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泰囧123156 2020-07-05

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最多见。对于生长在颅内的肿瘤,我们通常称为脑瘤,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

这个话题稍微有点沉重,我们稍微缓缓,先来看几组数据:

  • 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
  • 在儿童,脑瘤所占比重较大,约为全身肿瘤的7%,占全部脑瘤病例的20%。
  • 脑瘤的年发病率约7/10万,占全身肿瘤的2%。死亡率居12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成人的第10位。

不看还好,越看越沉重;理解下,没办法,沉重也得讲出来。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反映脑肿瘤,不管恶性,还是良性,都有致死率,只是存活时间问题(对于存活时间问题,咱们就不深究了。)回到主题,我们平时生活中,一般体检,都不会去检查脑部,其实我们体检,最应该检查的就是脑部,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有点本末倒置了,而出现脑肿瘤,前期都是有征兆的,比如出现以下症状,我们就得重点检查,比如颅内压增高症状,约占90%以上脑瘤患者可以出现。

颅内高压的表现有:

1、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为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剧,常在早上头痛更重,间歇期可以正常。2、视乳头水肿及视力减退。

3、精神及意识障碍及其他症状:头晕、复视、一过性黑朦、猝倒、意识模糊、精神不安或淡漠,可发生癫痫,甚至昏迷。

4、生命体征变化:中度与重度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引起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尹侠在此,恳请大家伙抽空检查下,因为脑肿瘤早期发现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后期治疗和预后康复,因为我看到过太多太多……当然对于其他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

现在我们来把18种常见脑瘤的CT片,一一分解,把“黑白”片的神秘面纱,揭开,呈现在大家面前。

温馨提示:1、新看官对于正常脑部CT,有不明白的,可以进我头条号,查看有关脑梗章节,里面有详细阐述,本文就不再做分享,敬请谅解。2、由于本文涉及所有常见脑肿瘤,所以篇幅较长,大概阅读需要十分钟,建议大家先收藏,以后有脑部CT片,可以方便随时查阅。)

一、星形细胞肿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年龄为30~40岁。
  • 好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区,小儿和青年多发生于小脑和脑干。
  • CT平扫:肿瘤及瘤周脑水肿为局限性低密度,境界相对清楚,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不规则的混杂密度,可有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
  • 幕下星形细胞瘤表现为单囊伴壁结节、实性肿块、实性肿块伴坏死囊变三种。
  • 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少数呈轻度强化,表现为斑片状或团块状,幕下星形细胞瘤出现壁结节强化、实性部分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②脑组织受压、浸润和破坏所产生的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需进行CT检查,经过平扫和强化,结合临床多能够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80%,神经系统肿瘤的7%~10%。

【典型病例】患者,男,29岁,因1个月内反复抽搐发作2次来院。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左侧额顶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未见增强;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大脑镰可见强化。

二、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于35~55岁,男性多见。
  • 部位:好发生在大脑半球髓质区,小儿和青年多发生于脑干。
  • CT平扫:肿瘤为环形,或实质性不均匀低密度,或低等混杂密度,可形成较大囊状低密度,囊壁可有壁结节或钙化。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呈大片状,占位征象较明显。
  • 增强可表现为:①大囊薄壁肿瘤的囊壁可见形态不整、密度不均的壁结节强化。②不均匀明显强化或不规则环状强化,恶性程度高的可跨越中线累及两侧大脑半球,强化明显。

临床诊断思路】患者多有慢性头痛、癫痫及局灶神经定位体征,结合CT表现,能够得出合理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本病占颅内肿瘤的4%。

【典型病例】男性,45岁,主因头痛、呕吐,间断性抽搐1年,伴有下肢无力来诊,CT表现如下: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平扫:右顶叶囊实性肿块(细箭),占位效应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变扁、向左移位(粗箭),轮廓尚清,累及皮层,瘤周水肿不明显,病灶偏心性坏死或液化,形态不规则;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增强:实性部分呈结节及花环样中等强化(细箭),坏死区未强化,瘤周及瘤内有粗大血管影(粗箭)

三、胶质母细胞瘤

【CT诊断要点】

  • 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30岁以下少见。
  • 部位主要发生在大脑半球的髓质区。
  • CT平扫呈不规则团块状混杂密度区,边界不清,常见坏死、囊变和出血。周围水肿明显,多呈指状,占位征象明显。
  • 强化扫描呈显著不规则厚环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患者多有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癫痫及局灶神经定位体征,结合CT特征表现,多能做出诊断,本病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78%。

