨论阳明心学何以能够产生,就必须先问一下宋明理学何以能够产生?

熟悉儒学的都知道,儒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面貌。在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后来到了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政治派儒家,后来在魏晋时期儒学一度受到了玄学的压制,一直到了唐代又受到了佛教与道教的双重冲击。唐太宗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人,所以特别推崇道教,而武则天则十分推崇佛教,因此到了唐代初期儒家的发展一直都是非常低迷的。

直到韩愈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现状,韩愈时期佛教盛行,寺院经济已经对于国家发展造成了影响,但是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却都对于佛教痴迷不已。而皇帝这是却要迎佛骨,韩愈这时不顾个人安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迎佛骨表》,文章气魄之大,议论精密,非常人所能及。韩愈对于佛老异常排斥,所以自觉地承担起了儒家接续道统的使命。韩愈认为从周公到孔子,再到孟子,这个道统已经断了。所以他要为儒家接续道统,韩愈对于儒学理论上的创建并不是很高,但是他那种气魄极大地鼓舞了儒家士人,他们纷纷从理论层面批判佛老,在批判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因此,到了宋朝儒学以宋明理学出现在世人面前。

宋明理学的鼻祖是周敦颐,但是周敦颐和陈抟这些人关系又都特别好,陈抟是道教的代表人物,因此在这种思想源渊而言确实与佛道有着很大关系。周敦颐主要的观点是“无极而太极”思想,这个思想后来引起了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议,从而形成了心学和理学的两大派别。在周敦颐之后,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二程,张载和邵雍。二程主要是理学,因为在洛阳讲学,人称洛学,张载主要是气学,在陕西关中讲学,因此称为关学。邵雍主要是象术,主要是皇极经世和梅花易数。

到了后来就出现了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他们在鹅湖之辩论中主要是两个辩论题目。一个是:无极而太极究竟是什么意思?二是学习儒家应该是先从外界格物还是先反省内心?为了这两个问题,朱熹和陆九渊争论了整整三天,最终陆九渊由于口才较好,略占上风。但是最终根本没有达成共识,反而分歧越来越大,最终朱熹和陆九渊不欢而散。回去之后分别讲学宣传理学和心学,形成了两大学派的对立。

但是到了后来发展过程中,朱熹理学逐渐占据了上风,并成为了官方统治思想。因此到了王阳明的时代,朱熹的《四书章句》就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应试宝典。再加之到了明代时候,程朱理学逐渐显露出缺陷和弊端越来越大。比如说三纲五常导致的人性压抑,还有朱熹的知行理论导致很多人根本就大谈理论,根本就不再行动了。因此阳明就是在朱熹理学的阴霾下诞生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读阳明必须读朱熹的原因之所在,阳明年少时候也是朱熹的粉丝,因此他才会去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竹子,最终病倒了。正是在对朱熹的理学批判中,阳明心学才产生了。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不但对当时社会已经被教条主义的朱熹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而且强调凸出个人的主体性,伦理道德的主体性。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在某些程度上突破了被教条化的朱熹理学的束缚,创立出了思想文化的新格局。与此同时也对明代中晚期的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他强调的“治心”切要点,却是王阳明学说的活力与灵魂所在,不过这也是心学“主观性”比较容易越界的所在危机。(这是阳明心学的后来出现的问题,在后续章节会论述)

精华:心学和理学争论的实质在哪里?

朱陆之争实际上可以看成儒学内部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也可以说是“博”与“约”之争。“尊德性”就是指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内在的良知和德性为准则,因此他们认为人心中就存在着一个天理,不必向外求,只要内省就可以了。而朱熹的路线,认为天理必须在外界格物,认识不同的事物是达到对于整个天理认识的必须手段。

就比如说,同样是认识一个月亮,朱熹肯定的路线是在每一个小水沟里去找月亮的影子,找到了很多月亮的影子,最终将这些影子综合达到对于月亮的认识,而王阳明则认为月亮就在心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就有一个月亮的模型,而且这个月亮的模型是先验的,只要我们找到心中的那个月亮就可以达到对于月亮的认识了,但是由于我们心中的月亮被私欲和情绪化的东西遮蔽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垃圾清理干净,月亮自然就出现了,所以王阳明提倡的是致良知。这个争论类似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辩。

在宋朝由于这两种力量同时存在,所以很难产生一个大一统的思想。而到了后来朱熹的思想成为了官方思想,这时的“道问学”似乎就占据了上风。而在明代以后由于道问学提倡先知后行的说法导致许多人知行不合一。而后阳明心学诞生将尊德性发展到了极致。他提倡的心即是理。也就是说万物之理不假于外求,自可于心中得之。徐爱曾问王阳明:“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而阳明则说此心纯诚,孝亲之理自然便知。”到了阳明后学则将这种尊德性发挥到了极致,甚至颇有逃禅的味道。

