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胡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7-05

历史及民族学人类学爱好者关注的古代民族-鲜卑族父系主体类型,已经越来越清晰。C2-F3918-F1756做为东胡-鲜卑族群主要父系类型已基本明确。(注: 严谨讲不能说C2-F3918-F1756都是鲜卑或鲜卑都是F1756)

前几年,复旦和吉林大学的研究便将早期东胡-鲜卑核心父系成分指向C2-F3918,复旦检测的元威样本属于更下游的F1756.

(见论文摘要一、二)

论文一

隋代鲜卑遗骨反映的拓跋部起源 (韩昇、蒙海亮)

【摘要】北魏皇族后裔元威的父系遗传单倍型为C3b-F1756,是一种高频分布于外贝加尔-蒙古高原东部的遗传类型。考虑到拓跋鲜卑部众在颅骨形态特征以及母系遗传关系上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居民也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研究认为拓跋部起源于外贝加尔-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这点由松嫩平原土著考古文化和居民类型在东汉时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能体现,这一变化与外贝加尔地区居民南下有关,其主体人群极有可能就是史书所记载的鲜卑。对于学界主流的“拓跋鲜卑嘎仙洞起源说”,因该遗址不像周边任何一种考古文化的发源地,加上其被“发现”的过程疑点重重,因而认为“嘎仙洞”不大可能是拓跋部发源地,拓跋部的兴起与北亚人群从外贝加尔地区南下呼伦湖的迁徙有关。

【作者】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海亮,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http://www.sohu.com/a/199748231_649798

论文二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7) doi:10.1038/s10038-017-0357-z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C3*-F3918, likely attributed to the Mongol Empire, can be traced to a 2500-year-old nomadic group

Ye Zhang, Xiyan Wu, Jiawei Li, Hongjie Li, Yongbin Zhao & Hui Zhou

Abstract

人类遗传学杂志(2017)doi:10.1038/s10038-017-0357-z

可能归因于蒙古帝国的Y染色体单倍群C3*-F3918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游牧民族

作者:张晔,吴喜燕,李家伟,李宏杰,赵永斌,周慧

摘要

蒙古帝国在塑造现代人口格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许多人口可能是古代蒙古人和当地居民人口混合的产物。遗传学家发现,这些人群中的大多数携带Y单倍群C3*(C-M217)

为了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起源和发展,对东湖、鲜卑、石卫等地的井沟子、陈武沟、冈嘎等考古遗址中的古人类遗存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冈嘎遗址的11个男性中,有9个男性,陈武沟遗址的8个男性中的2个和井沟子遗址的12个男性中,在M130(Hg C),M217(Hg C3)中发现有突变。

L1373(C2b,ISOgg2015),在M93处无突变(Hg C3a)、P39(Hg C3b)、M48(Hg C3c)、M407(Hg C3d)和P62(Hg C3f)。这些样本被归因于Y染色体C3*(Hg C2b,ISOgg2015),其中大多数根据F3918突变进一步分型为Hg C2b1a。最后推测,Y染色体Hg C3*-F3918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胡古游牧民族。

三,最近公布的蘑菇山鲜卑墓地y染类型也是C2-F3918-F1756及下游。(见表格)

蘑菇山墓群位于内蒙古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北约4公里处的台地上,西北距满洲里市区约21公里,距扎赉诺尔东汉鲜卑墓群10公里。蘑菇山墓群被认为是继扎赉诺尔墓群后鲜卑考古史上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东胡-鲜卑父系探源成果显著,古DNA检测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东胡-鲜卑父系探源成果显著,古DNA检测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四,宇文邕的古DNA实测Y染色体类型也属C-F1756,也旁证了宇文侯豆归以及其后裔北周宇文皇族,不是从匈奴冒认的鲜卑,而是和拓跋一样源自东胡-鲜卑分支的核心族群。

东胡-鲜卑父系探源成果显著,古DNA检测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利用分子生物遗传技术对古人骨DNA的检测数据,帮我们解开了古文献学界长期各执一辞的历史公案。 期待在更多古墓、古族群研究中引入古DNA检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