【典型病例】男性,55岁,因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两次,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增强:左侧额叶可见不规则团块,呈不规则结节样和环状强化(粗箭),强化明显,瘤周有指状低密度水肿带。

四、少突胶质细胞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于35~40岁,儿童少见。
  • 平扫:表现为质地不均匀的肿块,呈等及稍高的混杂密度,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占位效应轻,水肿较轻微。
  • 特征性改变是病灶内,有大而不规则的钙化,常呈条带状、斑块状、碎屑状。
  • 增强:一般无明显强化,少数分化差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呈明显强化,同时伴有明显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临床诊断思路】患者首发症状多为局灶性癫痫,当发现中年人出现癫痫、局灶性功能障碍时,应考虑到本病,做CT检查多可明确诊断,本病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源于少突胶质细胞,多见于半球皮质或皮质下,额叶最常见。

案例:男,25岁,因间断癫痫发作3次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右侧额叶可见斑块状、条带状的钙化(细箭头)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区(粗箭头);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增强:可见轻微强化;

五、室管膜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于10~15岁,男性稍多。
  • 平扫:肿瘤病灶呈多样化表现,呈分叶状,以稍高或等密度为多见,肿瘤内可见颗粒状钙化,脑室内者一般无瘤周水肿,有脑积水表现。
  • 增强:多数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者囊变区无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需行CT检查,结合上述表现,一般能够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占颅内肿瘤的1%~4%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8岁,主因间断性头痛、呕吐半年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平扫:左侧侧脑室内枕角旁见高密度结节影(细箭)周边可见水肿带(粗箭)。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箭头)同侧侧脑室脉络丛较对侧强化明显(双箭头)

六、脉络丛乳头状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
  • 平扫:多呈等或高密度,内部可见较大的钙化灶,少见囊变和坏死。第四脑室内的肿瘤常充满室腔,致使第四脑室扩大,包绕瘤体,出现液性低密度环;侧脑室三角区者,常有脑室扩大,出现与肿瘤大小不相称的脑积水。
  • 增强:多数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儿童和青少年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进行CT检查,发现上述表现,一般能够诊断。脉络丛乳头状瘤是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6%。

【典型病例】男,23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恶心呕吐半月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间类圆形混杂密度区,边缘凹凸不平(箭头),病灶明显强化成分叶状。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七、脑膜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于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 平扫:脑膜瘤呈均质略高密度和等密度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楚光滑,瘤内可有钙化、坏死或囊变。以广基底与颅骨和硬脑膜相接,约20%的脑膜瘤可见相邻颅骨的骨质增生,体积常较大,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较大的肿瘤因压迫静脉或静脉窦使静脉血回流受阻,瘤周常有明显的水肿包绕。可出现“脑白质塌陷征”,提示病变位于脑外。
  • 强化扫描:大多数为明显均匀强化,边界较平扫更为清楚;部分脑膜瘤的邻近脑膜增生表现为局部增厚、脑膜强化;脑膜瘤压迫或侵蚀静脉窦,导致静脉窦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 有5%的脑膜瘤不具备以上特征,可以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其内出现坏死和囊变的低密度,如果囊变区较大时,肿块旁偶有蛛网膜囊肿出现,可造成误诊。

临床诊断思路】脑膜瘤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肿瘤增大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定位体征,应进行CT检查,综合影像学表现,一般能够明确诊断。多为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CT可明确病变与脑膜、静脉窦、局部颅骨的关系,是最简便的检查方法,为手术切除奠定基础。

【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主因间断癫痫发作、头痛、恶心半月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示:右侧顶骨内板处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双箭),与颅骨内板分界不清,增强后明显强化(细箭),周围水肿无强化(粗箭)

八、松果体细胞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一般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钙化多位于瘤体内,常向后移位。
  • 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因肿瘤大小及其对中脑,导水管压迫程度而不同。
  • 增强: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度以上的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常常因脑积水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来看,有的可见眼肌麻痹,和共济失调等症状。CT能够作出诊断,该病对放射治疗敏感,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放射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患者生存期约为5年。

【典型病例】女,35岁,主因头痛、呕吐伴上视障碍半月余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平扫松果体区见等及高密度肿块(细箭)增强后呈均匀明显强化(箭头)

