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雯:永远的老师

 xyf夏瑜斐 2020-07-01

 提示 

欢迎您荐稿并赐稿!

【作者简介 严纯,教师,热爱蓝天白云高山大海,永远对世界充满兴趣。喜欢阅读游走,喜欢用文字表达喜怒哀乐记录百态人生。

     永远的老师

                              文/雨雯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所遇见自己的老师,受益于老师。很难想象,没有老师的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混蒙状态。老师,是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教师,是父母家人朋友,也可能是几本书,一段经历……

我六十年代初期就读的小学是一所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大概有学生一千多人,每个年级每个班里都有很多铁路沿线职工的孩子,他们大多小小年纪就离开家住宿在学校,周末才回家。学校的老师既要对他们进行知识启蒙,又要关照他们的起居生活,并教会他们自理生活,和同学相处,住校学生的吃喝拉撒,头疼脑热,样样都得操心。学校没有专职生活老师,所有的老师都身兼数职。班主任更是大小事都管,整天忙的不可开交。我的母亲——一位端装秀丽的女子,便是这样一位老师。

上小学三年级那年我九岁,我的母亲做了我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经常不在家,除了吃饭睡觉,家里其他时间很难看到母亲,她不是在上课、批改作业,就是在学校值班,在饭堂、宿舍和学生在一起。她经常为学生清洗弄脏的衣服,冬天把学生不小心弄湿的衣裤拿回家在火炉边翻烤,那时候不知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尿床、尿裤子。我家的火炉边常常挂着很多衣裤,屋子里飘着奇怪的味道。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母亲又去学校看望周末留宿的学生,返来时带回家一个小女孩。她是我的同班同学住宿生李小华,她爸爸是附近小镇火车站的养路工,三班倒的工作,周末不是上班,就是刚下夜班在睡觉,她妈妈在农村务农常住乡下老家,所以小华平时不经常回家。小华个子小小的,无论天气冷热头上常包着一方红头巾,因为她的头发里长满了虱子,她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到。我在班里很少听到她说话,下课了她也总是静静坐在课桌旁。母亲一进门就摘下女孩的头巾,然后倒水给她洗头,洗完头拿出姥姥用的篦子一遍又一遍给她篦头发,母亲一边梳理一边说:“忍着点啊,一会儿就好了,把虱子虮子清干净,你的头发就不痒了。以后自己要常洗头啊。”女孩儿听话的坐着,任由我母亲给她清理。洗好头发,母亲又给她清洗红头巾,然后用开水烫了晾干。中午妈妈留她吃饭,她吃的很香。后来母亲又给她清理了好几次,春天来了,小华摘掉了头巾。班里能听到她开心的笑声了,在小女孩的笑脸上,我看到了快乐。

我家离学校五分钟路程,从一年级开始,我都是自己上学自己回家,自己记住课表提前准备上课的文具书本。母亲不会为我做本该自己做的事,她认为做了学生如果还不会做自己的事就不是合格的学生,做了学生就要准时到学校上课,要知道第二天上课需要什么东西,要记住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一天下午,第一节课是数学,中午午休后母亲叫我起床,我睡得正香被叫醒很不高兴,故意在床上装睡不起来,母亲没有再叫我,只是对着我大声说了一句“再不起来时间来不及了”,就自己先走了。母亲一走,我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洗脸梳头,然后抓起书包,出门往学校跑,跑得气喘吁吁。跑到教室门口,数学课已经上了一两分钟,母亲正在板书一道数学题,我喊“报告”,她目不斜视专心书写装作没听见,我只好尴尬地在空无一人的教室外站着听她讲课。看不到黑板心里着急,偶尔经过的老师望着我的眼神更让我万分羞愧,站了十几分钟,我又喊了一声“报告”,我母亲才对我说:“进来!以后上课不要迟到,影响自己也影响大家。”我低着头快步走进教室,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自己的座位赶快坐下听课。回到家里,母亲没有再提我迟到受罚的事,但是我知道我错了,做错了事就得接受惩罚。这件事之后,我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

不记得母亲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课的内容了,也没有留下她讲课很生动精彩的印象,只是记得她总是提醒我们要学会思考,总是表扬爱读书爱动脑筋的同学。母亲做我数学老师的那两年,我对阅读和趣味数学着了迷。还记得那年我阅读了我的第一本童话集《小蜥蜴找尾巴》。蜥蜴在遇到危险时就自己断尾保全生命;一种鱼成年产卵时会从大海游到内陆河,一路上不吃东西逆流而上历尽艰难险阻回到出生地,产下卵之后死去。这本书中有趣的故事现在还记得许多。我得到母亲给我买的一套新书《十万个为什么》,书里解释了当时我这个三年级小学生的许多疑问,其中的数学分册里面关于大罐子往小瓶子分油的方法,我和几个邻家小伙伴一起琢磨了好几天。从那时开始,我逐渐养成了阅读思考的习惯,遇到我认为精彩的内容,我会记下来讲给我的同学玩伴们听,小伙伴们聚精会神听我讲故事,夸我故事讲得精彩,我便十分满足十分得意。现在想来,那时我母亲我的王老师,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热爱书籍独立思考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时间的滋养下慢慢长成一棵大树。

