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食品都有来历,原料、材料、制法和吃法,从起源一路演变而来。粽子也不例外。 粽子 专指被包裹在粽叶中的黏性食物,否则就是类似八宝饭的黏饭了。 粽子的原料 为黏性谷物,经历了 黍子(黄米)→糯米(江米)→有西米、绿豆等加盟; 馅料经历了 无馅→甜味的果料→有肉、蛋等咸味馅料 粽叶材料 为天然植物叶子,称为粽叶,经历了 苇叶→菰叶(茭白叶)→箬竹叶→芭蕉叶、竹笋衣、柊叶、荷叶、露兜叶或槲叶加盟 祭品变身 有人说粽子最先是用竹筒装米制作的,哈哈,那只能算竹筒饭!文献上说的很清楚,粽子古称“角黍”或“裹蒸”,而且最初出现于黄河流域,而非南方。 所谓角黍,就是用黍子米,也就是大黄米,用苇叶(芦叶)包成牛角状,用来代替牛角来祭祀。祭祀谁,无非是祖先和神灵。 社稷二字分明表明了祭祀的意义:
大黄米(黍子)粽
粽子走下祭坛,成为普通百姓的常食,并且出现了馅料,要拜屈原的名人效应。 屈原推广 南北朝时期,距离屈原去世已经过去800年了,在屈原的老家荆楚故地开始出现了用粽子祭奠屈原的民间传说。 因为屈原投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将五月初五作为祭祀屈原的日子,端午节由此诞生。 毫无疑问,之前投入汨罗江的祭品,肯定不是粽叶包裹,而是塞入竹筒烧熟的。这就是筒粽的由来。其实竹筒饭在南方很普遍,并非此地独有,现在老挝、缅甸一带仍保留。 而且在南方就地取材,用糯米,而不是黍米。从有此传说时起,开始使用箬竹叶包裹了。也就是投放江中的竹筒饭,改成真正的粽子了。 此后人们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吃粽子也由夏至移到端午,成为主要节庆食品了。 屈原之说当然只是传说。
总之,粽子起源于北方,但端午节起源于南方。 粽子成为节庆食品是在南北朝时期对接成功。屈原是粽子最大的代言人,迅速走遍南北各地。 唐代,南北割据早已不存在,北方也能普遍使用糯米制作粽子了。不过在北方乡村,还是以粟米(大黄米)为主。 至今在某些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南方没有,前几年,我买了5斤大黄米自己包了点,真的比糯米的更香。 文化习俗 中国的节日,除了七夕,都捆绑一种节庆食品。体现多样性,不能都是饺子或汤圆。
七夕是乞巧节,是女孩的节日,在旧时代重男轻女,因此没给这个节日好吃的。现在该节日被商家改成情人节了,更没有传统吃食啦。 起源于汉族习俗的粽子,也影响到其他少数民族,并传至西域。中国周边的汉文化圈中也有类似习俗。 日本、越南、朝韩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都吃粽子,形制各有不同。 远在美洲的墨西哥也有用玉米包制的食品达玛尔,不过只能说是和咱们的粽子类似的食品。 现在世界文化交流便利了,但也有的国家不吃,甚至禁止粽子入境。比如:
几乎年年都有人不懂规矩,给国外亲友外寄粽子,个把月后被海关查出退回。 甜咸两党 明清时期,粽子内馅品种已经多达几十种。比如桂圆、咸肉、莲蓉、蜜饯、板栗、辛辣、酸菜、火腿、蛋黄等,历史上都出现过。 现代粽子馅料更是多种多样,如今又有多出些更豪华版的,比如鲍鱼、干贝等,以及杂粮版。 柊叶 南方粽叶一般以箬(ruò)叶为主,也有露兜叶、柊zhōng叶(海南)、芭蕉叶等; 箬竹和箬叶 槲叶 北方则以芦苇叶为主,另有槲叶(陕西、山东、河南)等。 苇叶 南北最大的差异是馅料的甜和咸。原本爱吃甜的南方人,与爱吃咸的北方人,在粽子的爱好上出现了惊天大逆转。 北方粽以甜味为主,馅料多为红枣、蜜枣、小豆、果仁等,都是素料。 南方粽甜咸都有,以吃咸味为主,肉和蛋黄居多。 北方比较一致。南方并非铁板一块,又分江浙、广东、闽南、川蜀等几个地域特点。 广东像潮汕还有“半咸甜”粽,是一半咸一半甜的双烹粽。夫妻二人,分属两党,可一人半个。 同样是浙江,嘉兴和相邻的湖州就有不小区别。虽说湖州粽制作精良,口感和质地皆属上乘,但不到百年历史的嘉兴五芳斋,现在做得风生水起,各地超市、服务区都能见到。当地还建立了粽子博物馆,每年初夏都会举办中国嘉兴粽子节! 在五芳斋的带动下,全国人民不止在端午,想吃粽子天天都能吃。 枧水粽 也就是碱水粽,主要在浙、赣、粤、湘、桂、皖南一带保留这种传统做法。 糯米用特殊的草木灰水浸泡后包煮,颜色炯黄,呈半透明状。具有一定抑菌效果,经久耐放。 顽固式样 比起甜咸分野,更不易改变的是粽子的形状。各地使用的粽叶不同,包制的大小和外形必然有差异,而且还不小。 小脚粽 粽子有三角形、四角形,也有锥形、长形,早期还有圆形的。 南京一带时兴小脚粽,优 点 是 紧 实 。看到这种粽子就想到祖母的小脚。 中原大多数地区是四面体形状的,也就是超市里最多见的那种形状。 从几何学角度上,四面体是相对最合理的,好处有4点:
再说其他形状也被别的食物抢用了,比如元宵-球形、粑粑-圆形、年糕-方形。 广西有用大芭蕉叶的,个头太大,包成四面体就不易煮熟,只能包成长形的。 还有一种泰式迷你粽,每个只有葡萄大小。 另有一些地方竞相制作粽王,比谁做的大。从几十斤到几百斤的,肯定不会在味觉上下工夫了。海南曾有680斤的粽王,记录不断被打破。广西南宁出了个5000斤的!煮了几天几夜才出炉。 广东东莞道滘(jiào)镇,用当地特有的枣红糯制作裹蒸粽。 著名香港吃货蔡澜开了家淘宝店,极力推荐道滘粽,他亲自监制了其中的11款。老蔡是《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相信他总不会欺人吧。 买了几个尝尝,就是枧水粽,而且稀稀的,适合没牙的人吃。太贵! 最大顾虑 高热量 糯米本身热量不低,很多粽子里都有猪油,尤其肉粽; 红枣、豆沙、坚果粽则含糖极高。一只粽子的热量,往往比一碗饭高2-3倍。 返青粽叶 粽叶未煮之前是绿色的,受高温后都会色泽变暗,呈深绿偏灰黑或黄色。如果煮熟的粽叶仍为鲜绿色,说明是浸泡了硫酸铜、氯化铜的粽叶。对食品安全存在着潜在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