九、垂体腺瘤

【CT诊断要点】

1.垂体大腺瘤

  • 直径大于10mm。
  • 平扫: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缘光滑。肿瘤较大时,因占位效应引起邻近结构改变,如蝶鞍扩大,压迫视交叉,侵犯海绵窦等。偶可见瘤卒中,有的可出现液平。2%~4%的可见钙化,呈点状、小片状,位于肿瘤边缘的呈蛋壳状。
  • 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也可出现环形强化。强化速度慢于正常垂体组织,持续时间长。增强后,瘤体边缘轮廓,以及瘤体内部囊变坏死区,显示格外清楚。

2.垂体微腺瘤直径为3~10mm

  • 平扫:一般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冠状扫描薄层扫描显示较好。
  • 间接征象:鞍底下陷、变薄或局部骨质吸收,垂体柄移位,垂体高度增加,大于8mm。
  • 增强:连续薄层动态增强效果较好,以多排螺旋CT优势明显。增强早期垂体内出现异常低密度区具有特征性,低密度区常为偏侧性,边界清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临床诊断思路】垂体瘤属于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属于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之间,男多于女。当患者出现内分泌变化(依肿瘤类型而定)视力障碍、头痛及多饮、多尿、嗜睡和第3、4、6对颅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的障碍,应及时检查,较大肿瘤,CT能够明确诊断,微腺瘤可行磁共振检查,该病可手术切除,放疗或y刀X刀治疗,口服溴隐亭治疗。

【典型病例】男性,30岁,主因头疼、头晕2月余,无视力障碍。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平扫:蝶鞍扩大,鞍内及鞍上池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细箭),边缘光滑

十、颅咽管瘤

【CT诊断要点】

  • 75%在鞍上;21%在鞍上,并累及鞍内;4%在鞍内。
  • 平扫:多为混杂密度,实性部分为稍高密度,囊性部分为低密度,囊壁为等密度,边界清楚,呈圆形、椭圆或分叶状。囊壁弧线状钙化,向上突入三脑室也可向两侧生长。可出现占位效应,两侧脑室前角受压后移。鞍内的常为实性,鞍上的多为囊性。
  • 增强:囊壁呈环和多环状强化,而中心部不强化,边界更清楚,实性部分多有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系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6%,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因其部位、大小、组织类型及生长方式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综合影像学表现可明确诊断,多采用手术治疗。

【典型病例】男,40岁,因头痛、头晕、视力下降月余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增强扫描于鞍上可见多囊性病变(细箭头),壁可见强化(粗箭头)。

十一、髓母细胞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于第四脑室顶部,或小脑蚓部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小的囊变区,一般无钙化。
  • 增强肿瘤明显强化,部分可有蛛网膜下腔播散种植,表现为室管膜增厚、鞍上池出现异位瘤灶。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属于原始神经外胚瘤,为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CT为其首要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必不可少。

【典型病例】患者,女,13岁,主因断续性头晕、恶心、呕吐半年,近日加重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小脑蚯部见圆形稍高密度肿块(细箭头),边界清楚。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增强:明显强化。

十二、生殖细胞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主要发生于松果体区,鞍上和基底节区亦可发生,病变呈球形和类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瘤体本身钙化少见。典型的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见肿瘤包埋松果体钙化灶,或被瘤体推移到瘤周。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轻微,瘤内可有坏死和囊变。
  • 沿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种植播散,可见室管膜不规则增厚,可表现为梗阻性脑积水。
  • 增强:呈中度以上强化,小的囊变区或坏死区无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源于胚胎神经嘴部,早期居中线,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好发于松果体区,男性青少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他临床症状与肿瘤部位有关。CT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发现病变柄,进行初步定性判断,本病对放疗敏感。

【典型病例】男,35岁,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视物模糊月余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示:平扫松果体区不规则稍高密度区(细箭),MR增强病灶明显强化(粗箭)

十三、淋巴瘤

【CT诊断要点】

  • 好发于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胼胝体区、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发病年龄40~60岁。
  • 平扫:脑深部单发或多发等高密度病灶。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相对较轻。
  • 增强:肿瘤均匀强化;有的呈“握拳”样和“团块”样增强;周围水肿区内无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来源于脑内B淋巴细胞,既往对其认识不足,现在发现本病发生率有增加趋势,病程短,无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放疗敏感,CT表现的多样性是诊断的难点,但结合病变特点、发病部位、结合临床资料可以作出诊断。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45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月余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平扫:右侧顶叶深部边缘不规则稍高密度肿块(细箭),其内见一小低密度区,CT值为+22.91~29.79Hu。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增强扫描:肿块强化明显(双箭),中心低密度无强化,部分侵入侧脑室,周围水肿明显(粗箭),呈“小瘤大水肿”。

