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思明居士 2020-06-30

引言:

在距今约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我们的祖先根据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制成了最早的火器。

而作为火药的发明国,中国的热武器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到了清朝中期以后甚至一度停滞下来。

制约清代火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普遍认为清朝落后的原因是因为闭关锁国。

但是早在闭关锁国之前清朝就曾经兴起过一场消灭火器,恢复骑射的思想风潮。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马背上的明朝

那么这次思想风潮的兴起到底给火器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打击呢?为何从此清朝火器就一蹶不振呢?为何清朝后期沦为挨打的对象呢?

一、清朝初期良好的火器发展势头

在谈论清朝的火器发展史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朝的火器相较于前朝并不是停滞不前或是后退的。

只能说是相较于发展迅速的西方国家,清朝在火器的发展上相对缓慢。

满族在在入主中原之前一直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清朝的统治者一直自诩“以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

在夺取政权、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用弓矢刀矛武装起来的八旗铁骑确实是能骑善射,驰途纵横,所向无敌。

但是1627年前后,明朝取得“宁锦大捷”。面对明军“凭坚城用大炮”的固守战术,就连英勇无敌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被炮所伤而死。

清太宗皇太极不得不承认掌握先进火器技术的必要性,因而重用被俘的汉人工匠,试图仿制西洋火器。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大炮

就这样从佟养性、孔有德、耿仲明再到康熙时期的戴梓、南怀仁,不断有能工巧匠为清朝统治者建造和改进火炮。火炮不仅在数量上得到猛增,就连火炮的门类也做了战、攻、守的区分。

但是为什么有着这么好的发展势头后来却停滞了呢?这并不是因为闭关锁国,而是因为满人骑射思想的延伸,阻碍了火器的发展。

二、清朝中期骑射思想的回归及其对火器的影响

其实这一技能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辽金、蒙元、满清都是以骑射之力夺取天下。

在满族的骑射历史中自始至终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围狩猎,一是军事战争。

一为生存,一为发展。这也是满族赖以生存的基础。

而到了雍正朝由于西方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人都信仰天主教。以天主教的行为准则行事,这让雍正皇帝大为震怒,下旨将一批信仰天主教的宗室子弟就地正法。

并决心恢复满族骑射传统来维护满族文化的纯洁性。雍正四年为了恢复“满洲之道”雍正主要就清朝军制方面做了以下几项改革:

  • 1.恢复骑射、严格要求满人训练

雍正四年皇帝下诏曰:“凡旗人外任之官年六十以下者,限二年以内熟习骑射,二年后仍不能骑射者,该督抚参劾”。文官如此,武官更是严格,除要学习骑射外,还要学习其他本事。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骑射训练

雍正帝以“武艺者乃满洲之本务”,而八旗官兵之技力渐不如前。

谕:“年未至五十五岁者,勒限半年,各奋力学习一切技勇。若仍图安逸,不肯学习,照违旨例治罪。”

八旗士兵训练原本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而雍正即位以后不断从细节方面强化“骑射”的训练。

不仅如此,雍正帝还在八旗兵丁中,挑选“年少无疾,而骑射不堪,不能满洲、蒙古语,诸事无能,极为庸劣之人”单独组成一营,曰“儒弱”营。

另外,挑选“骑射稍优,年力精壮,人材可观,而未经服习勤苦之人,另选一营”称“颖俊”营。

此二营“每日学习骑射,营内一概不许汉语,唯习清语或蒙古语”。

显然,雍正是希望通过严格的规矩来让满族上层和朝廷大臣恢复骑射传统。

同时以改革军制的手段在基层的八旗子弟中推行“满语骑射”。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骑射之风很快在朝堂和军中兴起。

  • 2.赏罚分明、褒奖晋升骑射优秀者

雍正元年议准:“八旗选补马甲,于满洲壮丁内,视其能骑射者选补,务选善于国语骑射者,方准披甲”。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骑射训练

又如《清世宗实录》载:“历来满洲人才壮健,弓马技勇,罕与比伦。前令八旗查得亲军护军内,能开八个力以上硬弓者,现有一万八千余人。昨朕在瀛台考试天下武举骑射之后,令八旗人等,当众人之前校射,伊等所用之弓,自十八个力,以至十三个力不等,举重若轻,从容合度。众武举等,咸惊异以为从来罕睹,朕心甚为嘉悦,著分别赏给银两。”

