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题——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试题考向明晰 高考真题集锦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5.(2018新课标全国卷II)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模拟试题锦集) 1.(2020·福建漳州、南平二模·25)角抵一词来源于“以角抵人”,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相扑一类的两两较力的活动。《汉书》曾记载,公元前108年春,长安举行盛大角抵戏表演,引发了“三百里内皆观”的轰动效应。这折射出当时() A.恢弘磅礴的时代气魄 B.崇尚阳刚的社会风气 C.明礼修身的道德追求 D.雅致清谈的人生态度 2.(2020·山东青岛一模·)《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3.(2020·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25)据学者统计,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推行外儒内法 B.适度发展百家思想 C.思想文化活跃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2020·四川攀枝花三模·25)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 B.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 D.妇德的标准日益宽松 5.(2020·安徽宣城二模·25)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光武帝只好改祭祀汉代第七代皇帝宣帝和第八代皇帝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这表明() A.父为子纲的观念还没有普及 B.皇权受到儒学观念制约 C.光武帝重视其继承的合法性 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深刻 6..(2020·河北唐山一模·25)朱熹同吕祖谦及湖湘学派的张栻及陆九渊商榷、辩论;特别是淳熙二年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辩论。这些活动() A.促成理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 B.沉重打击了心学思想的发展 C.说明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D.促进了朱子理学体系的发展 7.(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下表
上表为汉代公卿文化程度和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登上政治舞台 B.治国理念的变化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统治集团的好恶 8..(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表明,唐代后期 A.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商业流通已出现根本性变革 9.(2020·山东济宁一模·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 B.打击王国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方便赋税征收 10.(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25)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这一变化() A.密切了中央与王国的联系 B.全面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1.(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年级阶段性训练·25)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2.(2020·湖北省八校第二次联考·25)《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载:“(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汉武帝旨在() A.平定七王之乱 B.解决王国问题 C.统一国内币制 D.加强中央集权 13.(2020·安徽A10联盟高三开年考·25)唐代中后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使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覆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覆的司法程序。这些变化() A.利于司法官吏专业化 B.改变了司法审判的程序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扭转了武夫乱政的基础 14.(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25)两汉时期,谏官主要职能是向君主陈明政务大事,此外还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视各州,其监察权远远大于刺史。这说明,两汉时期() A.谏官行政权力扩大 B.监察体系完备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谏官分割皇权 15.(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在线学习摸底检测·25)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2年),西汉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卫青受皇帝赏赐,得“黄金二十余万斤”。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 A.维护了边疆稳定 B.改善了道路交通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6.(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5)汉代以“右”为尊,以“左” 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A.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 B.废除了察举制度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推行了郡县制度 17.(2020·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下学期质量考评一·25)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 A.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合 18.(2020·四川眉山二模·25)《春秋》中所记载的职业等级是士(知识分子)、商、农、工,《史记》里则是农、工、商、陶,成书于汉武帝后200余年的《前汉书》定下的职业等级则是士(儒士)、农、工、商。这一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结果 B.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升 C.源自叙史者的学术思想差异 D.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19.(2020·四川德阳一模·5)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创作主体的转变 B.社会形势的影响 C.佛教影响的扩大 D.儒学地位的动摇 20.(2020·陕西二模·2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 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 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 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 21.(2020·山西高三适应性调研·25)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2.(2020·广东一模·25)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破坏了小农经济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缓和了阶级矛盾 23.(2020·山西运城一模·25)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开创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 D.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24.(2020·贵州“阳光校园·空中黔课”3月线上阶段检测·4)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25.(2020·福建龙岩二模·25)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参 考 答 案 高考真题 C C D D B B 模拟精选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类似现在摔跤、相扑一类的两两较力的活动”可知,“角抵”是一项力量对抗的竞技运动,又根据材料“长安举行盛大角抵戏表演,引发了‘三百里内皆观’的轰动效应”可知,这一运动被当时的民众普遍推崇,故选B项;通过一项运动反映整个时代状况,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题目并未涉及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排除C项;“角抵”属于力量对抗的竞技运动,与雅致清谈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随着时间的发展,地租形态多变,说明中国古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讲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与赋役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地租形态变化而非雇佣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租佃关系而非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仍然选用了属于法家、纵横家等其它思想流派的官员,这表明汉代儒家思想注重吸收其他学派的主张,适度发展百家思想,故选B项;外儒内法是指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实际在行政手段上重视法治,而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材料表明汉武帝选用了属于儒家、法家、纵横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官员,因此无法得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西汉刘向“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可知,列女的标准由西汉注重仁智才华到东汉时更强调贞顺节义,儒家伦理的不断强化是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故选C项;两汉时期的教育都以官方的儒学教育为主,列女标准的变化不能说明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排除A项;题干中列女立传标准的变化,是对妇女人性的束缚,并没有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两汉对妇德的要求进一步严格,而不是标准日益宽松,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可知儒家强调太庙祭祀的正统与光武帝的行为不符而遭到大臣的反对,故选B项;据所学,父为子纲的观念被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采纳,排除A项;材料“光武帝只好改祭祀汉代第七代皇帝宣帝和第八代皇帝元帝”说明说明光武帝是无奈的选择,排除C项;材料“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说明不仅仅是丞相,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朱熹与诸人开展辩论,实际也是自身思想不断完善并对外宣扬的过程,这些活动促进了理学体系的发展,故选D项;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官方行为,与朱熹的辩论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鹅湖之会也促进了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且心学在明朝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未受到沉重打击,排除B项;虽然宋代确实有着比较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比较棘手的边患问题,但材料中完全没有涉及,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以及儒生的占比在汉武帝时期均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通过太学等推行儒家教化,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无论是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是货币汇兑业务的“飞钱”,都以商业信用为前提,因此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表明唐代后期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A项正确。