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夏至过后,感受端午节的浓厚韵味

 寻梦向天歌 2020-07-04

本文参加了【夏语】有奖征文活动


          寻梦向天歌/文

 今年的端午节,相比去年,别有意趣。

 去年端午节,在夏至之前的6月7日,而今年的端午节,却在夏至之后的6月25日,比去年晚到了18天。这是因为农历庚子鼠年是闰年,增加了一个闰四月。

            更为有趣的是,据天文专家介绍,21世纪100年内一共有3次端午节最晚的年份,分别是2001年、2020年和2053年,对应的阳历日期都是6月25日。

          阳历6月21日,我们迎来夏至,刚刚过了4天,又迎来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夏至虽然不是节日,但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天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日渐升高的气温,告诉人们仲夏时节的到来。

          刚刚过了夏至,紧接着迎来端午节,真可谓夏日双节如约而至。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又是唯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时隔19年,在盛夏度过一个别有意趣的端午节,让人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深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浓厚韵味。

          端午吃粽子,这是最令人期待的盛事。平时只能在小吃摊点上见到粽子,偶尔也去品尝一回。端午节让粽子火起来,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卖粽子的摊点,人们抓住难得的商机,让粽子走进千家万户。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人们担心江中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有人说,端午吃粽子,是在咀嚼遥远,鲜活记忆,汨罗江用清澈的水流,融合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端午节,门前挂艾蒿,是延续千年的风俗习惯。平日在野地里默默无闻地的艾蒿,节日前后却走俏起来,街头随处可见扎成小捆的艾蒿,让卖艾蒿的人赚些小钱,贴补家用。

         端午节挂一把艾蒿在门前,能让恶人远离,好人相扶,驱走邪气,保佑四季平安。

         端午节前一天,走在街头,突然看见有人卖花线。这让我感到分外惊喜。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流行戴“百索”的习俗。母亲大老远赶到城里,在杂货摊上买回各色花线,再将五色花线揉合在一起,搓成细细的花绳,再把花绳结成圆圈,戴在我们兄弟姐妹的手腕上。

          端午节戴“百索”,能够保佑男孩女孩,健康快乐成长,长命百岁。

          过端午节,还有吃花馍馍的风俗。记得小时候,母亲总要在端午节这天为我们烙花馍馍。

母亲在案板上把面和匀,反复揉搓,等到面团软硬合适的时候,用擀杖把面团擀成圆形,拿小瓷碗扣在面团中心使劲地按压下去,挖掉中心那块面团,整个圆圆的面团就变成空心了。

紧接着,母亲用顶针,在弧形面团上摁下一个紧连一个的花纹,有了花纹还嫌不够好看,又拿大针在花纹的空隙刺上花鸟模型。花馍馍烙熟,拿线绳拴起来挂在脖子里,象征着金口银口,越吃越有。

喜不自禁地戴着花馍馍跑到伙伴们面前炫耀,这时就会看到几个同伴,各自胸前都挂着花馍馍。凑到一位伙伴胸前,很舒坦地闻闻花馍馍的香味,仔细瞧瞧每个人的花馍馍纹路有没有自己的好看。

原来,他们的母亲个个心灵手巧,更是煞费苦心,别出心裁,花纹竟然各不相同,一个比一个好看。

母亲叮嘱花馍馍是过了夜才能吃的,可是自个儿总是嘴馋得忍不住,过一阵就掐一块塞进嘴里,早上烙好的馍馍,等到晚上就已经陆陆续续地吃得片甲不留了。

过端午节,全国各地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风俗习惯。这些薪火相传的习俗,让我们由衷地怀念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精神,卓越才华,文化内涵,气节品质,深深地植根于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底蕴,而且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