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就要到了,别错过最佳祛寒湿的时机,姜枣茶助你一臂之力

  平凡的人 2020-07-02

于湿邪,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著名脾胃病大家路志正老先生曾经说过,“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我发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作怪”。

由此可见,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

正常情况下,我们起床后应该是神清气爽的,但是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会感到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有人还会有关节僵硬,但是活动后又恢复了。

还有一些人,早晨起来后眼睑水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眼泡,这也跟湿邪有关。

很多疾病的根源也与湿邪密切相关,比如关节炎、湿疹、头痛、眩晕、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很多体内湿气大的小伙伴经常用各种办法祛湿,最常见的就是喝红豆薏米汤,往往喝了一两个月都不见效果,有的反而越来越严重。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脾胃虚弱才是湿邪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忽略了湿邪不仅有湿热,还有寒湿。

其实,寒湿对人体的危害并不亚于湿邪,而很多小伙伴却对此并不了解。


今天,物候老师就跟小伙伴谈一谈体内寒湿郁结的问题,以下的症状都是寒湿郁结的表选,看看你中了几招。

1.晨起感到身体沉重、困倦疲乏、舌苔白腻、有齿痕是体内寒湿郁积的表现。

这个春天,有太多的小伙伴告诉物候老师,感觉太困了,太累了,每天都睡不够,还拖不动腿,感觉腿跟灌了铅一样,爬三层楼都觉得费劲。

物候老师发现这类小伙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舌头都很胖大,两边有齿痕,舌苔还有些白厚滑腻,跟上面挂了一层牛奶一样,又白厚。

物候老师告诉他们,你感到身体沉重、困倦疲乏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内寒湿太多了,清阳受阻升不起来。


春天脾胃本来就相对弱,因为肝木克脾土,再加之吃完饭我们的气血主要集中在脾胃消化食物,头脑的气血相对不足,脾胃越不好的人就越会争夺头脑的气血,自然就越容易困倦了。

寒湿困阻在四肢经脉中,阳气不能充盈四肢,所以才会感觉身体困重,腿脚跟灌了铅一般。

要想摆脱这种烦恼,必须让体内寒湿排出去。

怎么排寒湿?

要让脾胃正常运转,浊阴才能下降排出体内,清阳才能上升充盈。可以服用香砂六君丸来健脾祛湿。

关键是要加强运动,经脉才能畅通,寒湿才能顺畅地排出。


2.经常流口水、胃冷痛、腹泻是体内寒湿郁结的表现。

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尴尬,睡觉醒来会发现枕头湿了一大片,尤其是在办公室午休时流口水太尴尬了。

他们经常百思不得其解,不是小孩才会睡觉流口水吗?我都这么大的人了,睡觉还流口水,这是为什么呀?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脾胃阳气不足,寒湿过多。脾胃管运化水湿,把多余的十分从小便中排出,如果脾胃虚弱了,体内的水分就会变成湿邪蓄积在体内,泛滥成灾。


口水为脾之液,寒湿困脾,口水就会连绵不断,总是吐不完,睡觉时也不自觉湿了枕头。

脾胃阳气不足,腐熟和运化失调,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稍微吃点凉的东西就会胃痛,严重的会拉肚子,带有不消化的食物,中医叫做完谷不化。

寒湿困阻脾胃怎么办?最根本的是健脾暖胃,把脾胃阳气补起来,可以用附子理中丸。

既然脾胃虚弱,寒湿蕴脾,就不要给脾增加负担了,坚决不吃寒凉的食物,少吃多餐,一顿七八分饱,饮食清淡,多喝点小米山药粥。 


3.肺内总是有痰、咳土白色或者水样痰液是体内寒湿郁结的表现。

很多小伙伴平时也不咳嗽,但是总是吐痰,有的每天早晨起来吐几口,有的严重的一天到晚吐个没完,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么问题,可总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吐痰太烦人了!

一天到晚吐痰的小伙伴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因为寒湿!痰液本身就是阴寒的产物,尤其是白色和水样的痰液,身体内寒湿过盛,痰液就会增多。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液由脾胃运化,转运到肺部的一部分,由阳气把水液气化随着呼吸排出体外,这也是我们呼出的气体有水分的原因。

如果体内阳气不足,脾肺虚寒,没有阳气化开肺中的水液,就会凝结成痰,这样的痰颜色是白的,你会不停地吐痰,因为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宣肺化痰是治标,温中健脾才是治本。同样也可以选用理中丸来治疗。

很多女人,一到秋天,就开始吐痰,冬天更是如此,也不咳嗽,就是吐痰,一天到晚吐痰的女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记住,肺寒之人一定不要喝冷饮,形寒饮冷则伤肺。