B项中的社会分化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中的坊市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根本性变革与史实不符。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实际上废除了地方郡国铸币权,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体现“统一财政经济”,排除A项;“打击王国势力”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方便赋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七国之乱”之后,诸侯王国的数量减少了,相反,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数量却大幅度增加,这一变化说明中央的权力增强了,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七国之乱”之后,诸侯国数量的减少,而没有涉及中央与王国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题干述及“七国之乱”之后,诸侯国数量的减少,但不能由此推断“全面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排除B项;“七国之乱”之后,中央控制“郡”的数量增多了,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历经三个皇帝,所以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C项;汉文帝时期接纳贾谊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选项中“始作佣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项;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悉禁郡国无铸钱”结合所学汉武帝时的王国问题可知统一货币有利于打击地方王国,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平定七王之乱是汉景帝,排除A项;解决王国问题是推恩令不是统一货币,排除B项;统一国内币制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覆工作”可知,这种司法变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覆的司法程序,有利于司法官吏的专业化,故选A项;题干中变化的是司法案件的审覆工作程序,而不是审判程序,排除B项;唐代中后期以来地方独立掌握司法权,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武夫乱政的基础是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各项大权,司法程序的变化不会扭转武夫乱政的基础,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谏官拥有监察权,受命巡视各州以服务于皇帝,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汉代谏官属于监察体系,并不具有行政权,排除A项;“体系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谏官服务于专制皇权,而非分割皇权,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汉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卫青受皇帝赏赐,得‘黄金二十余万斤’”可知此时通过发动战争、修筑防御工事、赏赐将领等方式反击匈奴,加重了财政负担,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反击匈奴,并未涉及西汉其他边疆势力稳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通过发动战争、修筑防御工事、赏赐将领等方式反击匈奴,未涉及“交通”,排除B项;材料涉及反击匈奴的方式,未涉及加强对匈奴的统治,排除D项。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代规定诸侯国任官的为地位较低的“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体现汉代统治者目的在于限制诸侯国扩张势力,故选A项;察举制度为选官制度,材料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官员流动,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膏腴”一词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化继续发展,而阀阅等级固化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阶层固化会加深士族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不利于稳固统治秩序,排除A项;阶层固化使得阀阅等级成为人们选择结婚对象的主要考虑因素,这会阻碍民族融合的进程,排除B项;阶层固化使得文化交流相对封闭,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由春秋时期士的地位最高到《史记》中农民地位排在四民首位,士不在四民之列,再到汉武帝士(儒士)又排在第一位,反映了汉朝统治思想的调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的提升,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排除A项;四民地位变化是根据现实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排除C项;四民地位变化是因时而变,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映到文学艺术上主要以悲情的基调为主,故选B项;依所学,魏晋时期,下层民众为创造的主体,而非世族群体,排除A项;依所学,佛教思想适应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并非魏晋时期时期思想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依所学,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两位学者分别从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宰相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史实,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故选A项;材料中两位学者都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只是结论不同而已,且这与二者认识角度不同有关,与史料的多少无关,排除B项;C选项描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论从史出,历史结论来源于史实,不会因时代久远而无法形成,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四篇文章分别提到“卖田宅”“卖田”“买田宅”“买田”,可知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而土地买卖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其盛行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大地主的状况,无法看出其势力是否日益强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买卖的信息,并未提及商品贸易,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且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并非十分发达,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日益丧失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2.【答案】B 【解析】据材料“豪人之室……山谷不能受”可知,该现象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方式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破环了小农经济,故选B项;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非提高,排除A项;田庄经济下,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且其隐瞒人口与土地,对国家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排除C项;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十分沉重,加深了阶级矛盾而非缓和,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唐代开创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可知通过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在保护环境、充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而非提高粮食产量,排除A项;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属于材料中的表象,而非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实质,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初在均田制之下,“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说明该制度对稳定小农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到唐朝后期,出现了“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即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这种变化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由“力业相称”到土地兼并的现象,故选C项;土地兼并会增强地方豪强的势力,而不是打击其势力,排除A项;土地兼并现象会削弱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而不是稳固其基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在唐朝后期,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故可知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故选B项;材料中涉及的“客籍户”主要是北方南迁而来的居民而非士族家中藏匿的人,故土断政策与抑制士族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北方南迁的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矛盾,故也不涉及矛盾的缓和,排除C项;收取赋税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经济,且当时东晋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而非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排除D项。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