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了,为什么要强调清淡饮食?

 中医药方便 2020-07-02

中 医 内 科

《热论》指出:“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说明如果发生两感于寒的情形,出现死症的概率就比较高了。

那么临床上最常见的两感,是太少两感,亦即《伤寒论》所讲的伤寒直中少阴。如条文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又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仲景先生将这一类型列入少阴病范畴,是从发病的根本来分类的。后世医家归结为太少两感。那么,两感发生的原理是什么?根本是因为底虚了,精亏了,其所化生的气亦不足


两感发生的处理方法


如太少两感,精的亏损导致了气的不足,卫外功能虚弱,导致一受寒邪即从太阳长驱直入,波及少阴。也正因为里虚,脉像上显现为沉。按常理,脉沉者,一般不会表现为发热,而此处有发热,说明精气还不至于太亏耗,尚有余力转圜,但是力量不足,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症状表现,与太阳病的桂枝汤麻黄汤证相比,并不强烈。

因此,临床上这一类型的发热并不高。大多数表现为中低发热,或清涕如流水,病人的状态比较烦满,如《热论》所述“头痛口干而烦满”。而类似麻黄汤证的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并不一定有。


这个时候的处理不能使用桂枝麻黄类汤单纯解表了,必须要大刀阔斧,助阳解表。一方面要用附子的力量启发精气,另一方面要借细辛,搜逐海底的寒邪,再用麻黄开腠理,使寒邪一鼓作气而出。如若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处理,会导致病情的僵持,甚至因为寒邪的束缚,使人体内在的生命秩序的转化受到阻碍,如演变为大逆之证,会导致病死率很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临床上有些老年慢病患者,受了寒后容易转为重症,然后不治。

另外一种情况,“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这条文里信息描述极少,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二三日无证。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少阴病。这是两条很重要的线索,一般邪气侵袭,作为人体防卫的阳气必然要及时有反应,从而身体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来。

可是这里竟然没有症状,表现出来是暂时的和平。那么另一条线索提示少阴病了,病在少阴。说明这个时候的阳气是不足的,或者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君可能是麻木的,没有发出伐敌的号令。

那么,这个判断除了脉象之外,就很需要医师的问诊功夫了。如果感了寒,也需要及时处理。否则二三日之后,不排除会出现发热。但是在力量上,就不需要像麻黄附子细辛这么峻猛了。


热病的饮食调摄


这在发热疾病的治疗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摄是否得当,关乎整个热病治疗的结局。调摄得当,则治疗收尾干脆利落,否则会落下病根,缠绵难愈。

《热论》将这种情形称为“遗”,那么遗的发生是缘由什么呢?“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稍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这里指出了热病治疗遗留后患主要是“热盛而强食,食肉,多食”这三种原因。而《伤寒论》在桂枝汤的将息法中,也作了特别要求:禁食生冷,粘滑,臭恶,肉面。

我们从热病的病因和病机来看,热的原因乃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发热,因此在治疗当中,应调遣一切能够帮助身体驱除寒邪的力量和办法,而所有阻碍阳气驱除外邪的因素都应该尽量避免。

饮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作汗的基础,如《素问·评热论》所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乃生于精”。意味着在伤寒情形下,人体正气与寒邪交战,一般会以汗出的方式驱邪外出,如《伤寒论》桂枝汤将息法要求啜热稀粥,然而饮食之所以能够转化和作用,也是因为精气的支撑,这个时候尽量不能拖精气的后腿。这个时期的饮食宜清淡,宜少

小结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寒邪就仿佛那只蝴蝶,人体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体表受寒,就足以牵连和引发体内的各种变化,其后果严重与否取决于精气的盛衰。善治者治皮毛是真实不虚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