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粽子、艾蒿和屈原

 曾仕强 2022-06-02 发布于北京

文/淡月疏影

端午节一天天逼近,历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蒿,还会深深想起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由传统风俗演变过来的民间节日,具有祭祀,驱邪的意义。

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有说是纪念曹娥,还有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

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他列举了百余条古籍记载,其中,端午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得到认可,比屈原时期更早。

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诗词,早已深入人心。

历史上,自楚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身汩罗江,含愤而死后,端午节便成了老百姓对屈原怀念的寄托。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端午,“端”即初的意思,古时端五并不限于五月初五,其它月份的初五也可称之为端五。

后来,因为五月初五有了纪念意义,端五才成为五月初五的专用名词。

同时,因古人习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日,纪月,纪年,故农历五月又称午月,初五又称午日,于是端五也自然被称做端午了。

由于五月初五双五并列,许多地方又把端午叫做重五或重午。

在古人眼里,午月是个多灾的月份,重五更是不吉利的日子。远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角黍”祭祀土地神灵。

那时,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主宰,连洪水,雷电,风雨,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也认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每年重五之日,都用“角黍”祭祀神灵,祈求国泰民安。

所谓“角黍”就是有黍米---大黄米或小黄米包裹而成的角形食物,也就是今天的粽子。可见人们最初包粽子,与屈原是没有关系的。

“怀王偏信逐忠良,绝代诗人自溺江。屈子精神千古在,一年一度一端阳。”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楚怀王在改革受挫时,不分是非,听信谗言,疏离屈原,使得老百姓无心耕种,怨声载道,终日为避战乱东躲西藏,担惊受怕。

新君继位后,屈原的政治建议依然得不到重用,且受到新君和贵族的排挤与诽谤,后被直接罢官流放到汉北。

屈原,出身楚国的皇族,胸怀大志,博闻强识,是一个难得的敢于创新,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却被一代又一代昏君粗暴对待,在政治权利上屡遭打压,终日郁郁不得志。

在楚都郢城被秦军占领时,他万念俱灰,含愤抱石投身汩罗江,以身殉国,以死明志。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消息传出,楚民万分悲痛,争先恐后驾渔船打捞屈原尸体,并用糯米即黏米裹以苇叶或竹叶,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期粘住水族动物的嘴,令其无法伤害屈原的尸体。又在江中龙舟竞渡,击鼓鸣锣,造成声势,以驱蛟龙保护屈原。

后来,楚民的这一举动形成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他们就以包粽子,龙舟竞渡的方式,来缅怀纪屈原。

后又经历了数代演变,五月端午包粽子不再投入江中,而是人们自食。

粽子的品种也由单一的糯米,发展为果仁,咸蛋黄,猪肉,红枣,豆沙馅等。粽子不仅是纪念屈原,更成为了端午节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每每读起这一句,泪水盈满眼眶。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文明,早在人类古代,祖先已明白五月是暑天的开始,是害虫活跃,毒物滋生的季节。

这个时节人们容易受灾,生病,于是在进入暑期之初,就用插艾蒿,插菖蒲,烧苍术,烧白芷的方法驱毒避害,保家人安康。

这些植物有辟秽,消毒,杀虫的功效,而艾蒿更被称为温灸补阳的圣品,在医疗和家庭中受到广泛应用。

《本草纲目》记载:艾草安胎,杀虫,活络通经,祛湿止咳,温经散寒。

《诗经》:君子万年,福䘵艾之。茸茸绿衣的艾蒿,从遥远的古代就默默用生命守护着人类的健康,岁月的安详。

《离骚》中的“寻艾草,做香囊”,大概是艾蒿与屈原最直接的关系吧!在今天的湖北,民间习俗会在端午节之天,割一把艾蒿,和菖莆一起插在大门框上,寓意驱邪。

或者在屋内各个角落,点燃艾蒿,祛湿除异味。还有的碾出艾蒿叶汁,和糯米粉揉在一起做艾蒿粑粑食用。至于传说中古时候用五彩线小笤帚,喝雄黄酒赶鬼驱邪,一般以为是迷信了。

繁忙的现代生活,很多人并不在意端午节。以前端午节没有法定公休,在许多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印象中,这个节日过不过无所谓。

但对年纪大些的人来说,不过端午便像缺少了什么,是怀念?是情怀?或者都有吧!

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端午节后来有了法定小长假了。人们以团聚,品美食,赛龙舟的方式享受着节日的欢乐。屈原故里秭归每年都要举行端午祭,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端午节寄托了炎黄子孙对屈原的不尽情思,人们能牢记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并仿之效之,于家于国,何尝不是件好事!

END


作者简介:

淡月疏影,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热爱散文,诗歌创作,出版散文集《山间问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