这一记载表明骑射之道的推行确实起到了作用,八旗军中善于骑射者众多。而由于皇帝喜好骑射,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底下的人就纷纷效仿。皇帝对于骑射优秀者的重赏也极大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

  • 3.武举优先、突出骑射重要性

清朝武举选拔与前代武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都没有多大变化。

共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内容分为外场马射、步射、其他技艺和内场文试等项。至雍正时期更加注重马步骑射的铨选与考务。

据记载:“陕西地属雍凉,人才壮健,强勇者多,骑射娴熟,胜于他省。每科乡试取中不过三十名,额少人多,不无屈抑。自雍正四年乡试为始,西安甘肃武举各加中十名,又覆准各省武乡试,将马步骑射技勇人才可观者,选取别行记注,编列好字号。内簾阅卷,先于好字号内取中”。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清朝武器

对于武举中骑射方面的关注是骑射之风推行的一大步,这营造了一种只要骑射优秀就能出人头地的氛围,让八旗子弟纷纷努力研习骑射。

  • 4.骑射思想推行对火器发展的影响

以上诸多措施,在提振“骑射”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不仅从上层,而且从选拔源头下层士民之间形成了一种以骑射优为荣的氛围和骑射优则仕的晋升途径。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其对康熙时期发展起来的火器革新和火器部队发展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巨大的。

马步骑射在武举铨选和军队晋升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士卒更加注重骑射的训练,而荒废火器的演放。

不仅如此,雍正时期还专门强调不能因为学习枪炮而忽视了骑射的训练。

康熙时期所定演习枪炮每年一次的定例,至雍正时期亦改为“定卢沟桥演枪炮为三年一次”。

雍正一朝重视骑射还表现在,连火器装备的部队也要练习骑射,“以八旗前锋兵之半为鸟枪前锋兵,择四人为队长,演习鸟枪后,仍训练骑射”,这一规定为后世历朝所遵守。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雍正

骑射的兴起对火器的发展造成的打击和影响是长远的,士兵为了晋升纷纷荒废火器而去研习骑射,这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也导致了清朝从此之后在与西方列强的军备竞赛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埋下伏笔,骑射思想的再次复兴,使得人人都以骑射作为主要的晋升道路,上行下效,所以清朝的火器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在别的国家都在大力推行现代化进程的时候,清朝选择了恢复传统。这样的决策,就注定了清朝武力的弱后。

一个没有枪炮的民族,怎么可能以血肉之躯抵御这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呢?这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而这就是清朝武力弱的根源,更是清朝的悲剧。

三、与历史背道而驰的清朝火器发展史

纵观火器发展历程,毎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都与历次大的战争相始终。这是战争双方在历次战役的攻防战中,为适应战场需求变化,不断突破传统,进行内部突变的技术革新。

明清易代之际,皇太极通过不断吸纳汉军降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军队建制。

最终组建起一支既具有巨大的灵活机动野战能力,又兼具火炮优势的强大部队,同时又探索出一套利用火炮围城打援的作战战术。

而且只要这种战争驱动的需求存在,其军事变革的脚步亦会不断前进。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在以后历朝之中均存在较大的边疆叛乱却为何再没有发生像清朝前半阶段那种大规模铸炮的局面?

到雍正时期,政治斗争中天主教的身影以及对宗室的影响,最终促使禁教政策的出台。

伴随而来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被同化危机意识的加剧,转而强调自我民族身份的认同。

清朝武力落后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骑射思想才是火器的绊脚石

大炮

通过厉行“满洲之道”来唤醒日益衰的民族精神,保持民族品质,维护满清统治。

具体到相关措施上即是推行“骑射思想”。学满语、习骑射、开武举等一系列措施提振满清“骑射”技勇,主观上是促进民族认同和整顿武备,但客观上错过了冷热兵器交替革新的风潮。

更是忽视甚至人为遏制了火器的革新和火器部队的训练及发展。虽然雍正时期尚能承康熙朝火器之余威,但其实已经被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结语:

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化,保持民族品质,维持满清统治而希望通过推行骑射思想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政策客观上错过了热兵器的发展风潮。使得清朝的热兵器发展与其它国家相比十分缓慢,甚至一度停滞下来。

寄希望于通过隔绝文化来保持民族独立性无疑是可悲可叹的。

而火器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最不可失去的一个牺牲品。同时这也导致了清朝百余年后迅速衰弱,被西方列强奴役的局面。

参考文献:

《清世宗实录》

《八旗通志》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