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争鸣: 石码古城,保护什么?

 鹭客社 2020-07-02



    作家海迪:石码骑楼才是石码文化的精粹

       无可讳言,石码旧城真正值得保护的就是石码骑楼,及石码近代商业繁荣的相辅配套,而不是别的什么。
       对一个旧城镇的保护是有条件和要求的。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保护。有些已失去实用和观赏性的,属于过去式、没落式和朽坏了的,不带有标志意义的东西,就得大胆摒弃。不能做一个裹脚的老太太,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这一方面显示了地方的狭隘性,一方面显示了与时代的背离。
       石码才500多年历史,它是近代环球贸易兴起才发达起来的,还挨不到古城份上。石码要保护什么?得拿到全国的大背景下去比对参照,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保护起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你说这是石码的前八景之一,那八景境界也太低了。你说这是什么巷什么厝,那放到全国层面去比比皆是。你说这里出了个什么大名人,可那人出了石码谁都不认识。你说那能有多少价值呢?
       石码真正值得保护的就是红砖骑楼。因为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它规模大,规整规范,功能奇特,外观恢宏,振撼力强。老石码的旧城区整个儿就是老民国的旧情调。
      石码骑楼才是石码文化的精粹,舍此还有其谁?说什么钨仔底、挑水巷,那不是挑战中国人的审美眼光吗?
      保护旧城是一个老老实实的活儿,不是一份哗众取宠和博人眼球的行当,另外也得让政府容易着手,别弄得让政府无从下手,无所适从,那石码人的心思不是白搭了吗? 



     市民cathay :只剩一个领子,那还叫衣服吗?


       第一,没错,石码的骑楼和石码近代商业繁荣的相辅配套是绝对需要保护的。但请问,只保护骑楼的一两条街可以吗?如果把骑楼的一两条街旁边的古镇都拆除掉了,那骑楼还能留的住吗?!如果骑楼旁边都建高楼大厦,那骑楼已经完全失去意义,而且这种大拆大建将会真正使骑楼成为危房,下沉倒塌是肯定的。你有见过把衣服都剪了,只剩一个领子,那还叫衣服吗,单独一个领子还能穿的住吗?!
       第二,骑楼跟整个周边建筑是合为一体的,是真正相辅相成的。其他小巷,其他街道就不好了吗?房子建筑质量下降,这是可以修缮的,不是不好。不要把“好”和“房子质量”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杂在一起,这完全是两回事!整个石码老街,石码老城区,不管是不是骑楼,都是好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整体保护。
       第三,500多年不算古城吗?美国建国才200多年,美国人就非常懂得保护自己的历史,甚至只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西进运动,美国人都用各种方式来留住历史建筑和记录历史事件。欧洲国家更是注重历史保护,不要说500年,50年前东德历史的痕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新加坡呢!直到19世纪福建、广东的华人才远渡新加坡开荒立业,新加坡对自己历史的保护更是倍加细心,只有100多年的各种历史事件和老建筑都被非常完整地保留下来。请问,500年还不久吗?
       第四,北京的很多老建筑,尤其是guchengmen,都是近几十年时间重建的,平遥古城,更是现代重建的。很多地方都在拼命地重建之前的古建筑,因为很多古建筑在文革期间被彻底毁坏了,大家都心痛不已,后悔莫及。而到了石码,竟然要反其道而行之,别人在努力地恢复古建筑,我们却要将真正的古建筑一口气毁灭掉。这是什么逻辑?!
      大理、丽江,为什么会让我汗颜呢??我们自己的家乡,我们自己祖先亲手建立的家园,为什么要认为就比别人差呢?就算真的没其他地方来的宏伟,但是,在我们心里,它就是最伟大的,这是我们自己祖先的结晶,最神圣的。
       第五,我们自己的家园,就算再怎么破旧,就算再怎么没有别人的宏伟,都是我们自己的,都是最伟大的!为什么非要出个名人,才算是有价值呢?照你这种说法,那全中国所有的房子都可以拆除掉,全中国能有几个房子出过名人呢?这种逻辑非常莫名其妙!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居住,我们自己的前辈在这里辛勤劳作,尽管他或者她可能是非常普通的升斗小民,但是,在我们后辈人心里,自己的祖先就是最伟大的,自己的前辈就是最重要的名人!
       第六,我们承认,保护老城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活儿,所以我们有非常多人在出谋划策,我们有这么多的龙海学子在为这件事呕心沥血。我们在努力做各种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甚至我们已经设计出了修缮的方式和房屋图纸。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林鸿东:保护石码古城要走社区营造的道路

海迪在龙海论坛上发了《石码旧城保护,保护什么》一文, 肯定了红砖骑楼的价值,因为“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它规模大,规整规范,功能奇特,外观恢宏,振撼力强。老石码的旧城区整个儿就是老民国的旧情调”,但却指出“有些已失去实用和观赏性的,属于过去式、没落式和朽坏了的,不带有标志意义的东西,就得大胆摒弃。”他将石码称为旧城,是因为“石码才五百多年”。市民cathay则认为石码古城要进行整体保护,因为骑楼跟整个周边建筑是合为一体的,且其它非骑楼的街巷也不错,房子的建筑质量下降不等于不好,建筑质量下降是可以修缮的。关于五百多年算不算古城,cathay认为当然算。他指出,“很多地方都在拼命地重建之前的古建筑,我们却要将真正的古建筑一口气毁灭掉”。

