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著】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价值评估

 zhaozhaozhao3 2020-07-05

引用本文:卢召,张明光,程璞,关旭,赵志勋,陈海鹏,刘正,姜争,郑朝旭,王锡山. 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价值评估 [J/CD]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0,09 (02): 169-172.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32例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再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对预后进行评价。
结果

32例患者均以阑尾炎起病,其中30例于外院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行阑尾及回盲部切除术。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会诊15例为类癌(类癌组),17例为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非类癌组),均在本院接受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类癌组均未发现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非类癌组有11例(64.7%)发现癌残留或者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5(12~156)月,其中类癌组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非类癌组有6例出现疾病进展,4例因肿瘤死亡,其5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67.6%和68.6%。
结论

对于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类癌者,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后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而对于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者,有较高的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率,应及早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以决定最终的病理分期,指导后续辅助治疗,进而提高预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多见的急腹症,而由阑尾肿瘤导致的急腹症却非常罕见。阑尾肿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体征与急慢性阑尾炎相似,所以多数在阑尾切除术中或者尸体解剖中被确诊,大约1%的阑尾切除标本最终诊断为阑尾肿瘤[1]。阑尾肿瘤非常罕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0.5%左右,其病理类型主要包括类癌、腺癌和囊性肿瘤三种[2,3,4]。目前对于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单纯阑尾或回盲部切除术是否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存在争议,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本文对32例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再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探讨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必要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连续的32例阑尾肿瘤外院急诊手术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等。本研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为18-015/1617)。

二、术后随访

以手术日期为随访起点,一般每3个月1次,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共5年;5年以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CEA、胸腹盆CT和肠镜等。通过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8年12月31日。

三、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或中位数表示。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定义为手术至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时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手术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Kaplan-Meier计算5年DFS和OS。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全组32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46.5(21~68)岁。所有患者均因阑尾炎起病于外院行急诊手术,其中30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行阑尾及回盲部切除术。第一次手术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会诊,15例为类癌(类癌组);17例为非类癌组,其中腺癌5例,黏液腺癌8例,印戒细胞癌4例。

所有患者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了补救性D2淋巴结清扫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开腹手术23例,腹腔镜辅助手术9例。二次手术中位间隔时间为44.7(11~365)天,大部分患者于第一次术后2个月内进行补救性手术,其中1例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接受7个周期化疗,于术后150天进行补救性手术;另1例患者行第一次手术后未行化疗,于术后1年出现局部复发进而接受补救性手术。第2次手术病理结果示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5(10~49)枚,类癌组均无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非类癌组11例有癌残留或者淋巴结转移,其中7例仅肠壁有癌残留,3例同时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1例仅淋巴结转移。所有补救性手术后未发现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者均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发现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者有10例接受了XELOX或者FOLFOX方案的辅助化疗,另1例仅发现肠壁极少许肿瘤残存而未接受辅助化疗。

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0.5(12~156)月。其中类癌组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非类癌组有6例出现转移,其中1例为肝肺转移,5例为腹盆腔广泛转移,4例因转移死亡,其5年DFS和OS分别为67.6%和68.6%。

讨论

阑尾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类似急慢性阑尾炎,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而待出现腹痛、腹泻、四肢抽搐、哮喘样发作等类癌综合征时,表示肿瘤已出现肝脏或腹盆腔广泛转移,所以阑尾肿瘤多由阑尾切除术后病理偶然发现并确诊5,6]。由于该病的诊断多是借助于阑尾切除术后的病理学检查,因而术后是否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是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再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发现第一次术后病理类型为类癌者,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未见任何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而病理类型为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者,扩大根治术可见较高的癌残留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其5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类癌组,因而该类患者应及早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以决定最终的病理分期,从而指导后续治疗,进而提高预后。