当然阳明心学的产生不仅仅有着学术内在的逻辑,而且也与当时明朝的经济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的繁荣有关,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小说盛行的原因。但是经济基础以及个人状况这些的原因始终是外部因素,因此不再此处一一赘述。

二,宋明理学发展的概况

上文提到宋朝理学的代表主要是以北宋五子为代表,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张横渠的理论最为体系化,邵雍最为深奥,周敦颐是创始人但是著作很少。宋明理学家中重点介绍四个人,大致与阳明联系比较大的。分别是二程,陈白沙,湛若水。

1,二程:分别是大程程颢,小程程颐,他们是兄弟二人,因此人称二程。但是兄弟二人性格气象和修养方式完全不同。

程颢一生最为中正和气,据他的学生说从来没有见过程颢生气过,每一天都十分云淡风轻,感觉时时刻刻都淡然处之。但是,程颐据说一生都没有笑过,总是板着脸,特别严肃,从来不苟言笑,对于学生及其严苛,因此才有程门立雪的故事。有个故事最能反映兄弟性格气象,说有一位官员邀请兄弟两人同去饮酒,期间又叫来了许多歌女助兴,程颢怡然自乐,而程颐则认为歌女实在有伤风化,与圣贤的教诲冲突,直接愤然离开。后来回去之后,程颐越想越生气,觉得程颢能和歌女坐在一起简直就是荒唐,就对于程颢指责。

程颢微笑着说:当时喝酒时候,歌女在旁边,现在不在了,我都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

这个故事虽然是逸闻但是确实可以反映两者的气象。如果再说的直接一点那就是朱熹之学和阳明心学的区别。所以心学家及其推崇程颢,认为程颢已经开悟了。程颢王安石把他贬到洛阳去,他怡然自乐,给他封官他依旧怡然自乐。并且程颢的诗歌里确实透漏出一股圣人气象,也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程颐则只能战战兢兢的修养自己。程颢能够做到“未发之中”,起心动念全由自己控制,而程颐只能在欲望出现之后把强制控制欲望,消除欲望。

程颐曾说:“颜孟之于圣人,其知识深浅同,只是颜子尤温淳渊懿,于道得之渊粹,近圣人气象。”由于颜子的性格比孟子更为温淳渊懿,所以他得道最为渊粹,更接近“圣人气象”。朱熹也说:“曾子本是鲁拙,后来既有所得,故守得夫子规矩定,其教人有法。若子贡则甚敏,然又杂;往往教人亦不似曾子守规矩,故其后无传。”所以程颢更像颜回。

2,陈白沙:陈白沙又叫陈献章,是明朝心学的开创者,也是湛若水的老师。王阳明弟子十分推崇陈白沙,认为他对于阳明心学影响很大。但是许多人对于陈白沙之所以有所诟病在于陈白沙的思想和禅宗实在走的太近了,整天只是在静坐,这就是把心学推上禅宗了,所以后来阳明才认为心学最重要的是要在是世上练。

3, 湛若水亦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他说:“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认为心、理相即无间,宇宙本体与认识主体是一回事,这与王守仁的思想无异。湛若水在“心即理”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心理为一,二者无间,甚至认为陆九渊“心皆具是理”之语,在心与理之间下一“具”字,仍有把心、理分二之嫌,对此提出疑议。反映出湛若水对“心即理”理论的坚持。湛若水并提出“心之本体即天理”的思想,以天理作为心的内涵,强调自家学术的要旨在于“体认天理”四字,并对其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湛若水则主张心合内外,“心体物而不遗”,湛若水批评了王守仁的观点。指出:“格物之义以物为心意之所著,兄意只恐人舍心求之于外,故有是说。不肖则以为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体物而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致之,心又非在外也。于物若以为心意之著见,恐不免有外物之病。”

湛若水和阳明的关系到了后面几个章节还要重点展开论述,总而言之,湛若水对于王阳明影响极大,阳明也对于湛若水极为推崇,在后面后对于思想差别展开详细论述。

之所以说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的梳理和宋明理学发展概况,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王阳明心学并不是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坐在贵州直接就悟出来了,而是有许多前人的理论贡献和自己对于这些理论的发挥造成的结果。所以心学本身并不神秘,不要把心学理解的玄乎其玄,只有从历史,现实,理论,再夹杂禅宗和道家的一些实修方法才能更进一步理解阳明心学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