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理学全解

 w59n 2013-07-22
简述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它兴起于北宋,尤其注重研究儒家的义理。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相比,理学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范畴,强调理欲、义利之辨,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以维护纲常名教、等级制度为目标,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道统说
道统说是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它来源于唐代的韩愈。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系统相抗衡,提出儒家也有一个传授“先王之道”的系统。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从而提出恢复先王之道,重建儒学的统治地位,以与佛教、道教抗衡。
理学家一般承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为儒学传道的正统。

3、理学体系的构建
儒学在孔子创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但这些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孔子并没有进行论证。此后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儒学进行了论证,但在宋明理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骨干,同时借鉴佛教和道教有关理论成果,如接受佛教、禅宗的“观心”、“顿悟”,道家的“太极”、阴阳。利用这些外来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伦理原则终于变成了由形上学作基础的理论体系。

4、理学的概念
“理”是理学的基本概念。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他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
“气”,指充满空间,构成万物的细微物质。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心”,指人的思维能力、思想、意识。理学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道心”指人的道德意识,“人心”指人的各种情欲。
“性”,主要指人性。理学把“性”看作人的道德意识的本源。程颐认为,“性即是理”,朱熹认为,“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知行”,“知”指道德认识,“行”指道德践履。“知行”主要探讨伦理的致知与力行,强调人要知所当然,又要行所已知。强调“知行合一”。

5、“格物致知”与“伦理纲常”
格物致知:语出秦汉之际儒家著作《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明理学家把“格物”和“致知”作为重要的为学方法和修养方法。朱熹认为,“格物”即在事事物物之上考察其理。但认为“格物”穷理的终极目的不是求得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要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积久用力,达到“一旦豁然贯通”,即对天理的全面体认。

伦理纲常:孔子所创儒学,已着重于伦理及为人处事之道。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纲”之说,宣扬“君臣父子夫妇之意,皆取诸阴阳之道。”宋承唐以后的五代之乱,国家重归一统,重建伦理纲常成为巩固统治的实际需要,因而也成为理学的主要内容。朱熹着重阐发了理学的纲常说。他从“理在事先”的命题出发,论证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都和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是“天理使之如此”。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亘古亘今不可易”。他依据“理一分殊”的理论,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各有其道,但又同是一理,即如何统治和接受统治之理,强调“事亲须是孝”“事君须是忠”,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如果不合或违反其道,便是由于“人欲”的蒙蔽,须要“克欲”“穷理”,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纲目,企图在“理”的名义下,劝诱人们通过“灭人欲”的自我修养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周密的伦理化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把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当作整个民族发展的知识源泉,全部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传统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这种学术研究,不是以实践为本位,不是以现实为本位,不是以民众为本位,而是以典籍为本位,以传统为本位,以君主为本位,这种研究,不仅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反而阻碍了社会发展。

参考资料
理学起于北宋,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达到了当时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北宋中期,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时而出,吸纳了道家和佛学的一些思想资料而归本于孔孟,建立了理学,到南宋初期,理学独盛,朱熹综合了周涨、二程之说,到南宋后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延续时间长,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漫长历程,其理论形态十分系统完善。它吸收了唐宋以前各种主流思想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同时其历史影响大,对整个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中古以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它既是先秦、汉唐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外来异质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理学不仅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主流思想,而且影响力延续至近现代,成为当代新儒学的直接的前身。

理学的诞生及其衍变,使中国本土哲学及先秦之后发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股时代思潮,也是对我们现代中国人影响最巨大的那部分传统思想文化。

理学体现了历史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成功地回应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并化解了各方面的冲突。具体表现为:

其一,价值理想的挑战。唐末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造成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二程朱熹所建构的“饮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切实化解了这一挑战。

其二,外来文明的挑战。自汉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受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的挑战。理学是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整合更加完善起来,此后三教冲突就不如唐和宋初激烈了。

其三,理论形态转型的挑战。宋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三大发明的完善,酝酿着理论形态的转型,使这个转变受到传统经学的挑战。理学扫除《五经》为至人之言的种种光环和权威,实现了思想解放。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罕见的各家异说,学派众多的繁荣格局。