       从以上两者的讨论看,共识还是有的,那就是红砖骑楼街的保护。石码古城最大亮点就是红砖骑楼。海迪之意主要是指骑楼,但我却想起了红砖。前几天,我看过海迪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石码古街的很多红砖柱子用的是一种红砖,叫“优标”。砖是用老砖窑烧制的,烧茅草,用慢火,成品砖不会变形。此外,我记去石码时,遇到一位文人的遗孀,她告诉我,她的家族曾是专门给陈嘉庚生产瓦片的,叫“嘉庚瓦”。“嘉庚瓦”也是红的。在此之前,我读过陈莲根老师的一篇文章,提到了“石码红”,当然,她主要指的是红龟粿、红片龟、红圆仔和红寿桃等祭祀供品的色彩。我在石码走街时,也感觉石码的房屋,门窗,在色调上还真是有一种独特的红,很温暖的红。由此,我想,石码的红砖红瓦可能并不简单,似乎有民俗或生产上的传统。有趣的是,厦门作家萧春雷刚好也做过研究,认为“闽南人使用的红砖红瓦,是16世纪70年代前后月港海商从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那学来的。”他还推断“红砖大厝出现在闽南的时间,不早于1543年,不迟于1585年。”难不成石码人的石码红是从西班牙人那里学来的。

       谈到这里,看来,石码红砖骑楼的红砖,砖的红,都有可以探讨的地方。

       正如地方志所载,狭义月港位于龙溪八九都,而今的石码有部分土地当年是九都的。如果萧春雷的推断正确。石码古城就不只是建于民国的红砖骑楼有价值,那个中的很多破旧和红砖厝也有了研究的价值。或可动用考古的手段,对一些老宅的红砖进行检测,如果能找到十六世纪的红砖,那将会是重大发现。这种工作海澄也可以做。但基于海澄的红砖厝破坏严重,石码古城显然就成了红砖厝保护最好的红砖厝原乡。我去看石码时,还去看了埭美古村。埭美古村的兴盛和月港有关,号称“闽南周庄”,也是红砖厝的村庄,村里到处是规格一样的三合院红砖厝,据称有不少是明清的,特点是其砖比现在用的砖大两倍。显然,就萧春雷的推断而言,龙海在红砖厝方面有很多功课可以做的。古码古城保留非常多元的红砖厝形态,其实就是红砖厝的博览馆。

       除了红砖,石码的古建还有其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门窗多是直棂式,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范式。此外还有竹格子、“姜尚在此”、石板桥、吊脚楼、巷头小庙(世界上最小的神庙)。这里要提到一点,石码保留了不少前骑楼时代的店铺遗存。

       对用心的人来说,石码是一本厚厚的书,每翻开一页都会有所收获。

       石码除了月港时代的兴盛,还有民国时期的繁荣。它的民国风确实很浓。我看到不少店铺直接使用的是繁体字。随便进入几户人家,都发现有海外渊源,而这只是石码隐秘世界中的冰山一角。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正在了解之中。事实上,只要对石码进行充分的人文调查,就会发现远比现在多得多的人文资源。这方面,可不是仅仅所谓的“名人”可以概括。即使是真的要找“名人”,只要挖下去,也会寻得很多。鼓浪屿的黄奕住,厦门以外的人,很少人知道他是谁?但去过鼓浪屿的人,个个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乡贤。

       石码是陆地版的老厦门,与老厦门惊人的相似,却比老厦门更具历史内涵,既是月港古城,又是海丝名城。运营好石码古城,将其打造成“月港小镇”,将在厦门与漳州之间建立一小时路途内的“中途岛”。厦门逸出的大量游客可由海路进入石码,途经漳州,再至漳州西南的土楼地带,形成旅游的黄金路线。这对石码老街里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这比拿一平老房子换一平公寓更有意义且更有利益,好的古城改造是让居民获利的。

       厦门的老城保护,也经过了一个过程。现在一些老城区,如营平社区,再破也保护,没什么人敢随便拆迁,这是很多知识分子呼吁的结果,也是政府开明的结果。看起来是改造得慢了,但争得了时间,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石码古城是一座被忽略,被低估,但却潜力无限的古城。

       只要保护下来并进行社区营造,这样的古城完全可以成为一座世界级的古城。

       至于石码古城要如何改造,如何发展,我想向石码人推荐一本书,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几年前,在一位前辈的推荐下,我据此了解了一些社区营造的知识,鹭客社的创办便与这种社区营造的思想有关。我建议有关方面不妨也读一读,毕竟现在体制内的官员都是读过大学的,其实也是知识分子,是可以沟通的。读过这本书之后,再来思考石码古城如何改造,我想会更为靠谱。石码的新城建设一定要绕开古城,一是成本更低,二是保留特色。

       有人认为古城有不宜居的问题。社区营造是什么,社区营造就是解决问题,把不宜居变成宜居,这就是古城改造的目标。

       像那发臭的蔡港,只要把它营造成清水港,这古城之春就开始了。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鹭客社创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