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司马光、王安石!

 大材研究 2020-07-02

今天咱们聊点轻松的,说历史,评说两个大人物:司马光、王安石。

当然,大材研究不会单纯为了介绍这对千年前的北宋政敌,搞这么一篇东西。

根本目的,还是想让大家通过理解这两位大咖,思考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01

1

想必很多人知道司马光,都是从砸缸那个故事开始的

大概是说,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院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不小心掉进去。

缸大水深,大家救不了,别的孩子边哭边喊,跑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直接把缸敲烂,水缸破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掉里的孩子因此得救。

后来有人说这故事是假的,经不起推敲。

先不管真假,反正这事儿就说明了一件事情:司马光从小就与众不同,智慧超群,这小子前途无量。

这故事还算不了什么,还有更大的。

1031年,司马光跟父亲司马池一道,从东京出发,去做利州转运使,这个利州,现在是四川广元下面的一个区,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

谁知道,在栈道上遇到了一条巨蟒,司马同学的胆子真大,据说直接用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这蟒痛得凶,滚落悬崖下。

看来司马光不仅聪明,而且勇气可嘉。一个人占了这两点,想不成大事都难。

何况,他还有渊博的知识,强悍的记忆力,死动的毅力。

年轻时候的事儿,我们就不多讲了。

司马光另外一个大手笔是《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共294卷,花了19年时间写成,大概300多万字,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题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书确实不错,值得经常翻翻。

说了半天,好像一直在歌颂这人多么厉害。如果是这样,就没有这篇文章的出现。

这位同学,一直被视为醇儒,举止端庄、生活简朴,人品那是有口皆碑啊,还特别注重形象。

他确实有很多正能量的主张,比如从仁宗年间,就大量上书,针砭时弊,批判冗官问题,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奢靡之风,轻傜役等。

这样的观点,即使放到今天,估计他也会很得人心。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满腹经伦、他的执拗、他的舆论影响力,再配上他行政水平的僵化落后,给宋朝的复兴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02

司马同学问鼎朝政的时候,另一位大佬也出山了,就是王安石,整个神宗朝,他的风头都是碾压司马同学的。

王安石年轻的时候,像司马光那类故事要少一些,但他亮点一个也不少,据说酷爱读书,过目不忘。

16岁的时候,就结识了曾巩,后者向欧阳修推荐,大获赞赏。21岁的时候,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做淮南节度判官,后来又到鄞县做了4年知县,政绩还不错。

后面有几年时间,他还在舒州、常州等地方官,可以说在地方上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他跟司马光的一大区别,后者在地方上的成绩普通许多。

正是地方主官阅历丰富,王安石看到了许多问题,所以在1058年进京述职的时候,向上面递交了一份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

直到宋神宗的时候,久慕王安石的名声,才受到重视。

王安石当时力推变法,宋神宗力挺,从1069年开始,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历时16年,史称熙丰变法。

整个变法历程中,王最大的对手,也是最有破坏性的对手,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拨人算得上。

我们之所以经常听说王安石的大名,其实他最大的光环,就是王安石变法。

不过,他的实力远超出政治家范畴,文学、思想方面都有大作问世。《伤仲永》《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等,都是出自他手。

如果还没有印象,我给大家展现他的几首作品,想必会有印象。

比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有他的《元日》,每年春节时候,好多人都在用: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重点还是来谈谈王安石变法,在这件事情上,司马光跟他交锋了差不多20年时间。

这得谈大背景 ,王、司马二人,都认识到当时北宋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与国土危机,比如财政空虚,西夏与辽国侵扰边境等,但给出的药方却有很大差别。

王安石行动早,出手果决,正好又碰上了伯乐宋神宗,于是发动一系列变法,誓要改变北宋当时的贫弱局面。

整个变法有三条主线,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整军提升战斗力,还有就是吸纳实干型人才。

他放了几个大招,我们来一一看看。

1、免役法,本意是老百姓交钱,就可以不用服役,政府再花钱雇人提供公共服务。

结果在很多地方没弄好,地方政府没推行下去,百姓把钱交了,政府还是要求变相服役。连支持变法的宋神宗都说:“已令出钱免役,又却令保丁催,失信于百姓。”

2、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得上息二三分,随夏秋两税归还。

好处也有,比如限制了民间的高利贷,政府收入也增加了,但强制农民借贷,何况利息又高。

3、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按好坏分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这个政策的出发点也很好,清理出了不少隐瞒的土地,自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还有一部分手中土地比较差的农民,赋税得到降低,得到了实惠。