十四、转移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肿瘤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呈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呈等密度、低密度和高密度,其密度取决于肿瘤细胞成分、肿瘤血供及瘤组织有无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肺、乳腺、肾、结肠癌的转移多为低密度;淋巴瘤和黑色素瘤多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和绒毛膜上皮癌多伴有出血;骨、软骨肉瘤、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多有钙化。
  • 瘤周明显水肿是转移瘤的一个显著特征典型的呈指状。
  • 增强:实质性肿瘤呈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型的呈环形强化,壁厚薄不一,有的可见壁结节、液平面;脑膜转移的可见增厚的脑膜呈明显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转移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5%,多发者60%~85%,临床表现不一,预后多不良。CT是目前颅内转移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为判断病灶的大小、部位、数目、形态、密度及伴随改变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信息。

【典型病例】患者,男,肺癌半年余,偶感头晕来查。头部检查发现左侧桥小脑角区病灶。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左侧桥小脑角区见4.2cm×5.4cm的囊状水样密度影(细箭),CT值4Hu,密度均匀,边缘光整锐利,桥小脑脚和四脑室受压变形(粗箭)

十五、胆脂瘤(上皮样囊肿、珍珠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一般病变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有的可见囊壁或囊内钙化;肿块沿蛛网膜下腔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没有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 增强多无强化,少数囊壁轻度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系外胚层细胞移形异常所致,好发于旁中线区,以桥小脑角区多见,有钻孔的特性,CT一般能够明确诊断,行手术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主因头痛、头晕伴步态不稳半年,近日加重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所示:左侧桥小脑角区见巨大不规则低密度占位(粗箭),向前、后颅窝匍匐性生长,境界尚清,增强后无强化,见左侧大脑中动脉穿行而过(箭头),脑干及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细箭)

十六、Rathke裂囊肿

【CT诊断要点】

  • 平扫囊肿位于鞍内和(或)鞍上,与脑脊液密度相近或稍高密度,常和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相连,可合并出血和感染。
  • 增强一般无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多于40岁左右发病,只有囊肿较大产生压迫才产生症状,一般在体检中发现,CT能够明确诊断。

【典型病例】女,43岁,体检时发现病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示:鞍内向鞍上生长低密度病灶(粗箭),囊壁可见强化(细箭)

十七、听神经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肿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可合并出血,其内部混杂呈高密度,可出血可形成高-低密度分层现象。瘤体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欠清楚,合并囊变者,囊壁光滑,境界清楚。一般无钙化。骨窗可见内听道扩大,管壁模糊或破坏。肿瘤较大可压迫周围组织,患侧桥小脑角池扩大或闭塞,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可引起幕上脑积水。瘤周水肿轻微。
  • 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内部囊变区无强化,听神经瘤周边脑组织内,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

临床诊断思路】当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鸣时,应进行CT检查,以确定有无听神经瘤,一般经过平扫、增强,尤其薄层多排螺旋CT检查效果更好,多可明确诊断,该病需要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低。

【典型病例】女,47岁,主因左侧听力下降半年,伴头晕半月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上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等及稍高密度区(细箭),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细箭),其内可见无强化的囊性变,左侧内听道呈喇叭口状扩大(黑箭头)

十八、三叉神经瘤

【CT诊断要点】

  • 平扫岩骨尖附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的可同时累及中、后颅凹,呈哑铃形。70%的三叉神经瘤合并囊变坏死,瘤周无水肿;骨窗可见岩骨尖破坏卵圆孔扩大。
  • 增强中度异常对比强化,合并囊变的呈环形强化。

临床诊断思路】本病50%发生在半月节,属硬膜外,患者一旦出现三叉神经刺激或破坏症状,进行CT检查,具备上述表现,可以明确诊断。

【典型病例】男,44岁,主因右耳听力下降伴耳鸣、面部麻木半年来诊。

揭开“黑白片”面纱,读懂所有常见的18种颅内肿瘤CT片(超全版)

总结:以上是颅内肿瘤常见的18种CT片,相信很多朋友,还是不太了解,由于CT属于辅助检查项目,想完全读懂,不太现实,但是根据本文,我们大家对脑瘤有一个大概印象,说实话,编辑本文,耗时耗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什么都不要有病,提前预防很有必要,大家一次性没读懂,可以收藏起来,以后有头颅CT片,大家可以对照此文。

我说中医尹侠,喜欢就点赞,关注,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