我母亲十八岁在河北保定的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做了小学老师。她从河北只身一人来到西北小城一所小学任教,工作了一年就把农村老家寡居的母亲和四个年幼的弟妹接出来,安排弟妹在附近的学校读书,她担起了原本该是她的父亲承担的家庭重担。母亲结婚不久就有了我,然后陆续有了我的弟弟妹妹。家里人口多,虽然做工程师的爸爸和妈妈两个人勤奋工作,生活依然是捉襟见肘。母亲非常节俭,在我的记忆中她一年四季总是穿着蓝色的制服,下班回家已经晚了,她还要搓麻绳或纳鞋底,和姥姥一起为全家人制作脚上穿的鞋子。我们几个孩子和姨姨舅舅都正是是费鞋的年龄,一双布鞋在脚上穿不了多久便穿洞漏趾,做鞋成了那个年代姥姥妈妈晚上永远的劳作,我几乎每天都是在麻线穿过布鞋底子的“呲啦、呲啦”声中入梦。饭桌上吃饭,母亲吃得最多的永远是大家不爱吃的东西,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母亲经常边吃边说姥姥做的粗茶淡饭有家乡的味道,好吃。为一大家人洗衣做饭,整天忙碌家务的姥姥听到妈妈夸奖她的厨艺,两只细长的眼睛就会弯成一条缝,心里的高兴全浮现在脸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有事回来晚了没赶上吃饭,母亲总是给他留下最多的饭菜放在炉火旁温着。那个晚回家的人,一边高兴地吃着热呼呼份量特足的饭菜,一边得意地看着望着他大快朵颐吃饭咽口水的我们,像个得胜归来的英雄。母亲的行为,润物无声地给我教育,比起她在课堂上语重心长对我们的教诲,王老师一一我母亲的言行,让我更清楚地明白应该如何做人行事并铭记终生。

    我的小姨小舅只比我大七八岁、十岁,我母亲对弟妹未曾有重言,但他们很听我母亲的话,在小姨小舅的眼里,我母亲是大姐也是以身作则的家长、老师。小姨小舅是我在家里的老师,他们教给我很多学校之外极其重要的知识。那时我们家很贫穷,但是很少听到他们对命运的叹息对贫穷的抱怨,姨姨舅舅们很珍惜在城市学习、吃住有保障的生活。我的姨姨舅舅在学校自觉努力学习,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就手脚麻利地帮姥姥做家务。小姨小舅放学回家,我就被姥姥交给他们看护,我是在他们的臂弯和肩背上长大的。小学二三年级时,我依然是小姨小舅的小尾巴,他们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小舅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学习非常棒,和同学们的关系相处得很好,有时同学来家里找小舅,我就跟在旁边听他们说话,小舅总是滔滔不绝,说话的时候眼睛很亮。学校放寒暑假,小舅便跟着班里的农村同学一起到他们农村的家里住十天半月,和同学吃住劳动在一起。回来时,小舅进门便会大声说他从农村考察回来了,脸晒得黑黑的,还带回来许多同学父母送给他的苞米土豆水果等农产品。这时,家里便如过节一般热闹。他有时会给我讲一些道理,告诉我人不能懒惰要有理想,要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还郑重地叮咛我要博览群书。当时我未有深入的领悟,只是点头一一记下。我小姨性情开朗,说话慢声细语,闲时总爱哼几句当时流行的歌曲,“过得硬的军队,过得硬的兵”这首歌曲就是那时小姨一句一句教给我的。小姨经常带我爬树上山下田,摘洋槐花榆钱挖野菜捉蚂蚱,教我认识了许多农作物、树木、野菜野花。小姨很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常常听到她真诚地赞美别人,所以小姨和左邻右舍同学亲朋的关系都很好。我从小姨那里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谦让克制,学会了手脚麻利地做事。

我和小姨小舅的亲密关系,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保持了半个多世纪。我长大后,明白了小舅假期去农村同学家吃住劳动的真正原因,他是为了给姥姥和母亲分担生活的担子,也是为了活得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也明白了小姨开朗温和的性情,是度过艰苦生活最积极最智慧的态度。我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源自和我朝夕相处的小姨小舅。他们引领我走进学校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开拓视野,以开阔的胸怀面对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直视人生。记得我上高二时,中日建交,从军事院校大学毕业后在部队任职的小舅,给我邮寄了一本当时市面上绝对看不到的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自传《我的履历书》,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抓紧时间看。我用两天时间在课余看完这本书,然后又到邮局寄还给他。田中角荣的奋斗经历,尤其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石上坐三年,能将石坐暖”,给予当时处在人生迷惘时期的我以极大的启示与鼓励,后来,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坚持下去,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比起其他同龄人,我是幸运的,我有小姨小舅这样年轻有智慧的长辈做我的朋友和老师,一起生活一道成长。