4、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从哪里来呢?由当地住户,按照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州县政府贷款。

修水利当然是好事,问题是有些地方政府,强制老百姓修,多放贷,负担很重。

5、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太有水平了,这种行政干预,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而且在市场出现短缺现象时,还能增加财政收入。

6、均输法,这又是一个大手笔,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还有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在强兵方面,也有一列变法措施,当时的背景是,北宋奉行养兵政策,战斗力越来越差。

王安石也有一系列大招,比如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人才方面,王安石也考虑到了,没有新政人才,谁给你干活。所以他发动改革了科举制度,重点在考试内容上,以前要考明经科,后来调整成经义、策论和法科,非常实用。

对考生的一大福音是,扩大了考选名额。

而且整顿了太学,提出三舍法,分上、中、下三班,分别展开教学。以学校的平日考核,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当中,成绩优异的,不用参加科举,也能当官。

一大突破在于,太学里增加了武学、医学、律学等专科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的意识与政策,没想到千年前的北宋就已经开始了。

看起来变法初衷挺好,落地措施也不差,假设朝庭里的主流大臣,都来帮着干,或许还真能成。

后来的结果显示,确实有不少成效,我大概统理了一下,看得见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库充裕,有统计显示,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2、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对当时的民间高利贷也有打压,尤其是把官僚和大地主隐瞒的一些收入挖出来,收到了国库里。

3、军队的战力多多少少有所提升,其中一个战果是,1073年,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多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

这在北宋的对外军事战争里,堪称空前大捷。

问题也多,王安石过于注重国家财政收入,开辟财源,结果放到地方推行的时候,演变成了强制收购,变相征收,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日子反而过得更差。

还有像免役法,本来交钱后,就能免去服役。但问题是,不交免疫钱,小买卖不让做,税务想新花样勒索。保甲法也曾引发大事端,比如1072年,东明县1000多人进京上访。

估计让王安石更伤心的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章《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说的是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告老还乡,沿途到处听到老百姓对变法的不满。

冯梦龙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儿,最后搞不下去,王安石本身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他跟司马光一样,也是偏执者,只认可自己的主张,别人提的都不入法眼。

加之急功近利,连试点都没有搞成熟,模式没有跑通,就在全国搞普及,怎能不出问题。

历史学家蔡东藩有个评价是:

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

蔡先生还有一个评价是:

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意思是说,很多人都在批评王安石的时候,这伙计不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一意孤行,觉得自己的东西才是对的,更加为所欲为。

另一位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也有一段恰当的评价,他说: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

我觉得这几位专家,分析得都颇为到位。可惜当年的人给王安石提醒,没什么用。

在王安石身上,还有另外一个大问题,他本人的操守无可非议,廉洁高尚,但起用的一拨支持者,就比较有争议。

试想,一支团队里,大部分人在道德层面存在争议,你说这事儿还怎么干?舆论就会打倒你。

比如变法干将之一的蔡京,后来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为“六贼之首”,还有那个邓绾,虽然才学不错,但口碑差,认为他朝秦暮楚,两面三刀,先投靠王安石,后来又投向吕惠卿。

还有一位变法主将章惇,后来也是声名赫赫之辈,带兵打得西夏无还手之力,但是他执政时,严刑峻法,控制言论等等,即使能力再强,你这样干,能得到多少人认可?

非常严重的是,变法团队并非齐心协力,内部经常性爆发冲,比如得力支持者曾布,先后与章惇、韩忠彦、蔡京等变法核心成员爆发矛盾。蔡卞、蔡京两人,虽是兄弟,但后期也是政见不和,矛盾重重。

他还不会团结人,有些人并不是反对新法,只是提出对新法的完善或调整,王安石也不买账。

比如苏轼介于新旧党之间,欧阳修和范仲淹搞过庆历新政。但因为改革方法的分歧,居然被王安石排斥。如果能接进这些干将,情况或许会好很多。

大材研究认为,当我们要发动一场变革的时候,尤其是以“空降兵”形象出现的经理人,即使有大老板的支持,也得通识全局,把各方面的情况都摸清楚,立个变革的宏大愿景,但具体的事情,还得一步一步来。

03

我注意到,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里,有不少大咖,除了司马光,还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都是保守派代表。

还有一些人口不错的正直之士,比如有位御史中丞吕诲,控诉变法十大过失,被贬为地方官。据《宋史-吕诲传》记载,此公曾经几次弹劾大臣,但都被降职,很鲠直的一位boy。

感动人的是,吕诲居病困,都不忘忧天下事,有一天,司马光去看他,人都快去世了,但听到司马光在哭泣,吕诲张目强视,说: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按道理,这些心忧天下的角色,不应该反对富国富民又强兵的变法啊?到底在反对什么?

