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式美学:何为留白之美?

 致虚守静666 2020-06-30

画家吴道子曾说:'意造境生',来形容留白的美感,中华美学是从中国无数艺术堆积起来的美学要素,我们常说情景交融,情与景的融合不仅仅是停留在绘画表面,留白之美体现在中国美学的各个方面,从绘画、建筑、诗文创作等都是留白之美的创作天地,中式美学,美在意象、美在韵道自然,被逐渐遗忘的中式美学——'留白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蕴含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底蕴。

谈及文化和美学,世人现如今经常眺望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美的典雅、庄重和神韵,中国应该首当其冲。'留白'一词原是形容国画描绘的艺术手法,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和遐想。蒋勋曾提到过:'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是更大的谦虚,因为......那里是感官的极限,那里是一切新的可能。'纵望古今,留白之美蕴含着中国古代的道家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就如古人所说的:'道以无为大,大而无所容。'

中式美学:何为留白之美?

一、留白之美:文学创作的遐想之地

1、似而不似,不似而似

中国文学创作讲究意境之美,意境之美似真似幻,用无穷无尽的抒情来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想象,还记得《红楼梦》中黛玉临死之前说的一句将尽未尽的话语,曹雪芹将这种文学创作中的留白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黛玉奄奄一息之际,说:'宝玉,宝玉,你好......'融入黛玉临死的意境当中,这未曾说完的遗言,让人陷入深思当中去。

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或者是散文,最重要的就是烘托氛围,文学意义上的'留白'就是常说的侧面烘托和想象,这与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是贯通的,画作如果画的过满则会显得灵气尽失,无法到给人自行想象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侧面(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尽实描写,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想象力。文学作品《口技》中在开篇对口技人的描写,使天黑后的夜深人静和在经过吵闹后一家人的惊醒,仅仅只用了八个字,场景便跃然纸上,'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皆是用词精准,听众对口技人的表演状态更是令人叹围观,也是八个字,'伸颈、侧目、微笑、皆叹',侧面描写达到了极致。这便是留白的妙处,使人拍案叫绝。

中国古人对留白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人们对于严格工整有着极度严苛的要求,平仄押韵、对仗工整是古人对于诗词的严谨把握,因此便需要对此进行整改和删减,力求达到完美。如果不进行删减或者更改,不运用诗词的结构法,则达不到相应的意境,中国古人注重炼字、炼词、炼句,留白便是最好的解释。沧海一粟,留白之美便是含蓄的中国美学的体现,'诗宜白不宜直',通俗来讲便是看破不说破的道理。

2、 诗词之美:意境深远、淡雅至极

'留白'又俗称'余玉',中国历史的悠久、民族的积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讲清楚。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诗词的的审美标准和创作理念,注重表达含蓄之美,留白从绘画渐渐过渡到诗词创作,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也可以运用到诗歌当中来。我国的文学作品经过了先秦诸子百家的短歌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千年的发展历史,历时千年,一代文学又一代之去进行创造。

虚实相生是诗词创作需要把握的重中之重,虚实也体现着丰富的辩证哲学问题,老子曾说:'知其白,守其黑',从无到有,以白衬黑也是留白学问。西方对于文学创作更多强调的是对于外在事物内心心理的着墨描写,从局部到整体皆是整体描写,中国文学创作则意境深远,根源于中国传统美学,比如:'密处不透风,疏出可走马''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皆是留白的学问,可体现留白之高级审美。

中式美学:何为留白之美?

诗词描写皆可用心体会,盛唐下的诗歌描写意境初具朦胧之美,正如史书上所评价的'书不尽意,言不尽意'的表达形式,在诗歌审美之外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这些诗歌表达所留下的留白与文学作品的意境相映成趣,被宋代洪驹父誉为是'全篇皆工'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便可以清晰地表达诗的留白玄妙之处,诗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通过描写禅寺的深远宁静和环境僻壤,来抒发作者凝重的遐想和趣味,以及追求隐于山水之乐,是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葛立方认为:'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正是对此诗的着重描写。

二、'计白当黑',中国绘画之美再来重新解读

1、作壁画上:陶瓷绘画中的经典留白

陶瓷绘画也是绘画留白的灵感来源之处,新石器阶段的彩陶文化用最简单的留白和绘画线条,打开中国人的绘画天赋。每一种技能,每一种境界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可能会运用到哲学、艺术和文学当中,甚至园林艺术也牵涉其中,'留白'最早是开始在绘画领域的,在绘画创作的范围内,留出相应的空白。绘画创作中的陶瓷绘画,则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使用一定的线条、手法等,陶瓷绘画则是在陶瓷上进行绘画,虽使用特定的颜料,但与普通绘画创作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是经过窑炉烧造过。陶瓷绘画是在宋代发扬光大的,陶瓷绘画和绘画有着共同之处。

