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22:散打重庆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山城重庆

重庆是山城。

走进重庆,就走进爬不完的坡坡坎坎。当地歌谣是这样唱的:“山高路不平,好个重庆城。”

城市依山而建——不是一座山,而是很多山,突出的是中梁山和铜锣山。

山都在江边——长江和嘉陵江边。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地带,有的也把这地带叫母城。叫什么都无所谓,但共同点几乎都是平坦开阔。但重庆就连母城渝中区半岛也不买平坦开阔的账——整个半岛就是一个突起的山脊,方圆不到9平方公里,却形成了几个大的落差,从朝天门沙嘴海拔168米开始,到解放碑249米,到枇杷山340米,最后是鹅岭约400米。城市的高楼大厦就在这些落差上起伏,大街小巷就在这样的坡坡坎坎上旋转:楼房和街道相当于是从朝天门开始爬梯子,一直爬到鹅岭。

这样说,你可能还对所谓的山城没有感觉。但下面两个细节就能叫你刻骨铭心了。

一是在这个数百万人口的西南大都市,几乎看不到自行车。因为寻常百姓绝没有专业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质,能够骑上自行车在七弯、八坡、九坎的道路上莺歌燕舞。人们出行只有靠两条腿和汽车。所以,重庆的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就比其他城市多,堵车自然也就多。

二是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坡道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外地旅客到重庆入住宾馆,房间在15层。从大堂坐电梯上了房间,推开窗户大吃一惊,仿佛一伸手就要摸到窗外的大马路——仅仅几米的距离,与房间阳台平行就是车来人往的街市。让他恍然如梦的是,几分钟前,他就是从车来人往的街市进入宾馆的,而现在,这车来人往的街市已经随着他上升的电梯腾挪到了窗外。

火锅重庆

火锅是重庆一绝,是重庆街头巷尾的一道风景。

在重庆没有从四川分出去时,就有一个说法,四川是中国的厨房。这话说明白了,就是四川靠了以回锅肉为代表的川菜与重庆的火锅打天下——放眼当今中国,几乎在每个县城都能看到川菜和火锅招揽客人的招牌。其实,平心而论,江浙菜也很好,但因为做工太过优雅,味道上也太淡,无法推广;粤菜当然上档次,可惜那海鲜原料难侍候,也普及不开。

火锅说复杂了,外地人就难明了。说简单点,就是大辣大麻:辣是用大把大把的辣椒——四川说的“朝天椒”或者是“一撮椒”,这些都是辣椒中的极品,要是一个北方人胆敢把它们直接放嘴里嚼,那种辣就会“轰”一声把他的脑袋整个抬起来;麻是要用大把大把的花椒——“汉源清溪贡花椒”,或者是“茂汶花椒”,这些都是花椒中的极品,放一颗在口中,从舌头到喉咙都麻木,要麻出一大杯口水来。这样的辣椒和花椒与麻酱、蒜泥、泡椒、老盐菜、豆瓣酱、糖醋以及多种香料一起,用红油熬制成麻辣、鲜香、咸甜的红油汤,烫着吃牛毛肚等各种动物内脏及白菜、豆腐、蒜苗等各式蔬菜。与时俱进到现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田地里长的,只要没有毒,只要能吃,都可以烫。

火锅出自重庆,是一种宿命。重庆是雾都,四面环山,地形闭塞,又是两江交汇,气流不畅,属于“死水区天气”,故而云多雾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来形容:太阳难得一见,一旦出来,连狗也觉得它是“陌生人”,要跳起来咬,这就是“蜀犬吠日”的由来。重庆这样多雾,不仅冠于全国,就是世界著名的多雾城市也望尘莫及。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仅仅55天。俗话说一物降一物,火锅就是专降重庆雾的。雾多湿气重,人受不了,火辣辣的火锅就正好用来冲抵。

火锅是重庆人的命。一重庆朋友第一次到北方出差,一去半月,没有吃到辣椒,嘴巴淡出个大鸟,想吃火锅想进了命,回到重庆就直奔火锅店,油锅一上来,先就舀了半碗倒进肚皮,直喊“活过来了,活过来了——”

