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元月01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下面是病人自己写的诊疗记录: 性别:男 年龄:25 3月13-14日气温骤降,本人14日晚感觉喉咙不适,到了晚上更是感觉头晕。 15日早晨起床头晕加剧,发烧约37.7度。 主要症状: 头晕、头痛,没精神,浑身无力且偶尔肌肉酸痛,脉搏104,扁桃体肿但不咳嗽,鼻塞流鼻涕,鼻涕清中带黄,略有恶寒。 水中火用药 处方一:葛根汤 服下一剂后,下午头痛已有缓解,晚饭前又服一剂,头痛头晕症状缓解,人也舒服多了。 当天夜里微出了点汗,16日早上起来人清爽许多,但低烧未退,鼻塞有大量鼻涕,经常打喷嚏。 肚子不舒服,感觉里面有气,老是打嗝嗳气,喝水以后肚子会不舒服。 水中火用药 处方二:旋覆代赭汤 服下一剂后,肚中胀气稍有好转,后又服一剂,肚中有气的感觉好了许多,遂停药。 17日早起低烧已退。唯有轻微感冒症状仍在,鼻塞鼻涕,喉咙稍痒,未用药。 水中火注明: 病案是患者自己根据回忆写出来的。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与患者通话中询问是否有汗,患者回答无汗。 特此补充如下: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提纲之辩,是对太阳病伤寒和太阳病中风最典型临床症状的高度概括。 不包括太阳温病。 不是伤于风叫中风,伤于寒叫伤寒。 中风,伤寒,温病是对太阳病的分类。 仲景紧接着在《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论述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之辩。 仲景在伤寒论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乃借温病以分别伤寒中风之言。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理论思路中,给我们明确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伤寒,中风,温病初起病位都在太阳,目的是便于比较区分,使两者不至混淆误治。 然后,再以六病的模式论述伤寒,中风,温病的传变治法,那就是: 伤寒 中风 温病 起始 太阳脉证并治 ”扁桃体肿但不咳嗽,鼻塞流鼻涕,鼻涕清中带黄,略有恶寒。“ 第二,病人扁桃体肿,证明还有里证,所以需要表里双解。 一诊的处方是葛根汤。 回复 小药虫 的帖子 葛根汤是表里兼治,麻黄汤只解表。 这个病人有表里证。 二诊的处方是旋覆代赭汤,大家有争论的可能就是半夏泻心汤了。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旋复代赭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区别,就是《汤液经法》中小补心汤与小泻心汤的区别。 所以说啊,你学习经方的路子不对,要走好多弯路。 小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 ,脉结者方。 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 仲圣写《伤寒论》直接取材于《汤液经法》,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只有站在《汤液经法》角度去审视伤寒论才能明白、理解仲景撰著的原意和方法,违反这一原则研究伤寒论其结果必然与仲景思路格格不入。 可就是有人搞不清,误认为张仲景治疗伤寒,中风,温病,就是在辛温发散。 到底是不识字,还是怎么回事? 清一色辛温的路子明显与仲景的临证思路格格不入,更很难与临床实际相符,大家自己看仲景条文自会明白。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七月老虎按: 转姜佐景师——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是皆太阳病之津液未伤者也。 若其人先自伤津,续得太阳病,是即太阳温病。 是故“伤津”二字,实为太阳温病之内蕴。 患者记录: 肚子不舒服,感觉里面有气,老是打嗝嗳气,喝水以后肚子会不舒服。 旋覆代赭汤主治伤寒发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方证对应,药到病除。 |
|
来自: xmjulytige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