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约何处《临碣石》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7-02

沈约何处《临碣石》

沈约何处《临碣石》

(刘玉文)

南北朝时代的文坛领袖沈约,曾写过一首题曰《临碣石》的五言山水诗,诗曰:

碣石送返潮,登罘礼朝日。

溟涨无端倪,山岛互崇崒。

骥老心未穷,酬恩岂终毕。

沈约《临碣石》,“临”者,到也,此处含有登临之意,说明沈约曾经登临过碣石,至于是“东临”、还是“北临”,诗中没有明确交待。但从“骥老心未穷”一句看,作者显然是取典于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这又进一步说明沈约所登临的碣石,与曹操当年所“东临”的碣石有关。无疑,这又为曹操“东临碣石”的提供了新的考证线索。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齐梁之际,萧衍重之,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梁书》说他“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先后撰成《晋书》、《宋书》,著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梁天监十二年(513)卒,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沈约做过南朝汉族政权的宋(240479)、齐(479502)、梁(502557)三朝的高级官吏,其间北朝一直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当政。其时南北分裂对峙,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南朝汉族政权称北朝鲜碑拓跋魏为“索虏”,北魏鲜卑政权则称南朝为“岛夷”,都标榜自己是“华夏正统”。沈约编修《宋书》就首创《索虏传》以记北魏史事,而北齐人魏收撰《魏书》则以《岛夷传》记南朝史事。当时的辽西(包括今昌黎县境)是北魏控制的版图,史籍中并没有记载沈约以官方身份出使北魏、游览辽西;正统观念极深沈约不可能以私人身份到“索虏”的地盘上去休闲旅游;对于无论是公私身份的“岛夷沈约”,“索虏”政权大概都不会为其提供到辽西腹地游览的方便。因此,沈约所临的碣石必然局限于南朝的版图之内,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沈约在辽西(包括今昌黎县境)“临碣石”的可能性。

既然沈约所登临的碣石不可能位于辽西(包括今昌黎县境),而南朝版图之内的“碣石”应坐落于何处呢?该诗首句云“碣石送返潮,登罘礼朝日”,其中的“罘”即东莱的“之罘山”,在今山东省烟台市海滨。那么与“之罘”相对应的“碣石”也必然坐落在刘宋版图的北部海滨。它就是晋代地理学家伏琛在《齐地记》中所说的“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的碣石。也就是今山东无棣县的《禹贡》碣石。其理由如下:

第一,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版图曾到达九河碣石及其附近。

  【南朝刘宋疆域图(本图来自网络)】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该图摘自【中国夏朝至清朝的历代疆域/南北朝宋、北魏】http://www./htmls/history/12338.html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分支入海图】(摘自《三国演义地图》)

在南北朝时代,南北政权的疆域犬牙交错,多伸缩不定。但以刘宋的疆域最盛,宋武帝刘裕北灭南燕,得青州地,控制了黄河下游的大片土地。黄河以北还有大片缓冲地带。《六朝疆域与政区述论》(胡阿祥)一文也指出:“南朝疆域也是很不稳定。当刘宋初年强盛时,北以秦岭、黄河(今黄河稍北)与北魏为界。” 《宋书.武帝纪》载晋朝皇帝表彰宋武帝刘裕,诏曰:“鲜卑负众,僭盗三齐,狼噬冀、青……公搜乘秣驷,夐入远疆,冲橹四临,万雉俱溃,窃号之虏,显戮司寇,拓土三千,申威龙漠。此又公之功也。”可见刘宋也曾拥有“三齐”之地。

南北朝时代黄河分多支入海,其中一支“会漯水自千乘入海”(《水经注.河水》)漯水下游故道基本循行今徒骇河河道,其入海口的具体地点就在今无棣县与沾化县交界处的徒骇河与秦口河(古钩盘河)的交汇处附近。《方舆纪要.北直七》云“南北朝时,黄河自漯河入海。”《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云:“今之徒骇河……又东北由沾化之大洋口入于海,按《清一统志》谓今之徒骇河即古漯水下流,东汉至唐尝为大河经流,或云南即屯氏别河。” 既然“东汉至唐尝为大河经流”而刘宋与北魏以黄河为界,大体即以这条河道为准,其北岸当为双方的缓冲区。

黄河还有一条更偏北的河道,《水经注.河水》“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又东为咸河,东北流径阳信县故城(按:即今无棣县信阳城)北,东注于海。屯氏别河南读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按:即今无棣县信阳城)南,东北入海。”这几条河道都流经无棣碣石山之南,其入海口均在距碣石不远的东北部。