不仅冬天,连夏天也离不得。照道理,夏天炎热,凡人都知道要吃清凉食物,以利肠胃,以消暑气。偏偏这重庆就怪,居然就要在火炉一样的热天,吃极火辣的火锅。

外地人闭上眼睛也想象不出这样一幅图景:夏日黄昏,大街小巷中,通红的油汤如同火焰疯狂地在油锅中上蹿下跳,翻卷起大块大块辣椒,光着背膀的重庆汉子围在锅边,嘴里呼呼吼叫,一手抓着筷子在火锅里捞东西,一手用湿毛巾擦浑身上下如河水一样滚流的汗水……舌头大伸,“呼哧,呼哧”,“山城啤酒”一扎扎往肚子里灌,还不过瘾,干脆来碗60度的江津老白干……

重庆人敢于在大热天挑战辣气冲天的火锅,实在是因为火锅太脍炙人口,也太对他们的脾性。越是爆热,越是辣,人身上的血才流得酣畅淋漓。这叫以毒攻毒——重庆人就这样热中取乐,火中取乐,辣中取乐。

火爆重庆

火爆、火辣、耿直、豪爽、仗义是“重庆崽儿”标志性的性格特征。

有“火炉”之称的重庆的火热,火锅里的火辣,定然要火爆在重庆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的性格脾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也会烙印在他们的性情中:重庆是江城,长江的大气豪迈,激情奔放,自然要在重庆人血液中流淌;重庆山与山之间,江与江之间,区与区之间的连接,原来只有借助船,所以重庆成为中国码头最多的城市,依靠水陆码头讨生活的人就特别多,形成的就是码头文化,说白了就是江湖文化——豪爽、仗义、血性、燥辣。

现在我们来领教重庆性格。

火爆——有人这样比较四川人和重庆人的不同:“如果你看到两个人吵架,吵了很久之后各自走开,这一定是四川人;如果吵不到两句就动手打,这一定是重庆人。”

豪爽——前些年我有一次到重庆会大学同学。晚饭时,同学邀了他朋友相陪。杯盏之间,他那朋友为劝我多喝,就说第二天开车送我到车站。次日果然准时到宾馆接。不承想天下大雨,他略一沉思,一个电话把我同学喊来,二人直接就送我到了泸州。

耿直——“文革”时期,到我家乡古蔺山区插队落户的知青,主要来自成都、重庆、自贡。最不怕事的是重庆知青。一个人就敢打架。只要听到有同乡受欺,半夜三更翻山越岭也要赶去。其他地方的,一个人根本不敢惹事,就是遇到同乡有了三长两短,能躲就要躲开。记忆中最深的是,听我当知青的舅舅说,一重庆知青寒冬腊月闲逛到外号叫莽虎的校友队上,莽虎寻了半天,没能在知青房中找着东西招待,就提了刀,从生产队的牛屁股上活剜了一坨血淋淋的肉回来。第二天去自首,生产队队长本就不待见他,招工时,莽虎差一点回不了重庆。

在耿直上,我们四川一些城市,特别是川西那一块,还真要老实向重庆学学。重庆人的说法是,四川宜宾、泸州长江川江段的人,性子很随他们。而川西那一块,不好说。我身边一朋友提起那边的人就来气:到了成都给他们打电话,说吃了,对方埋怨,怎么不早打电话,好提前安排呀;要是说没吃,对方就来个对不起,说正好有接待,把你晾在天府广场吹冷飕飕的西北风——让你左说不是,右说也不是。这其中有一个是他发小,大学毕业后落户成都,给他打电话,十有八九都有事,比国务院总理还要日理万机——当然,只要不是从自己包里掏银子,招待费用有报销的话,他们还是蛮热情的。而重庆人就不同了,接了电话,马上问你在哪里,站着别动,分分钟就到。就有天大的事,也要抽空过来,哪怕就是只看你一眼,只陪你喝一杯酒——当然,重庆也有来假的,来虚的,来抠的,但总体上比例要少得多。

