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书

 百卉争春各自香 2020-07-02

为什么要读书

曾传华

为什么要读书,这似乎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用屁股想都能想清楚。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和家长,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才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家长监管不到位,影响学生正常的发展。

“孩子小,做不了什么,读书的年龄不读书干什么。”在这种家长的心里,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就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加衣服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行为,物理性反应。潜意识里,孩子放在学校,有人看着,放心,可以给自己省去麻烦。

“别人的孩子都在读书,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去?”这种家长,把孩子读书,看作是应当享受的权利,是思维直觉,是随大流,就像公共场所,别人去得我也去得,白去白不去。那么多人都去,那地方一定不寻常。至于去了这个公共场所,到底要干什么,可能没想过。

“法律规定了的。”在这样的家长看来,既然法律都规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上学,肯定是有道理的。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不送孩子上学,就是违法。何况,本意也是要送孩子上学的,何乐而不为呢?虽然意识到孩子读书是家长的责任、义务,至于法律为什么要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可能也并未往深里想。孩子读得怎样就怎样,读到哪里就是哪里,顺其自然。

“送到学校去,学点东西,混大。”这样的家长,朦胧地意识到学校是孩子学东西、成长的理想处所,所学的东西是家里无法给予的。也朦胧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同龄的伙伴,离不开集体,离不开老师的指引,离不开读书学习。

“读书才有出路。”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所谓的出路,就是读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然后就能找份好工作,有丰厚的收入。真这样,孩子出息了,自食其力,家长也有面子,老了也有了个依靠。皆大欢喜。

通过读书,成名成家,光耀门楣。不少的家长也有这样的心思,望子成龙,愿女成风,但一般不会放在嘴上说。

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这话有些绝对,忽视了孩子本身的能动作用。劣马下良驹,皇帝生蠢儿。但是,孩子对读书的看法,会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视读书无用的家长,孩子通常都不喜欢读书。

这些看法中,独独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一样——做人!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孩子在学习、成长上的行为、表现,以及取得成绩的多寡,进步的大小,都受到“为什么要读书”认识的影响。

我为什么认为读书是为了做人这一点最重要呢?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愧疚的感叹: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可见官俸之高。他算清官,如果不是清官,加上灰色收入,往往是个天文数字。“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对寒门士子,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于是,我们看到:《儒林外史》里范进因中举而喜极发疯,丑态百出;胡屠户前倨后恭,出尽洋相;张乡绅极尽手段拉拢这位新科贵人,送钱送房;众乡邻送米送面,巴结讨好。“童生考到老,到老是童生”的现象,极为普遍。范进,算是科举考试的幸运儿。就是后世敬仰的名人,也难以免俗。诗人张继因名落孙山,痛苦不堪,到苏州消遣,写下名篇《枫桥夜泊》;才高八斗的柳永,屡试不第,意志消沉,流连烟花柳巷,作词自娱,落第成为终生之痛;《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直至七十一岁才考取贡生,取得做官的资格,不久,就与世长辞。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后世之读书人,无不将其奉为真理践行,影响深远。即便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思潮仍根深蒂固,市场广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做官的思想也在发展演变,被进一步泛化,急功近利化。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择校热,留学热,就是这种思潮的现代产物。

读书应该有功利,但功利只是读书的副产品,不是主要目的。因为读书出类拔萃者,只是学生中的少数群体。升学考试,优胜劣汰。不关心素质,不关心心理健康,不关心成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得分数”。成绩好就是人中龙凤,受人追捧;成绩不好,就被忽视,冷落,被斥之为“学渣”。千万人都在同一时间争着过一条独木桥,落水的注定是大多数。恰恰是这些应试的失败者,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这一基数庞大的人群,文化成绩不理想,素质却因要得到并不理想的文化成绩被牺牲掉,真是得不偿失。

“学而优则仕”的确是孔子说的,恐怕后世之人曲解了孔子的本义。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放在《论语》中看,是有个大前提的,就是做仁人。成了仁人,用仁心去处理实际问题,就会讲仁道,施仁法,得仁果,教化、影响世人,使社会和谐。因此,这话的意思,应该是说一个人通过学习提高了修养,有助于仁,在时间有优裕的时候,不妨在仁的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推行仁政,使更多的人了解仁,认同仁,践行仁,发展仁。可见,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受教育者接受儒家教育的熏陶,提高修养,成为仁人。而读书,文化学习,是成为仁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做人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偏废的教育,就是现在大力提倡和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德智体美劳等的基本素质,才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并自立于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之所以犯错误,甚至违法犯罪,是缺少道德感,不明是非,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素质低下,因而不懂道理,没有把这事能不能做想清楚、想透彻。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不顾法纪,结果怎么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乱纪者,没有不受到法纪的惩罚的,没有不付出代价的。罪犯里,不乏有文化的,但绝对不会有有道德的。

网络诈骗,成为当下社会的毒瘤。诈骗者,为利益所驱使,妄想不劳而获,触犯法律。被诈骗者,同样是受利益的诱惑,利令智昏,自作自受。如果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无论诈骗者诈术有多高明,都不会上当受骗。因为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世间也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额回报的背后,一定有为不明事理的贪婪者准备的一个大坑。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很多人津津乐道,其实,不过是读书做官的翻版,具体化,充斥着名利思想,俗不可耐。对于读书本质的认识,古人是有过很多真知灼见的。孔子的仁人思想不用赘述;孟子的“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诸葛亮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陶行知的“做真人”的理念,无不散发出理性迷人的光芒。

做人,很简单,也很复杂。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除了一定的知识,必要的生活技能,起码还应具备道德、良知、爱和人性,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伟人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点精神,指白求恩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是对大写的人,提出的最为准确的标准之一。按这个标准去做人,还是挺难的。

作为学生,如果明白了做人重要,而且以大写的人作为标准要求自己,就不会把读书当做苦役,唯恐避之而不及,而会把读书作为成人的必须手段,愉快地接纳一切文明成果,潜心吸收、领会古今中外先贤的思想智慧,作为自身成长的营养。在读书学习中,他就会逐步产生梦想,树立理想信念,自觉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意志、品质、毅力、恒心等,眼界会越来越高,心胸会越来越宽阔,人性会越来越成熟美好。所以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所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明白了做怎样的人,才肯读书,下功夫读书,把书读明白。反过来说,愈是书读得明白,人也愈做得明白、干净、成功。有文化的罪犯,说到底,还是没有把书读明白,把人做明白。

学会了做人,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人,即使一时成绩不理想,被挤到了独木桥下落进水里,他也会一身淋漓地爬起来,找到另一座桥,抵达彼岸。路遥上了一年多高中,从农民做起,以《平凡的世界》闻名于世;陈忠实只是五七高中毕业的学生,从代课老师做起,以《白鹿原》震动中国文坛;莫言初中未毕业,从军旅开始出发,以《蛙》等一些列作品,成为文学之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起点并不高,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我想,与他们学会了做人,并通过后来的读书学习补齐素养的短板,洞悉世事、洞悉社会、洞悉人生,有着必然的关系。

有了做人的标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热爱读书学习,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素质得以提高,走向社会,就能自立、自强,顶天立地,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做人,是为了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是读书的最根本的理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