刘宋孝建三年(456年),刘宋将青、冀二州州治由东阳(今青州)移往历城。垣护之说;“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敌所向。……北又近河,归顺者易。”(《宋书.垣护之传》) 泰始二年(466年),宋室内乱,北魏乘机南下攻宋,大将慕容白曜率军攻山东,魏军司马郦范说:“东阳(今山东青州市境)未可轻也,不若先取历城,克般阳(今淄川),下梁邹、平乐陵。”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

因为九河碣石滨海地处南北对峙的缓冲地带,不是双方争夺的战略重镇,局势相对稳定,所以直到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沈约时年29岁),无棣碣石所在的九河海滨地区仍在刘宋版图之内,这就为生活在这一时的南朝人士“临碣石”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沈约登临无棣碣石的机缘很多。

首先,沈约青少时代曾经历过“潜窜、流寓”岁月。《梁书.沈约传》载:“父璞,淮南太守。璞元嘉末被诛,约幼潜窜。” 《南史.列传四十七.沈约》:“(沈)约十三而遭家难,潜窜,会赦乃免,继而流寓孤贫。”当时沈约是罪人的后代,为了避祸,沈约的母亲带着13岁的他到处流窜躲藏。自然不能出入繁华都会或通衢之乡,只能躲藏到官府控制薄弱的僻远之地,九河地域属于刘宋北疆,垣护之曾说“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敌所向”(《宋书》本传)即这一带战争相对较少,北部还有大片缓冲地带,生活相对安定,适于躲藏安身。

其次,沈氏家族曾是东晋刘宋时代的大士族门阀,沈约的曾祖、祖父、从祖、父亲都是著名文臣将领,沈约的祖父沈林子(387-422),他是宋武帝刘裕的老战友,参加刘裕北伐南燕,激战临朐,战功卓著,官至谘议参军、建威将军、河东太守,谥为“怀伯”。从祖沈渊子,封繁畤县五等侯,参镇军、车骑中军事,征西参军,领宁蜀太守。从祖沈田子(383-418)官太尉参军、振武将军,封营道县五等侯。刘裕北伐南燕,田子领偏师与龙骧将军孟龙符爲前锋。龙符战没,田子力战破之,任扶风太守、安西中兵参军等职。其父亲沈璞,仕宋累官宣威将军、盱眙太守、淮南太守。伯父沈亮曾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伯父沈劭,官大将军中兵,加宁朔将军。堂伯沈正,孝建元年,移青州镇历城。宗人沈庆之,孝建元年,进号镇北大将军,督青、冀、幽三州军事。驻守青、兖,河、济一线的北方重镇将领、官吏,恐怕亦不乏其祖父辈的门生、故吏、世交之属,沈约母子“潜窜、流寓”,有可能奔走此地,寻求庇护。这就为青少年时代的、博物洽闻的沈约提供了登临碣石的机缘。

其三,沈约曾被济阳蔡兴宗引为外兵参军,兼记室。又为征西记室参军,之后又但任过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并兼记室。蔡兴宗,元嘉中为彭城王义康司徒参军,孝武(454465)年间,曾任兖州刺史,(青州)东阳太守。明帝即位,加游击将军,又曾领兖州大中正,封乐安县伯(今山东滨州市境),食邑三百户,卒后记曰“乐安宣穆公蔡兴宗”。沈约在蔡兴宗麾下多担任外兵参军、记室等军职,蔡兴宗又数次在兖州、东阳(今山东青州市)任职,被封为乐安伯,而无棣县境曾隶属于刘宋的乐安,沈约曾在河、济一带任职,无棣碣石、东莱之罘,都在其上司巡边略地的范围之内,那沈约随之“碣石送返潮,登罘礼朝日”,也就成了其顺理成章的军旅生活纪实。
       其四,据侯云龙《沈约年谱》(《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481年,齐建元三年,(沈约) 41岁,正月,贞阳公柳世隆出为使持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安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沈约作《为柳兖州上旧宫表》。482年,齐建元四年,42岁,沈约为步兵校尉。”其时,因与柳世隆有缘,沈约可能有机会在黄河下游的青、冀州留下足迹。

   第三,参阅《沈约诗集》中其他的诗篇,足以证明沈约的确到过北方边境,亲履过河、济一带。

1、沈约有不少诗句涉及到故都洛阳或与洛阳附近有关。

例如【洛阳道】:“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燕裙傍日开,赵带随风靡。”【相逢狭路间】:“相逢洛阳道,击声流水车。” 【臨高台】诗中写到:“连山無斷絕,河水復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頭。” 【宿东园】:“陈王斗鸡道,安仁采樵路。东郊岂异昔,聊可闲余步。”