仗义——有一女知青18岁时下乡到我们古蔺双沙镇,2007年房东幺女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开刀动手术时找了她。那幺妹小她7岁,就冲着农村那一年多管她姐姐叫得甜,幺妹住院一个月,她送饭就送了30天。而这个时节,她只是一个在沙坪坝摆一麻辣烫摊子的下岗工人,爱人又瘫痪在床。此时,重庆从四川分出去已经整整10年。

火辣——有一首很有名的唱四川女子的歌,叫作“川妹子,川妹子,辣辣辣——”好像四川妹子真的很火辣。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此首歌产生时,重庆还没有从四川分出去,歌中唱的辣妹子,准确地说,应该是重庆妹子。重庆女子给人的感觉是很“爷们儿”。说话做事大多风风火火,很粗。而以成都女子为代表的川西女性说话是很温柔的,有一种吴侬软语的味道。当然,重庆妹儿也有如长江与嘉陵江水蒸气蒸过一般的水灵,性情如重庆夜景一般的璀璨迷离,但这不是她们主要的“生理”特征。

重庆女子的“爷们儿”,有两个例子说明。

一是我在重庆坐出租车的经历。司机是女的,谈吐生猛,遇堵车,遇行人横穿,遇别人在前面乱开车,她都骂,感觉就好像她衣兜里装满了诸如“龟儿子”“崽儿”等粗话、脏话,随时都可以抓一把出来。当时就想,要是与她斗骂,我敢保证,我虽为男人,但肯定没有她那样利索,那样“得心应口”。

再一个是警花。一次一警花与刑警队弟兄奉命灭一黑社会团伙,混战中,一歹徒用火药枪打碎队长胸脯后脱逃——热血汉子在医院拉着他怀胎6月妻子的手含恨闭眼。一个月后,歹徒被缉拿归案。那天这警花正好边打电话边往外走,一头撞着,飞冲过去,揪着被押解过来的歹徒头发,随手就把手机往歹徒头上砸——可惜了那3000多块钱才买的新手机,硬生生砸碎成几大块。

同四川打“官司”的重庆

重庆原属四川。事实上现在许多外省人也仍把重庆当作四川一个城市。我就亲自接到几个外省朋友在电话中问我:“你们重庆怎么样……”

重庆和四川现在是两弟兄。但弟兄之间又总是有些坡坡坎坎。这种“不和”是由来已久。分家时,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总是以老大自居,不把重庆放眼里,老是想压着重庆,欺着重庆;而重庆则是生了“反骨”,一直不服成都,一直看不起成都。相互就打官司。1997年官司终于了结,重庆如愿以偿。分家的那日,重庆所有车站、码头、机场全在同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宣布重庆分出去的那一刻,打出同样的标语横幅:“重庆人民热烈欢迎四川人民到重庆做客”。那完全是一种脱离水深火热、翻身得解放般的兴奋。

之后,两地就在网上打“口水仗”,就像是两只吃生谷子长大的公鸡,红眉毛绿眼睛,打得天翻地覆——专找欺心的话说,专找诛情的话说。

然而,四川重庆说到底还是一家人。分是分了,但你根本无法计算出四川重庆有多少骨肉亲情相连。就是陈景润在世,也计算不出重庆人有多少姑爷老表舅子在四川,四川人又有多少姑爷老表舅子在重庆。对于四川人和重庆人来说,他们骨子里是一母所生,周边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陕西、甘肃虽然也和他们亲,但那只是表亲,总隔了一层。不要看两地平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但只要是出门在外他乡遇,四川人见了重庆人心里那叫一个亲,重庆人听到四川话,心里那叫一个热。彼此套近乎的话是:“哦,我们原来是一家。”“哦,我们也是才分出来的。”