 我小学毕业那年是一九六八年,姨姨舅舅们先后离开家,考上大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那一年父亲在文革中去世。母亲又一次承担起家庭重担,这次是她独自抚养我们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困顿自不必言说,单是精神的压力就足以将母亲击垮,但母亲熬过了那些年月,把我们养大。不身处当时的困境,很难想象那些年母亲是如何携带着内心的巨大痛苦在求诉无门的无助中度过的。记得母亲在家里话说的越来越少,很难见她展眉露笑容,但是上班下班还是和以前一样挺直腰板穿得整整齐齐。爸爸走后,母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是“无畏” “坚忍” “自立”“少言多做”这几个词。母亲用这几个词语勉励自己咬牙默默渡过人生的难关,也用这几个词告诉我们几个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在人生途中磕磕绊绊的行进中,我逐渐懂得那几个词对于希望有尊严地活着的人是多么重要。这几个词,从那时起陪着我走过以后长长的人生之路,并将一直陪伴我走到尽头。

    后来,文革结束,我考上大学,弟弟妹妹陆续也考上大学,先后离开了家。母亲老了,退休赋闲。一个人独居在家,出门一人回到家还是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要强的母亲从不给儿女增添任何负累,我们打电话回家,母亲一律报喜不报忧,绝对不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工作,总是说:“我好着呢,你们好好工作,不要操我的心。”母亲越老越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说话轻声细语不干扰其他人,能自己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请邻居帮忙处理一点自己无力解决的生活难题一定要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到老同事家里打牌时间再长也坚持不用她家的厕所怕触犯别人的生活禁忌??一次母亲过马路不小心被一辆小面包车尾部挂倒,平展展摔到了地上,开车的年轻司机吓坏了,母亲从地上爬起来走了几步,觉得无大碍,便让那小伙子走了,没有和他理论谁对谁错没要求他带去医院检查,也没有让司机留下电话。回到家,腿越来越痛走不了路,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左边小腿部位骨裂,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才慢慢恢复。我们当时埋怨母亲太粗心忘记留下司机电话,母亲回答:“是我让他走的,我自己过马路不小心,不关司机的事。”

母亲的人生大半都在吃苦受累,历尽坎坷,晚年又长期独居,七十五六岁逐渐出现阿尔茨海默氏症症状,记忆如流逝的时光一点一点丢失,做事丢三落四,忘记刚刚说过的话,记不得刚才做过的事,甚至自己是否吃过饭吃了什么也常常不记得,但母亲内心一些可贵的东西被保护的完好如初。她忘记了与人深入交往的方法途径,却没有忘记为人处世的基本礼数,依然会很啰嗦然而十分有礼貌地与同事邻居寒暄打招呼。她忘记了简单的家常饭菜该如何烹饪加工,忘记了应该随季节变化增减衣裤,但家里的书报依然会拿起来读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她不记得自己每月到底有多少退休金,但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的习惯从未改变。我们告诉母亲她每月的退休金有几千块,她会惊讶的张大嘴巴,反复说怎么会有这么多,为此会高兴很长时间。拍照留影时母亲依然端庄大方很有气质,脸上没有一丝痴愚之气。我们姐妹常笑说母亲是选择性失忆,但我知道其实是母亲性情中知足良善坚强自尊的基色衬托出她的“正常”,那其实都是母亲性格最真实最自然的展现,也是她少索取多奉献的人生观在行动上的必然映照。

父母给了他们的后代生命,并将自己的生物属性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少人认为自己除了容貌身体,其他方面则与父母完全不一样,但是当他们在生命状态十分成熟的时候,才惊觉父母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甚至对某些食物味道的偏爱,已然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母亲在我的心里其实一直未曾改变过老师的形象,她处世自立自尊的态度,面对困难坚忍刚强的精神,富贵不可尽用好处不可全占知足常乐的观点,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长长的人生过程中,我得到过很多老师的教导,老师们的教诲,无不产生极大极深远的影响,没有老师的教导指点,我恐怕要走很多弯路。在我的老师中,朝夕相处至亲至近的人,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因为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如此长期如此近距离而且用自己的言行给予你最直接最形象生动的示范。

感谢您,我的老师。感谢您,我的母亲,我的亲人,你们是我永远的老师。

       完稿于2017年5月6日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主编秒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