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小儿在襁褓中的样子。金文像婴儿双手张开要人抱的样子。小篆的形体承接甲骨文、金文,并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子”。 《说文·子部》:“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 子,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子”作为称呼。像婴儿的样子。大凡子的部属都从子。 “子”的本义为婴儿。引申泛指孩子(与父母等长辈相对)。亦可表示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还特指有道德和有学问的人。 古代的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子”为第四等。 “子”后来又借作地支的第一位,与天干相配。如用以纪时,则指夜间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如“子时”。 “丑”是象形字。甲骨文从又(手),像手指钩曲用力揪物形,表示揪扭之义。金文将钩指连在一块。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丑”。 《说文·丑部》:“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凡丑之属皆从丑。” ![]() 丑,阴气坚固的纽结已经渐渐缓解。丑代表十二月,(这时阴气上通),万物发动,将用农事。丑像手的形状。一天临上丑时,也是人们举手有为之 时。大凡丑的部属都从丑。 “丑”的本义是揪扭。后来被借用为地支名,即地支的第二位,与天干相配,用来纪时、纪年,并且跟十二生肖中的牛相配,称为“丑牛”。 “丑”作“醜”的简化字时,本义是可恶、厌恶。又引申为相貌难看。人们也会对不合常理、有悖伦理的行事作风心生厌恶,故而“丑”还引申为污秽、怪 异的事。 传统戏曲里的角色行当,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有文丑、武丑之分。 ![]() “寅”是象形字。甲骨文从矢,从囗(箭函),会从函中请出箭矢来之意。金文左右均为手,像双手捧矢。篆箭头讹变成“宀”。隶变后楷书写作“寅”。 《说文·寅部》:“寅,髕也。正月,阳气动,去黃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髕寅於下也。凡寅之属皆从寅。” 寅,摒弃排斥。寅代表正月,这时阳气发动,离开地底的黄泉,想要向地上冒出,但阴气还很强大,像交相覆盖的深邃屋子一样覆盖着大地,不让 阳气顺畅抵达,并且将它摒弃排斥于地下。大凡寅的部属都从寅。 “寅”的本义是指从函中请出矢。引申表示进礼、虔敬之义。如《尚书·无逸》:“严恭寅畏。”“寅畏”即“敬畏”。 农历以干支纪年,“寅”是地支的第三位,“卯”是地支的第四位。成语“寅吃卯粮”意思是寅年就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 “寅”字被借为地支用字之后,完全失去了本义。又可指十二时辰之一,“寅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 ![]() 《说文·卯部》:“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 卯,阳气从地下冒出。地支中“卯”代表农历二月,这时万物冒出地面长出新芽。“卯”的字形,像开门的形状。所以二月又叫“天门”。所有与卯相关 的字,都采用“卯”作边旁。 “卯”的本义是表示剖杀牲畜的意思。篆文形变近于两户,而误以为“象开门之形”。在六书中属于指事。 “卯”字被借为地支用字之后,完全失去了本义。又可指十二时辰之一,“卯时”即凌晨五时至七时。 ![]() “辰”为象形字。甲骨文像蚌壳之形。金文更加形象。小篆的写法与甲骨文的形体类似。隶变后楷书写作“辰”。 《说文·辰部》:“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 字。凡辰之属皆从辰。” 辰,震动。辰代表三月,这时阳气发动,雷电震动,是人们耕种的时节。万物都在生长,由乙、匕会意,表示草木由弯弯曲曲、艰难地生长变化为 草芒径直通达。厂表示读音。辰,又代表房星,房星的出现标志着适宜种田的天时的来到。所以从二;二,是古文“上”字。大凡辰的部属都从辰。 ![]() “巳”为象形字。甲骨文像在胎胞中生长的小儿。金文的形体大致相同,但是跟人的形象更接近了。小篆发生讹变。隶变后楷书写作“巳”。 《说文·巳部》:“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 巳,已经。巳代表四月,这时阳气已经出来,阴气已经藏匿,万物出现,形成华美的色彩和花纹。这时,蛇已出洞,所以巳字表示蛇,像蛇形。大 凡巳的部属都从巳。 “巳”的本义为在胎胞中成长的小儿。引申指人。 后来“巳”的本义消失了,被借作地支的第六位,位于子、丑、寅、卯、辰之后。用以纪事,代表十二时辰之一,“巳时”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巳”在十二生肖中代表蛇。王充《论衡·物势》:“巳,火也,其禽蛇也。” ![]() “午”是象形字。是“杵”的本字。甲骨文像两头粗圆、中间有一细腰,用来舂米的杵。隶变后楷书写作“午”。 《说文·午部》:“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 午,逆反。午代表五月,这时阴气逆犯阳气,顶触地面而冒出。