最为体现这种骨肉情深的是汶川地震。重庆人的豪爽、耿直、义气,如重庆火锅一样麻辣沸腾出来——首支进驻北川县城的外省警察救援队伍是重庆市公安局特警应急抢险队,第一支到达映秀的医疗队是乘冲锋舟从水路进入的重庆医疗队。民间是“拖板鞋”(皮卡车),“反毛皮鞋”(北京吉普),当然更有悍马、奔驰ML、宝马X5、保时捷高档越野车一齐向灾区;得知受灾群众急需血液,重庆解放碑、江北、杨家坪、南坪排起挽了衣袖的长龙,重庆市血液中心血库立即爆库,没能输血的青年,急得要挥拳打人;地震次日,重庆餐饮企业大声疾呼“让失去家园的兄弟姐妹们尽快吃上一顿热饭菜”,发起灾区赈灾“粥棚行动”,上百名厨师、数百名工作人员,带着锅盆碗筷,直赴都江堰、江油、绵竹,打出的标语“四川老大哥,重庆兄弟来了!”“我们都是汶川人!”“废墟里埋着我的兄弟姐妹!”直叫四川人泪如雨下——他们端出的香喷喷的米饭,绿油油的青菜,冒着热气的回锅肉,是灾区父老乡亲地震后吃到的第一顿热饭。而他们则蹲在一边,喝自带的矿泉水,啃自带的干面包。这就是川渝一家,血浓于水。“耿直”重庆在这一刻光芒万丈,感天动地。

唉,重庆与四川是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哟……

文化重庆

重庆并不只是一味地火爆火辣,其实,它也很文化。

重庆的文化渊源很古老,应该追溯到生活在4000年前以虎为图腾的古老巴人族系。巴人不但骁勇善战,手握虎纹兵器,敲击虎钮于,跳着“巴渝战舞”,孔武张扬,而且还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明遥相呼应,联手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巴蜀文明。只是这一段历史太过遥远,显得虚缈。我们就说实在的大足石刻文化。

199912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在摩洛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重庆大足石刻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只有这一项获准,这也是我国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第二次入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

大足石刻题材为两类,一是宗教,二是世俗生活图景。我虽然对那些关于佛教因果报应、轮回之类的石刻没有兴趣,但也不得不惊叹于它那让人不可思议的高超雕刻艺术——1000多年前的那些石刻艺术家们,居然能够把坚硬的岩石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眼睛鼻子眉毛无不传神,尤其是那神态圣洁高雅的女性菩萨,衣襟飘逸如水,衣袖轻盈如云,仿佛伸手一摸,就能够触摸出绸缎一样细腻温柔芬芳的质感,轻风一吹,让人要恍然飘入她行云流水一样的裙边与舒展妙曼的衣袖掀起的婀娜梦中……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人间生活场景——宝顶山大佛湾崖壁上的“牧牛道场”石刻。

“牧牛道场”其实也是宗教内容,用牧童牧牛来诠释禅宗教义。只不过我看到的却只是牧童牧牛。这龛“牧牛道场”造像全长27米,高4米多,从东至西,浮雕于大佛湾南面曲尺形崖壁上。共凿造1010牧童,是10幅首尾相连的连环画,表现的是牧童山中牧牛。牛与牧童俱与真人真牛大小一致。造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等种种逼真形状。是货真价实的田园风趣、乡土情调、山村气息。是由青草、山泉水、树上倒吊猴子、袒胸露腹牧童、斗笠蓑衣长髯披肩老牧人,生动活泼、力透石壁倾泻出的山水田园抒情诗。

我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就是那牛“哞哞”叫着,冲动地要从石壁上下来,其身后牧童短笛横吹,笛声悠悠,清新入耳。而我朋友7岁的女儿妞妞,早就嚷着,要妈妈抱她爬牛背上照相。

牧童牧牛,向来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中别致的插曲,更是中国山水画中津津乐道的题材。我站在宝顶山大佛湾崖壁前,分明听到古代诗人在吟咏牧童诗——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唐代诗人栖蟾《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代诗人雷震《村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清代诗人袁枚《所见》

当然还有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唐代画家韩滉与戴嵩的众多画牛图——韩滉《五牛图》中五牛形态各异,肥瘦有别,曲尽牛之憨诚、健壮、朴厚、执拗性情,状极牛之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神态,疑为天人所作。

“牧童牧牛”诗中有,画中有。但在石刻中,我是首次看到——唐诗宋词的意境被活生生地搬到了岩石上,跃然崖壁,触手可摸,芳香扑鼻,声振耳膜。我曾经去过甘肃敦煌,去过河南龙门,去过山西云岗,也去过我们川南的玉禅山,但在这些艺术宝典画廊中,我都没有看到过如此逼真,如此亲切,如此人间烟火的乡村田园景致。