理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体现,如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开放精神等。

理学的社会实践作用:
(1)为历代封建帝之所吹捧,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
(2)其客观唯心主义天理观,形成了从“理”出发和以“理”剪裁客观事物的理学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4)“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制造根据。
从明中叶开始,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要有民主政治。理学在思想上鼓吹蒙昧主义,政治上鼓吹专制,所以封建社会末期,理学实质上成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直到近代仍然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                      理学全解理学的产生源于佛教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冲击,可以简单的将理学看作是儒家对于佛教思想的回应和自我改造。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道家对于儒家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魏晋时期常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在佛教传入中土千年之后,理学终于破土而出,它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并主宰了之后将近千年的中国文化。以下根据曹伯韩所著的《国学常识》之理学部分简略概括一下宋明理学(广义包括心学,部分清代学术)的大致发展脉络,主要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山祖师爷。他根据道家经典中的《太极先天图》来解释易经,形成了独特的宇宙生成理论,即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静而生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其人生哲学是“主静,立人极”,主张“无思,无欲”的修养方法。
   邵雍,字尧夫,卒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伊川击壤集》、《渔樵问答》等,以象数之学著称。他的学说分三部分,先天学,经世论和性说,康节主性善。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包括《东铭》,《西铭》)、《经学理窟》及《易说》。横渠学说包括,1,认为太虚一元之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由它而生,万物死灭时又散为太虚。2,性说和天人合一说,《西铭》之中有对天人合一说的阐释。横渠最著名的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士大夫的最佳写照。
   河南的二程兄弟是真正让理学确定成立的人物,二人的著作后人编为《二程遗书》,尽管如此,兄弟俩的思想其实还是有差别的。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年长程颐一岁。明道先生学说的要点有,1,对于“性”和“仁”的解释,认为万物由气而生,有生就有性,气即性,元气静的一面看是性,动的一面看是仁,而仁者与天地万物化为一体,学者需识得此理,心存虔敬。2,确立了理或者说天理在道学上的地位,理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3,分别了人心和道心,道心是人的本性,道是天理,为人欲所蒙蔽时,就忘了天理。
   程颐,曾居伊水上,世称伊川先生。伊川学说的要点有,1,理气二元论的宇宙观,阴阳是气,属形而下者,所以阴阳是道,即理,属形而上者。2,格物致知说,但承认生而知之的先验认识。3,知行合一说,以知为主,与王阳明的以行为主不一样。3,性即理说,性即理所以叫理性,理性无不善,但气有清浊,所以人有贤愚之不齐。因气有清浊,故穷理的功夫不可少,穷理就是格物,格物即致知,所致的知即人心中固有之知。4,居敬说,涵养需用敬,敬是主一无适的意思,即心思专一。
   二程之后,有弟子,如谢良佐、杨时、吕大临、胡宏、李侗、张栻(南轩)颇为著名。
   朱熹,字晦庵,徵州婺源人,集宋学之大成,曾授业于二程的弟子李侗和杨时。朱熹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易本义》、《小学》、《近思录》、《通鉴纲目》、《河南程氏遗书》,其理学思想体现在后人编撰的《朱子语类》、《朱子语录》、《朱子文集》、《朱子书节要》中。朱子学说的大致特点有,1,理气二元论,其理论融合康节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兄弟的形上形下论以及理气,所以谓集宋学之大成。有形有象者是器,即形而下者,器之理是道,即形而上者。理一分殊,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和最高标准,但是这个太极又包含在每一具体而微的事物之中,犹如月印万川,随处可见。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气是生物之具。人物之生,并禀此理,然后有性,比禀此气,然后有形。2,理在气先说,朱子说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念说?3,理全气偏说,理是整全的,但具体事物所禀之气,往往偏而不全。人物之性,即所禀之理无不善,但人物之气有清有浊,有偏有正,有通有塞。得气之正且通者,偏且塞者为物。圣人禀清明之气,愚人禀混浊之气。心之理即性,理与气合方有心之灵明,心又包含情与才,情是心之动,才是心之力。情之流而至于滥者为欲。性是天理即道心,欲是人欲即人心,由此推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4,格物致知说,格物致知即是穷理,穷理之要必在读书。要能穷究各种事物之理,才能使吾心中之知明朗化。朱子又强调居敬,长存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三代之治完全合乎天理,但汉唐之治则出于人欲之私为多。朱子的思想大约在心物二元论和唯心论之间徘徊。