2、沈约的诗有的描写燕赵景色。

例如,【豫章行】:“燕陵平而远,易河清且驶。一见尘波阻,临途引征思。……卧闻夕钟急,坐阅朝光亟。往欢坠壮心,来戚满衰志。殂芳无再馥,沦灰定还炽。”

3、沈约的诗有多处描写山东境内的“浊河”“九河”

沈约的【齐讴行】诗中有“东秦称右地,川隰固夷昶。层峯驾苍云,浊河流素壤。青丘良杳郁,雪宫信疏敞。王佐改殷命。霸功缪周网。”

“东秦”也是指齐地,战国时秦昭王曾称“西帝”,齐愍王曾称“东帝”,所以后来也称齐国或齐地为"东秦",此时齐地“北至于无棣”而犹过之。

“浊河”,特指黄河,《韩非子·初见秦》“齐人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水经注·河水一》:“河 水浊,清澄一石...浊河之名矣。”

“青丘”在广饶县北,《方舆纪要》云:“青丘在(广饶)县北。相传齐景公尝畋于此,司马相如《子虚赋》:秋田于青丘。”

其中的“王佐改殷命。霸功缪周网。”显然指始封于齐的姜太公兴周灭殷的王佐之才和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之霸业之功。

【侍宴乐游苑饯吕僧珍应诏诗丹浦非乐战】则有:“推毂二崤道,扬斾九河阴。”沈约【有所思】诗有“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句,看来“推毂二崤道”不是虚指。《宋书.孝武纪》载,大明七年(462年)二月,诏曰:“朕受天庆命,十一年于兹矣。凭七庙之灵,获上帝之力,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河而检云、岱。”刘宋皇帝刘骏在诏书中既说“次九河而检云、岱”,说明“九河”尚在刘宋的版图之内,刘宋皇帝不会跑到拓跋魏的地盘上去“巡礼检阅”。看来沈约的诗句“扬斾九河阴”也不是阿谀之辞。

其【梁甫吟】诗有“龙驾有驰策,日御不停阴。……寒光稍眇眇, 秋塞日沉沉。高窗仄余火, 倾河驾腾参。”其中的“寒光”“秋塞”也是北方景色,“倾河驾腾参”大概也是描写刘宋大军车骑沿河强渡的壮烈场面。

沈约在【八咏诗之解佩去朝市】还写道:“游西園兮登銅雀。 攀青瑣兮眺重阳。……托後車兮侍華幄。 游渤海兮泛清漳。……別北芒于浊河,恋横桥于清渭。……眷昔日兮怀哉, 日将暮兮归去来。”

这些,可能就是作者自己“眷昔日兮怀哉”的经历的总结。

在【八咏诗之会圃临春风】还有“梧台未阴,淇川始碧。迎行雨于高唐,送归鸿于碣石。” “高唐”在今山东德州市;“淇水”是黄河的支流之一,其下游也叫清河,流经南皮西,又有无棣沟分出。清河过漂榆邑(按:今河北海兴县海丰镇,1964年前,属无棣县),入于海。无棣沟经无棣碣石山之南,东北流入海。碣石山附近多陂泽、淀泊,为水禽栖聚繁衍之地,“送归鸿于碣石”也符合事实。现在碣石北部滨海地区已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仍是鸿雁等水禽候鸟的栖息地。

以上这些诗句或许有虚拟成分,但主要是写实或作者的亲身经历。透过这些诗句,足以说明南朝刘宋将士曾在河、济一带讨伐征战,并实际占领管辖河、济地区,同时从另一侧面证明沈约也确实到山东省境内的九河、碣石地域。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沈约绝不可能跑到北魏的大后方的辽西(含今昌黎县境)去登临什么碣石,沈约所登临的碣石必定是刘宋疆域内的、曹操所东临过的“九河碣石”,即山东无棣《禹贡》碣石。(文/2008)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4451696-25291077.html

作品赏析】:

沈约《临碣石》,"临"者,到也,此处含有登临之意,说明沈约曾经登临过碣石,至于是"东临"、还是"北临",诗中没有明确交待。但从"骥老心未穷"一句看,作者显然是取典于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这又进一步说明沈约所登临的碣石,与曹操当年所"东临"的碣石有关。无疑,这又为曹操"东临碣石"的提供了新的考证线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