一遇到冷空气就会打喷嚏、流清鼻涕是体内寒湿郁结的表现

很多小孩子即使不感冒,平时也是鼻涕不断,稍微穿的少一点,或者遇到冷空气就更加严重。

家长也很为此发愁,因为这种病症不容易去根,还容易发展成慢性鼻炎,造成鼻甲肥大等问题,确实很令人苦恼。

经常流鼻涕的根本原因就会是体内寒湿过多,鼻涕是肺的液,肺寒你就会流清鼻涕,稍微着点凉鼻涕像清水一样流下来。


一遇冷空气就打喷嚏也是由于体内寒邪过盛,肺卫阳虚导致的,正因为体内寒湿多,所以才会用过打喷嚏的方式振奋阳气,把寒湿排出。

怎么才能把肺寒排出呢?很简单温脾胃阳气,因为土生金,脾胃阳气足了,肺部寒湿自然就会消弭殆尽。

肺寒之人一定不要喝冷饮,形寒饮冷则伤肺。

4.经期小腹冷痛、月经不调、带下清稀量多是体内寒湿郁结的表现

手脚冰凉、小腹寒凉、痛经、月经不调、带下清稀量多这些症状都是宫寒的表现,而宫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体内寒湿过多。

寒湿过多,体内阳气虚弱,不能温煦四肢、小腹,所以宫寒的女人手脚冰凉、小腹寒凉,感觉用暖水袋捂着才会舒服。

寒凝涩滞,经脉运行不畅,好比结冰的河流内的水是停止不动的,所以宫寒的女人月经排出就不畅快,伴有剧烈的小腹冷痛,月经颜色发暗还会有血块。

子宫寒湿过多,寒冷水湿又多,所以平时带下清稀跟水一样,还很寒凉。

宫寒的危害大家肯定很清楚,痛经、闭经、子宫肌瘤、甚至不孕等等。

怎么治疗宫寒呢?


还是温阳!可以艾灸也可以服用艾附暖宫丸。

最根本的还是远离寒邪,不要损伤阳气,不吃冷食,注意保暖。

以上几条寒湿郁结的症状,你中了几条?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寒湿体质的越来越多,与其等着寒湿在体内盛行造成病患再去想办法祛寒除湿,还不如防微杜渐,温阳健脾,让寒湿无处丛生。

平时吃什么可以健脾又能温阳还能祛寒湿呢?

当然是姜枣陈皮茶了。


这个可不是物候老师杜撰的,姜枣陈皮茶可是大有来头的。

姜枣陈皮茶的鼻祖就鼻祖隐藏在医圣张仲景的各大方子里面,只有真正读懂张仲景的人才能慧眼识珠,才能从张仲景琳琅满目的方子中找到姜枣茶的鼻祖。

众所周知,医生张仲景非常重视脾胃的作用,他说脾旺四季不受邪,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在他的方子中经常用到顾护脾胃的双剑客——大枣、生姜。

我们来看一下姜枣陈皮茶的组成:大枣、生姜、新会陈皮、红砂糖。


大枣,大家对此都不陌生,煮粥煲汤经常用到,虽然大枣天天见,但功效不可小觑。

《黄帝内经》将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本草备要》讲红枣能补气益中,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养,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

由此可见,大枣的补益脾胃的功效之强大,这也是仲景经常用大枣的根本原因。


生姜是一味被调料所耽误的好药材,古代医学著作《珍珠囊》把生姜的功效概括为两点:益脾胃,散风寒。是说,生姜最擅长的是驱表寒和胃寒。

《药性类明》讲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所以生姜对于脾胃虚寒的朋友来说,是一味很好的食材。给脾胃加足了火力,让脾胃恢复运行,化去堆积在体内的寒湿。

这个姜啊与大枣可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真是绝配。


两者相配既可以调和营卫,也能健脾暖胃,调和气血。生姜走散,驱邪于外,就像将军,大枣补养健脾,乃脾之果,就像仓廪之官(押运粮草)。

所以生姜得大枣驱邪有动力,大枣得生姜,补中不滋腻。

这款姜枣茶还特意加入了新会十年陈皮,使得这个方子更加完美,生姜有了陈皮的帮助,温中化痰的作用更厉害了,特别适合身体有寒痰的人。


大枣有了陈皮的帮助,补中益气的作用发挥得更顺畅了,补气的同时又不会气滞,因为陈皮有理气的作用。
 

调味的红糖也可以暖脾胃,补中气,整个茶饮既有生姜的辛辣,又有大枣的甘甜,还有陈皮的清香,不会滋腻。喝一小口就感觉有一股暖流从胃部暖流涌遍全身,暖暖的很舒服。

脾胃健运,阳气充足了,寒湿自然祛除,有寒湿困扰的小伙伴们赶紧备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