四川的郭沫若、巴金都来过这里。抗战时期据说茅盾、柳亚子、徐悲鸿、老舍、叶圣陶、闻一多、朱自清、夏衍、林徽因、梁实秋、宗白华等人也来过这里。我相信,他们肯定被“牧童牧牛”扎扎实实地文化了一番。

顶火重庆

每个城市诞生后,都有一个滚动在肺腑肠胃中的“野心”,“贪婪”地要在这个天底下“掠夺”独树一帜的风光。要想获取这样的风光,有的靠政治,有的靠经济,有的靠文化。重庆则是得之于一段历史的风云际会——八年抗战。

193810月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战时首都。重庆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指挥中心。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纷纷把大使馆移驻重庆,韩国流亡政府甚至把重庆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庆是亚洲受伤最多的城市——在重庆大轰炸中,日机以自己创造的“无分别轰炸”绝招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

但中国没有倒下,重庆没有倒下。

中国,以重庆为绝死重生的起搏心脏,扩展为960万平方公里灾难土地的浴血悲情与壮怀激烈——

国民政府在渝中半岛邹容路与五四路口设立“精神堡垒”碑:抗战到底,愿战败而亡不愿投降而亡!

出动飞机3117架次,以损失飞机277架,牺牲224名飞行员为代价,在重庆上空击落日机191架,击伤400余架,击毙日军飞行员375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川人用“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教诲子弟,送300万男儿慷慨出川赴死,其中重庆籍热血耿直汉子占了三分之一;川军以“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的气节,视死如归,伤亡人数约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之冠。

在重庆白沙献金会上,1万多名男女学生齐跪于地,哭诉求捐:“请救救我们的国家,救救我们苦难的民族吧!”众人泪流满面,哭作一团,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当场褪下了金表、金戒指、金手镯,甚至一群乞丐也捐出了用破碗盛着的活命钱,甚至一群断手残脚的伤兵相互搀扶,捐出了他们靠编藤椅、制雨伞义卖所得……

也是此时重庆,国共振臂一呼,与子同仇,携手大江南北,联袂长城内外,共赴国难,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也是此时重庆,蒋中正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正面人物,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民族英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摒弃前嫌,同仇敌忾。

更是此时重庆,在战火纷飞中,居然以闲庭信步的大气,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者之一王家声……

哦,资格重庆,顶火重庆!

岁月递嬗,徜徉在重庆陪都数百处遗迹——南山国民政府旧地与总统官邸、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校场口重庆大轰炸纪念址……让人无法不感慨万端——

重庆八年,雄辩地在神州大地上竖起了一块顶天立地的丰碑:这一代华夏儿女是真资格的华夏儿女,他们一洗百年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败了外敌入侵,全面收复河山!

抗战八年,雄辩地确立了坚如磐石的中国信心: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势力,能够把中国踩在脚下。笑到最后的,肯定是我堂堂炎黄子孙!

浴血八年,重庆雄辩地“陪”出了国际尊严、世界脸面、全球声望、历史公认——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大指挥中枢,与伦敦、莫斯科一起被誉为同法西斯殊死决战的英雄城市。这样的尊严、脸面、声望和公认,在中国城市中,只有唐时长安与今时北京享有,甚至上海都还要差一颗米。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罗强烈 王烁 序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2:我的珠穆朗玛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3:羊卓雍措—女儿绿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4:纳木措—蓝色经典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5:尼洋河——梦里画廊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6:西北望长安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7:天境祁连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8: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9:依山傍水的“塞上江南”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0:大梦敦煌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1:是谁在唱忧郁的歌—我的内蒙古感怀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2:一个外省人看北京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3:天津的洋房子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4:平遥古城意识流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5:秦皇岛的古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6:泰山极顶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7:“飞行”在大连的美丽中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8:长春二题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19:哈尔滨的冬天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20:丽江咏叹调

陈大刚《笔走大中国》连载21:走向泸沽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