陶瓷绘画的留白艺术与文化内涵相适应,画家笔中所触的画笔也在表达着作者自己的思想,陶瓷绘画创作主要是分为三类: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陶瓷绘画和纸质绘画最大的不同便是纸张是平铺的,方便作画,陶瓷作画则是在立体、有弧面的陶瓷上作画,可是留白也并非是一笔作画,需要一定的技巧,构图也需要用有油脂的颜料,画家更多需要考虑的则是绘画的立体性,安排绘画页面时需要注意设计绘画的主次和虚实,以及画笔浓淡的协调,这就需要刘百合运筹和合理。

留白也是需要注意陶瓷绘画意境的巧妙,留白要留的是'白而不空',才能够彰显构图的精致,以及笔触着墨的浓淡相得益彰。

中式美学:何为留白之美?

2、'大道至简'的中国绘画

'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国画便是以空就实来进行绘画创作,留白便是更好地为了突出绘画主题,让人把目光转眼到绘画的主要景物上,过多着墨来平铺绘画空间,则会给人带来视觉的压抑之感,古往今来,国画的留白大师层出不穷,留白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写实,黄宾虹曾说:'虚中之实,每在布置外之意境'。八大山人的画便是最好的证明,虽然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狂放不羁,可是在绘画作品中带着大量的空白,意境深远,须臾缥缈,朦胧之美尽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绘画上的大片留白其实更是给创作者带来绘画的难度和技巧,越是简单的画越是难以临摹和模仿,画面布局一定要得当,仅仅是空出的留白画面便可以带给人无限想象。中国绘画中常见的色彩便是黑白二色,古人常说:'墨分五色',加上纸张的白色,合起来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六彩,黑白二色是绘画中最基础的颜色,绘画当中黑白分明,首当其冲的便是水墨画,水墨画的线条,简单、凝练、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最强烈的感官直视,这便是中国绘画中所讲究的韵律美和虚实美。

中式美学:何为留白之美?

绘画的最高境界便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宋代画家创作的《寒江垂钓图》,作者仅仅用简单的线条便勾勒出一名老者读作扁舟垂钓的景象,而后纸张的大量的空白处寥寥添几笔水纹便使人身临其境,不在其境仍然寒意顿生,倍感孤独感受。以'无'衬'有',以'虚'衬'实',为中国绘画注入精髓。

三、 中国美学:建筑之美与哲学理念相伴

1、 建筑之美,在于神形具备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留白不论是在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有所涉猎,建筑是最直观的视觉体现,人们对于建筑的欣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苏州园林的设计冠绝古今,其中的融于自然,虚实相生也是留白艺术的传统特点,比如古人建筑房屋是要满足几个要求,既要实用,更要幽静和赏心悦目,中国古建筑的影壁便很好体现这一原理,能够诱导人的视线和思想,完成由室内过渡到室外的体验,而影壁与建筑之间的空白之处便是巧妙运用留白,为建筑营造另一种空间之美。

中式美学:何为留白之美?

2、 留白艺术中的哲学思维

中国绘画原理中的留白技巧最初是从道家精神中参悟出来的,老子曾说:'无中生有''有中亦无',而无与有则是相互依存,辩证而生的,绘画经常强调虚实相生,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中国绘画的美感更多是超脱物外、超越自然的哲学思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阴阳属性,道家的太极图则充分体现留白的说法,留白的阳鱼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达到已知,而留黑的阴鱼则是世界无穷之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阴阳五行说'是由此而来,高级的'留白艺术'也是具有哲学理性思维的前沿。

总结

留白情调灵韵之美,太满或太实则显笨拙。'竹疏烟补密,美瘦雪添肥。'这一联则是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呈现,任何艺术的点缀都需要留白来衬托。中国美学的至高境界则是用自己独特的形式来让感官接受美的洗礼,让留白之美与心中的精神境界达到共融和共情。留白之美的神奇之处在于留给受众喘息的机会,可以反复去思考、咀嚼、回味、反刍。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正如佛语有云:'残缺就是圆满'。懂得留白,就是懂残缺之美。虚实相生,不论是重实轻虚亦或是重虚轻实,留白亦是如此。'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皆是留白艺术表达效果,留白这种让人无处安放的魅力和吸引力,才会有这种历久弥新的中国极简之美。


参考文献:

《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

《建筑中的留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