司马光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些文章,分析当时的社会弊端,也强烈倡导过革除积弊,出谋划策。不过,他的一个主张是“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

核心思路就是改良,不适合动大手术,走稳当点。

他还有一个观点是: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他对王安石那套变法策略,有一个评价:

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另一句是“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

认为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结果只是盘剥老百姓。向民众敛财。老百姓变穷了,就可能当盗贼,这不是国家之福。

民富的思维,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这说法估计比较受底层百姓欢迎,但他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说了很多有用的话,但都没有提出自己的可行办法。

有网友评价说,司马光就是古代的键盘侠。还有人说,放学堂里是天才,放朝堂上就是噩梦了。

从开始的变法主张提出者,到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者,司马光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这样。毕竟他起初只是反对王安石的那套变法策略,而不是否定变法。

当自己的意见不被听取、被王安石无视后,司马光很火大,逐渐演变成反对王安石来负责变法。

最后把王安石等同于变法,认为王安石就代表变法,只要是王安石提出的、王安石要推行的,他都要反对。

从原来的政见不和,上升到对人的攻击,要把政见不同者全都赶走,而且手段越来越狠辣,先是贬外州,后来直接流放岭南。

被朝局的反对浪潮所裹胁,司马光最后成了变法的反对派,想必也是违了他年轻时的初衷。

比较暗黑的是,王安石倒台后,司马拜相,开始清算新政,不光是全面废除变法措施,并没有对变法策略进行完善,而且之前力挺王安石的那拨主政官员,要么被贬岭南,要么就是职位一降到底。

前面蔡东藩评价王安石为所欲为,黜陟妄为,司马光做得比他更彻底。

还有可怕的事在后面,他回朝为相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外送土地,内起党争。

据《宋史》记载,司马光弃地的主张不止一次,比如要把宋神宗之时,元丰四、五两年内所攻占的原属西夏境的军寨,包括西夏的兰州、米脂、浮图、葭芦、安疆等地,借新帝即位改元的机会,一律主动地退还给西夏。

有人说这是为了给宋朝赢得缓冲地带,避免西夏发兵来讨,宋朝打不过,是为了丢包袱。这理由,我只能说太槽心!

后来章惇、章楶这一对兄弟上台,经多次大战,打得西夏连连求和。说明宋军是可以一战的。

可惜,王安石、司马光两人性格过于执拗,如果能够坐到一起,取两人的优点而行之,相互监督,或者分别在不同地区搞变革试点,说不准宋朝中兴是大概率事件。

从人品与学术成就来看,司马光堪称超级大牛,历史上曾被奉为“儒家三圣”,跟孔子、孟子并列。对物质也看得比较淡,不像一些大臣聚敛财物,而且不纳妾蓄妓,还能为老百姓说话,是个好人。

如果把他专门做御史、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这类职业,想必无人能出其右,可惜元祐诸贤关闭着门说道理。

04

有些人,学识丰富,见解独到,指点江山,著书立说,美名流传。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大儒专家不是全能的,有些硬伤或软肋导致他们无法担任搞研究、提意见之外的大任。

我们如果需要有效做事时,估计还得多思量思量,有些人的见解是新鲜,但把事情交给他,可能办得一塌糊涂。

作为智囊,也许更好,听听他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够了。

司马光有个“破屋理论”就提得比较好,他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他还说: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有些人,自己做不好事情,也不愿意别人做好。最可怕的是,他们还要阻止那些想把事情办好的人。那好,他要阻止,那交给他去搞定,结果又搞不定,打退堂鼓。

有些公司,看起来名声很响,估值很高,擅长搞资本运作,经常能融到资,但产品却搞得一般,服务也乏善可陈,整个公司的基石并不稳固,经不起细细推敲,受不住认真追究,更受不了风吹雨打。

一个人,如有王安石的锐意进取、大刀阔斧,又有司马光的谨慎稳重、底层思维,当成大器。

大材研究认为,一家公司,既要能信任、用好王安石,又必须让司马光发挥监督作用,此乃百年兴旺基业的用人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