   陆象山,名九渊,字子静,今存《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十于岁时即说过“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认为穷理不必向事物上去探求,只需明白本心的善,所谓格物只是尽心,做学问只是去除本心的物欲之蔽而恢复其本体。象山之学在主观唯心论上走得很远,认定宇宙万物都在自己的心中。他注重思而不注重学,曾说“六经皆我注脚”。象山和朱子曾有著名的“鹅湖之会”,但意见多有不合。两人在为学的程序上大有分歧,朱子主张首先博览通观之后归约,而象山认为应先发现本心而后博览。朱子斥象山太简略空疏,象山责朱子支离琐碎。
   承继象山学说的有他的门人,杨简,号慈湖,著有《已易启蔽》,他的唯心论似乎比象山更为彻底,他不承认有道/器或者形而上/下的分别,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混入了佛教思想,一切皆随意念转。
   杨氏之后还有袁燮,舒璘等,不及杨氏重要。
   此外,还有反对理学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济用的实学,又分三派,1,金华派吕祖谦,研究偏重史学。2,永嘉派,出于陈博良而叶适继之。叶适,永嘉人号水心,著有《水心文集》,长于批评古今学术,对于古书正伪和道统之辩,多有考论。3,永康派,出于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永康人,他说“为治之道,三代不必尽合天理,汉唐不必尽是人欲”,朱子斥之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
   宋末至明初还是朱学占有绝对优势,继续朱学的有晦庵门人蔡元定、蔡沈、黄干、陈淳等,还有私淑朱学的魏了翁和真德秀,元代理学家许衡、刘因、赵复、吴澄属于程朱理学,赵偕、郑玉是属于象山学派的。
   明代理学,在王阳明之前有河东,崇仁,白沙等学派。河东的代表人物是薛瑄(号敬轩),崇仁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号康斋)及其弟子胡居仁(号敬斋),他们都属于程朱一派。白沙的代表人物是陈献章(新会白沙里人,代表作是《白沙子集》)及其弟子湛若水(号甘泉),他们的思想属于象山一派。
   王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曾筑书屋与阳明洞讲学,被称为阳明先生,著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一至三卷的《传习录》系门人所记,为其哲学思想的结晶所在。阳明学说的要点有,1,心即理说,这是继承了象山的主张,他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所以反对在心外“即物穷理”。2,知行合一说,他说“求理与吾心,是圣门知行合一教”。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3,致良知说,他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以由分也”。又说“天地无人之良知,不可以为天地矣”。阳明所说的“良知”,一方面是先验的知识,一方面是宇宙的本体。阳明的哲学可以粗略的认为是唯心一元论,比如他曾对一看花人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与王阳明同时代的有罗整庵(名钦顺),著有《困学记》,整庵主张气一元论,可惜没有加以充分发挥。
   阳明后学后分为左右两派,右派以王龙溪(名畿)为代表,公然主张佛教禅宗的思想,主张无念无知,达到生死轮回的解脱,又认识儒释老三教可以贯通,儒家排斥异端为不合理。左派以王心斋(名艮,泰州人)为代表,以已心为使天下国家方正的格式,心正则天下国家亦正。他的门徒颜山农,何心隐颇有游侠风。左派王学之空想浪漫至李贽(字卓吾)达到顶点,他反对儒者,斥名教害人,又说是非本无一定,被人们指责为罪人,著作被焚,本人也被杀害。
   此外,明末东林党人高攀龙,顾宪成等也研究理学,讲究静坐,对王学多有批评。又有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讲学蕺山书院。
   清初学术界有所谓程朱和陆王之争,有死守程朱之学的陆世仪,陆稼书;虽属程朱派而另有建树的顾亭林,王船山;有属陆王派但有所修正的孙奇逢,李二曲,黄梨洲。
   顾亭林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经学即理学”等名言。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之石船山,著作有七十余种之多,如《读通鉴论》、《宋论》等。他的哲学推崇横渠、晦庵而反对阳明,认为先有器而后有道,又说有无不过是聚散显隐的变化而太虚不变。船山的思想对于克服佛家思想有作用。
   孙奇逢因为要补王学的漏洞,因此生平著述大多是文献考证和资料记载,倾向实用主义,李二曲亦类似。
   黄梨洲名宗羲字太冲,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明夷待访录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尤其值得关注。
   上述顾、王、黄等还只是对陆王学说的批评,后来到了颜习斋、李恕谷以及戴东原时竟然连程朱学说也一起批判。尤其颜李学派竟将汉学的考据和宋明的性理一概加以否定,实在大胆之极。
   颜习斋名元,生平很少离开乡村,反对著书,生平著作只有《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四编,皆短小。主张习事见理。
   习斋弟子李恕谷名塨字刚主,强调理在事中。因颜习斋主张实行古代制度,李塨于是从事考古而使颜李学派的实践精神减弱。