这个字与“矢”字的构字原则相同(都表示贯穿)。大凡午的部属都从午。 “午”的本义是杵。以“杵”捣“臼”才能舂出白米,所以“午”有抵触或违反之义。 后来“午”被借用为地支的第七位,指中午。所谓“半夜子时,正晌午时”,后者即中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其本义则被形声字“杵”所代替,从此,“午” 和“杵”有了明确的分工。 “午”是个部首字。凡由“午”组成的字,大都与违反或抵触义有关。如“啎”。 ![]() “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棵枝干繁茂的树木的样子。金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未”。 《说文·未部》:“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凡未之属皆从未。” 未,滋味。未代表六月,这时万物长成有滋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木在未月老成。未像树木重叠枝叶的样子。大凡未的部属都从未。 “未”的本义是繁茂。枝叶繁茂就会遮蔽光线而显得昏暗,因而用作否定词,表示没有。如成语“未卜先知”。一般说来,“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 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如“未能免俗”。 “未”还可以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如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申”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雷雨天闪电舒张的形状。金文与甲骨文很相似。小篆将闪电拉直,线条化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申”。 《说文·申部》:“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申,神明。申代表七月,这时阴气形成,它的体态,或自伸展,或自卷束。从臼,表示自我持控的意思。官吏在申时吃晚饭的时候听理公事,是为 了申明早晨所布置的政务的完成情况。大凡申的部属都从申。 “申”的本义为闪电。闪电在天空中是肆意伸展的,所以又泛指伸展、延长。不仅事物可以伸展开,事情和言谈也可以由一个点展开,故而还引申为 把话语展开,陈述、表明。如成语“三令五申”,意思就是再三命令和说明。后来又特指下级向上级禀报、呈文。 “申”又借作地支的第九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时。 ![]() “酉”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酒坛的模样。金文变得复杂了一些,坛身上有了装饰的花纹。隶变后楷书写作“酉”。 《说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像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 酉,成熟。酉代表八月,这时黍成熟,可以酿制醇酒。像古文“酉”的样子。大凡酉的部属都从酉。 “酉”的本义为酒坛子,它最初也用来表示酒。 后来为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第十位所专用,于是另造“酒”字来表示酒这个含义。 ![]() “戌”是象形字。甲骨文上部朝左的部分是宽刃平口的斧头,下部是一条长柄。金文线条化,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戌”。 《说文·戌部》:“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凡戌之属皆从戌。” 戌,消灭。代表九月,这时阳气微弱,万物都已成熟,阳气向下进入地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土产生在位于中央的戊方位,在戌月即 九月气势最旺盛。由“戊”含着“一”会意。大凡戌的部属都从戌。 “戌”的本义为一种兵器。 后世常用的是它的假借义,即代表地支的第十一位,也是一日内的十二时辰之一。“戌时”相当于现在晚上的七时至九时。 ![]() “亥”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刮了毛、割了头和蹄的猪。“亥”是“刻”的本字。隶变后楷书写作“亥”。 《说文·亥部》:“亥,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凡亥之属皆从亥。” 亥,草根。亥代表十月,这时微弱的阳气产生,续接着旺盛的阴气。从二;二,是古文“上”字。表示一人是男,一人是女。从乙,乙像怀着胎儿腹 部蜷曲的样子。大凡亥的部属都从亥。 “亥”的本义为切割,读作hài。由于其甲骨文像猪,所以古时也做猪讲。此义后来渐渐消失,被借作地支的第十二位,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猪”。一日 中的亥时指九点至十一点。 “亥”也指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此时应读作ji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