1907年Oberndorfer首先提出胃肠道类癌的概念,但WHO(2010)消化道肿瘤分类将'类癌'术语剔除,统一命名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7]。2013年《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也推荐使用新的分类分级标准,即根据核分裂数以及Ki-67增殖指数将NET分为1级(G1)、2级(G2)、3级(G3)、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以及部位特异性和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8]。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入组病例均已在外院行阑尾肿瘤切除术,仅有2例患者在本院病理会诊诊断为G1和G2,大多数病例仍诊断为类癌,无法根据新的分级标准再次进行分类分级,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手术切除是阑尾NET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单纯阑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NET是否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仍存在争议。扩大根治术可以避免肿瘤的残留及清扫区域淋巴结,而淋巴结转移与NET预后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100%,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低至78%9]。研究证实,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大小及浸润深度等因素相关,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10]。Mullen等11]报道肿瘤直径<1 cm、1~1.9 cm、≥2 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5%和33%。但对于直径小于2 cm的肿瘤,Raoof等12]基于1988~2003年SEER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出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肿瘤直径<1 cm和1.0~1.9 c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高达15%和47%12]。另一篇基于1988~2013年SEER数据库对573例高分化阑尾NET的研究发现,肿瘤直径在1.1~2.0 cm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1%13]。Mosquera等13]报道肿瘤浸润深度达到肌层或者浆膜不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也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10]。尽管基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可以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但基于多大风险需要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仍没有定论。目前,美国及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推荐肿瘤大于2 cm,或者肿瘤小于2 cm但出现阑尾系膜侵犯、脉管侵犯,切缘阳性或者病理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4,15]。本研究15例类癌者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对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尚有一定困难,我们认为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不失为最安全的选择。为了提高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来指导是否需要行扩大根治术,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

另外,阑尾NET确诊时,应该行肠镜以全面检查肠道,因为约有25%的患者会出现近端结肠或小肠的多灶NET或合并其他病理类型肠道肿瘤16]。本研究中,17例患者在本院术前接受了肠镜检查,其中有5例(29.4%)检查出肠道多发息肉,余未见异常。

阑尾腺癌较少见,占阑尾肿瘤的10%左右。其生物学行为与结肠癌相近,所以临床上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最终根据病理分期,来决定是否需要辅助化疗17]。国内外学者报道阑尾腺癌5年生存率在50%左右4,18]。在本研究中,17例腺癌患者中,有1例出现为肝肺转移,5例出现腹盆腔广发转移,4例因肿瘤死亡,其5年DFS和OS分别为67.6%和68.6%,较其他报道略高,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其中5例出现腹盆腔广泛转移的病理类型多为黏液腺癌,故手术时应操作小心,防止黏液外溢,以免造成医源性种植。另外也可以预防使用腹腔化疗,可有效减少复发和转移,本中心研究证实腹腔内化疗不会增加患者毒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19]。对于术后出现腹盆腔广泛转移者,荷兰一项研究证实肿瘤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0]

本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本研究病例选择的时间跨度较大,无论阑尾NET还是腺癌在治疗理念、药物选择、手术方式等方面变化较多,尤其既往对于阑尾NET的补救性治疗可能存在手术指征放宽,所以临床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做到规范治疗。

总之,阑尾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容易造成误诊。但由于其预后与阑尾炎差异较大,所以术中探查时应仔细,对阑尾管壁增厚、质硬或触及肿块时应行冰冻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减少围手术期风险。对于阑尾NET者,其预后整体较好,大部分患者行补救性右半结肠根治术未见肿瘤残存和淋巴结转移。而对于阑尾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者,有较高的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率,应及早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以决定最终的病理分期,从而指导后续治疗,进而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一、刊物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杂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目前,《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我国唯一的结直肠疾病专业学术期刊。重点刊登结直肠疾病及相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方面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一定的学术导向性。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批准刊号ISSN 2095-3224,CN 11-9324/R。目前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

本刊为双月刊,以DVD-ROM(光盘)+纸版的形式出版发行;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现了传统纸质与电子媒体的结合,除具有传统纸质期刊的特性,在形式上又具有新的突破,体现在负载内容呈现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还可以传递语音、视频,使期刊传播信息的功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品牌栏目

本刊栏目多样、内容丰富,设有:大家、指南与共识、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人文与管理、名院名科等。

其中,特色栏目“大家”展示行业榜样;“名院名科”宣传品牌团队;“医学人文与管理”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传达医学人文精神;“教训与反思”发挥“一人吃一堑,行业涨一智”的作用;“名家手术”展示国内外大家精彩手术视频;“病例讨论”呈现多学科团队的治疗方案。

本刊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本刊2017、2018、2019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收录为统计源期刊。

本刊自2016年起连续四年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显示,《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8年度扩展影响因子为1.190;2018年度核心影响因子0.679(学科排名第14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