   戴东原名震,其著作将义理之学者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考据学的大师。戴震的宇宙观认为形而上即形以前,阴阳之未成形质者叫做道,已成形质者叫做器,有质可见者属于形而下,五行之气则属形而上,因此反对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戴震的伦理学主张感觉论的道德起源论,认为人类求生存的欲望正是道德起源的基础,因此反对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他说“理者存乎欲者也,欲之失为私”,“君子亦无私而已矣,不贵无欲”,由此可见,自戴震起,君子的标准似乎也降低了一级。
   总之,宋明理学包括心学在千年的历史中是多有流变,名家辈出。中国思想史绝对不是想象中的波澜不惊,一脉相承啊!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1、宋明理学释名  宋明理学,是指宋元明时期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体系,是传统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本位为基本的原则,又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方式和思辩方法,(如朱熹“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脱胎于禅宗的顿悟,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是禅宗“自心即佛”“本心生万种法”影响的结果;王守仁“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的命题,则是天台宗湛然“无情有性”说的直接继承。)来弥补儒家思想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使传统儒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一种哲学化了的儒学。  关于宋明时期的儒学,向来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有“理学”、“道学”之称,又有“心学”之流派名。后世又笼统称之为“宋学”或直称“性理学”(明成祖编《性理大全》)。近世又称之为“新儒学”,大概与“原始儒学“对称。  2、宋明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北宋是理学的初建时期。宋初三先生,是理学的先驱者:  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起。北宋理学的先驱者是被欧阳修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yuan4,安定先生)、孙复、石介。他们提出了或涉及到一些理学的基本范畴。  北宋理学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促使理学走向成熟。  北宋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即后人所称的“北宋五子”。一是周敦颐,他创立的学派称之为“濂学”。二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三是邵雍,他的性命之学对心学一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他的两位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其中,周敦颐和张载可谓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周敦颐:  世称濂溪先生,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易说》和《易通》。  张载:  张载的哲学博大精深,几乎包含了对所有哲学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他的道德论和认识论部分中,张载对理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这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发展影响很大。  而程颢、程颐的“洛学”,则标志着理学体系的形成。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来看,“洛学”已经具备了理学的典型形态(侯著127页)。二程也是理学两大流派——道说一派的奠基者。南宋时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但著名的理学家人才辈出,而且出现了象朱熹、张栻(shi1)、吕祖谦、陆九渊那样十分重要的理学家。理学的许多重要派别,也形成于此时,并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辩难,得到了发展。理学的范畴、命题逐步确定下来,其涵义走向深刻和精密。(侯著221页)其中朱熹是集道学之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为“闽学”或“朱子学”。  而陆九渊则是心学一派的创立者。心本体论是心学的主要特征。陆象山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万物皆备于我。”  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代出现一大批理学大儒。理学又成为元人的统治思想。  明代理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心学一派之集大成者王阳明。  阳明心学既是对陆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3、宋明理学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然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从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