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到饭后就腹中雷鸣,医生:这是寒热互结心...

 听涛小主 2020-07-01
每到饭后就腹中雷鸣,医生:这是寒热互结心下,气机阻遏,脾胃纳化失常,水食滞中所致

一个女性,33岁,素来消化不佳,平素以稀软食物为主,食后常胃胀,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腹中雷鸣,失气增多,持续时间长,排便后方有好转,时有腹泻,伴食后心下痞闷、嗳气夹杂食物酸腐味,身困,纳差,寐可,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

医生四诊合参完说了句:你这是太阴阳明同病,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兼水饮内停之证。就写下了一个配伍:

生姜 法半夏 党参 黄连 黄芩 干姜 砂仁 茯苓 藿香 谷麦芽 莱菔子 甘草

这位女性将信将疑的调理了一段时间,可结果却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

现在我告诉你,为何要说她是太阴阳明同病,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兼水饮内停之证:

脾居中央而灌四旁,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主运化,行转输精微之机能。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太阴脾失健运,谷食水饮停滞中焦,湿邪内生,困遏脾阳,脾气升清不得,中焦气化不利,水饮内盛,留滞腹中,故见纳差,腹中雷鸣、失气增多;

谷食停滞胃腑,气机阻滞,结于心下,使胃气不降,无以传化,清浊逆乱,故嗳气;久则食腐精败,蕴湿化热,伤于阳明,故见食后心下痞闷、嗳气夹杂食物酸腐味;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气血津液四布失司,湿邪泛于四肢躯干,故见身困乏力;水气注于下,而见腹泻。

此证既有阳明湿热,又有太阴脾虚,乃寒热互结心下,气机阻遏,脾胃纳化失常,水食滞中而为病。

接着我们再聊聊配伍之间的涵义:

《伤寒论本义》言: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这个配伍其实就是,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而减干姜用量化裁而成。

方中用生姜,和胃散逆,宣散水饮,升胃津液,是以“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

配伍少量干姜温散脾胃积寒、降胃气,其意在生姜散寒,走而不守,干姜温中,守而不走,其有阳明之热,干姜用之太过而生热,不足而无以温中,故生姜性宣散用之量大,干姜性留守用之量少,使水气得散,脾胃得温。法半夏辛温,化痰消痞,健脾燥湿,下气去饮,破阴以导阳。

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泻阳以交阴,导阳明之热下行。四者合用,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以消结散痞。配伍砂仁化湿行气、温中之泻,藿香宽中化湿之呕,二者并用,芳香化湿,和胃醒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谷芽麦芽消食和中,共补脾健胃;

莱菔子消食化积,破气散结,以消郁气;甘草调和诸药;五者合用,补益后天之本,助脾胃运化饮食水饮,行气机之滞涩,又防辛温苦寒药伤中。

诸药合用,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顾以顾虚实,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好了,今天的医案解析就到这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