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医药 | 壮医是如何治疗小儿时期易发的麻疹病

 369蓝田书院 2020-07-02

麻毒

是以发热3~4天后,皮肤出现红色如麻粒大小的疹子为特征,以发热、咳嗽、眼泪汪汪、鼻塞流涕、遍身发布红色斑疹为主症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四季均可发病,好发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传染性很强。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可预防本病的发生,中医、西医均诊为麻疹。

病因病机

年幼体弱,正气不足,感染麻毒,三气不能同步,气血相搏,毒透于外(为顺症),或毒陷于内(为逆症)。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渐高,眼睛红,眼泡肿,泪水汪汪,2~3天后,口腔内接近白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3~4天后耳后开始出现色如玫瑰、针尖大小的皮疹,以后头面部、胸背部及四肢也陆续出现皮疹,出疹3~4天后皮修按出现次序收没,并可留下棕褐色的斑痕,热退身凉。

顺症:发热,精神安宁,或偶有烦躁,咳嗽轻微无鼻煽,气不喘,发热3~4天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头部、脸部,渐至胸背、肚子、四肢、手足心,疹色鲜红渐转暗红,分布均匀,疹收后热退身凉,精神清爽,咳减,胃纳稍佳,渐趋康复。

逆症:疹出不畅,或麻疹出没先后无次序,暴出暴收,疹色紫暗,稠稀不均,并见高热,烦躁不安;或嗜睡,大渴多饮,咳嗽剧烈,气喘,鼻翼煸动,喉鸣响,甚则口唇紫绀;或呕吐抽风,神志模糊呼吸困难,四肢不温,大汗淋漓等:或麻疹已消,而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等。

顺症分期

初热期:又称“前驱期”。发热渐高,皮疹,咳嗽流涕,目赤怕光,眼泡浮肿,泪水汪汪,神色疲劳,不思饮食,或伴呕吐、泻、咽痛,热甚时可发抖惊悸,口腔频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见形期:又称“出疹期”,皮疹从出现至消退,共3~4天,高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多饮,咳嗽加剧,神疲懒动,眼睛发红,眼屎多,烦躁或嗜睡,或伴有惊跳、抽风,皮肤出现玫瑰样丘疹(针尖大小,扪之碍手),先见于耳后发际及颈部,渐至头,脸、胸背、四肢,手掌、足底见疹为麻疹透齐,初起稀疏,色较鲜红,以后逐渐稠密,融合成片,色转暗红,分布均匀。已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或近期注射过胎盘球蛋白者,发热、咳嗽症状一般比较轻,皮疹可见稀密不均,疹色淡红,手足底可以无疹。

疹没期:又称“恢复期”,皮修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细微如糠样脱落,皮肤遗留棕褐色的斑迹,热退身凉,精神爽快,胃纳日增,咳嗽大减。

治疗原则

顺症:初热期透发斑修,见形期清解热毒,疹没期补虚养津。

逆症: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治疗方法

预防

①紫草茸9克,丝瓜络12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3剂

②玉叶金花、鲜银花藤各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日

③夏枯草、草鞋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顺症

①葛根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热甚加银花9克;咳嗽加桑叶、麦冬各3克,草鞋根9克;麻疹后痢疾加地榆9克:合并肺炎加桑白皮9克,白纸扇6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路路通、椿树皮、姨妈菜、金竹叶、朱砂各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③芫荽根15克,夏枯草、茅根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④芫荽18克,水煎冲马蹄汁9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

⑤鲜芫荽、浮萍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逆症

①紫草30克,南瓜藤60克,地丁9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紫草、南瓜藤各60克,大飞扬草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③红壳粟米适量,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

文 | 《中国壮医学》

编辑 | 毛凯亮

审核 | 张海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