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笔记十五

 虹72 2020-06-29

读书笔记十五 晚唐五代最著名四位词人之二韦庄

           韦庄词《菩萨蛮》五首

                                                                 红楼别夜

                                    《菩萨蛮》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

        这第五首词是全组五首词的总结,是对红楼别夜的回忆,所指的应该是洛阳。这第五首词可分为两层意思来看:一是果然怀念的是红楼别夜真正的女子;二是有喻托的含义。按第一层意思来讲,可能是他在洛阳时确有一段遇合,因此而怀念洛阳的春光,更何况韦庄又真的见过洛阳的春光,《秦妇吟》的开头就曾说“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是洛阳之春光果然美好,使人追怀忆念。可是当年的“洛阳才子”却是“他乡老”了,再也没有回到洛阳去,而且以后也绝无回去的希望了。王建在蜀称帝以后,与篡唐的朱温成为对立的国家,韦庄因此便只能终老他乡,但他却执著地怀念着故乡。

        春天又来了,洛阳的春光多好哇。韦庄还是怀念故乡,怀念长安,怀念洛阳,怀念“红楼别夜”“绿窗人似花”。的女子。

       这首词开端四句,一方面是写洛阳故乡,另一方面是写蜀他乡,“洛阳城里春光好”,“柳暗魏王堤”是洛阳;“洛阳才子他乡老”,“此时心转迷”是他乡,“洛阳城里春光好”是昔日,“此时心转迷”是今日,四句是两两对比的呼应,都是今日此时对洛阳的回忆。我记得当年的洛阳“柳暗魏王堤”,“暗”者是茂密的样子,想起魏王堤上的柳树,那千条万缕的柳丝在我心中唤起了相思怀念的凄迷之情,所以说“此时心转迷”。

        下半阕的“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又用了一个“春”字,代表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但这句的春却已经不再是洛阳之春,而是今日此时在成都的春天了,杜甫当年写成都的景色,曾说“春流泯泯清”,韦庄所用的“渌”字也是清澈的意思,他说清澈的春水两旁开满桃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也会描述过成都春天这种美丽的景色,他说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水上鸳鸯浴”也是当年成都的景致之一,杜甫在成都也曾写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当然,韦庄用“鸳鸯”二字除写实外,也有象喻之意,鸳鸳是成双成对的,代表着相思的感情,韦庄看到水上的鸳鸯,就引起了他对故乡故人的怀念之情。“凝恨对斜晖”,是说我内心之中凝聚着不可排解的愁恨,“凝”是深发不散,不是短暂的愁恨,不是一时片刻的愁恨,而是深心凝聚着的愁恨。面对着落日的斜晖,“斜晖”也有两层含意,一是果然是在黄昏的时候,黄昏最易触动人们的相思怀念。二是象喻的意思,斜晖代表着一个王朝的败亡消逝。辛稼轩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便有这层托喻之意。古人常说的落日、斜阳,都是慨叹一个朝代的衰亡。而末句“忆君君不知”,则一下子打回到开头的“红楼别夜”的美人,他说你难道以为我说了“白头誓不归”,就真的不想念你了吗?其实我何尝不对你时时牵挂怀念,只是“忆君君不知”罢了。对他人的思念是需要以行动来加以证明的,不能只凭口说,而韦庄又能够怎样证明我没有忘记你呢?远方的女子永远不会知道我是怎样的忘不了你的。因为他不能用行动来向红楼别夜的女子证明他的怀念了,所以他这“忆君君不知”五个字写得极为沉痛,再联系到前面的“劝我早归家”一句,美人的惜别之言,则更见其可悲了。韦庄这五首词是同时可以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可以说他所写的只是跟一个现实的女子离别的相思怀念,因为他毕竟漂泊江南,终老蜀中而不能重返中原与所爱之人重聚了。同时更可注意的是他可能还结合有两层托喻之意,是暗写对于唐朝故国的一份忠爱的感情,因为唐朝最后的灭亡“朱温篡唐”是在洛阳发生的,这首词最后点明洛阳,以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世而言,其有托喻之意,自然是十分可能的。

        结束语

       读完这五首《菩萨蛮》词,我们大概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韦庄的词则大半都是对他自己感情的主观的直接的叙写。是直抒胸臆。韦庄的这五首词完全是对平生的追忆,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韦庄词所写的“洛阳才子他乡老”,结合历史来看,唐朝最后的灭亡确是在洛阳,唐昭宗被弑(shi臣杀君)在洛阳。因此他对洛阳的念念不忘都可以暗喻他对故国的怀思。从“凝恨对斜晖」”句来看,中国古代多把君主比作太阳,斜晖也就象喻了国家的败亡,这些都可以使人产生韦词是有怀念故国之喻托的联想。不过,我也认为,我们不必像张惠言那样拘实和确指他的托喻,认为他从第一首便有了故国之思,我们不妨这样看,在现实之中,韦庄可能果然在洛阳有过那样一段与美人相思离别的情事,而国家的败亡也在洛阳,他把二者都融合于他的平生经历之中,因此使之有了两层意思,一是现实中对美人的相思怀念,二是对故国的眷念怀思,不必说是有了第二层意思,就绝不该有第一层意思,更不应该认为有了第一层的写实,就不该有第二层的托喻了,我们应该这样看待这五首《菩萨蛮》。有的人只能看到一层意思,张惠言认为它是对君国的忠爱,便否认其男女的相思,而有的人只承认后者,便一定得否认前者,我认为不应这样相互排斥。另一个问题是韦庄在洛阳是不是真有一段这样的遇合?这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姓氏名字可考,但却也颇有可能性,因为史书记载韦庄是一个多情的诗人:“一生漂泊,所至有情”,所以他在洛阳也可能会经有一段浪漫的遇合。再一个问题是对“当时年少春衫薄”一句的疑问,因为韦庄在江南的时间已是他四十多至五十多岁之间,他怎么可以自称“年少”呢?我想,韦庄的这首词是晚年在蜀中所写,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比较起来,四十多岁的时候当然还可以称之为“年少”。

        读书笔记十六待续         2014。1019         玉冰        写於大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