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可怕的时候到了!

 驿站hi0688 2020-07-06

什么是三伏天?

古人常说的一个谚语叫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说一个人不管是在最冷或者最热的时节,仍然坚持用功与勤奋。三九即是每年的最冷时节,这也是成语“数九寒天”的由来,三伏即是每年里最热的时节。

三伏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40天!一年中最可怕的时候到了。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三伏天那么热,为什么还要想着去养阳呢?应该多吃冰的才对呀。

今天我们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说法是极其错误的。三伏天我们要消暑的同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防寒与驱寒。

这是因为:三伏天阳热盛于外, 伏阴潜于内”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埋下病根!体内阳气弱了,寒湿之气就上身了,人体五腹六脏里的寒湿之气是万病之源!

相信我们很多人(尤其女性)会有这样的体验,夏天因为天气太热,吃了很多的冷饮、冰西瓜等冰寒之物后,甚至是在睡觉时候空调开大了,马上就会发生肚子痛,腹泻等情况,这个情况就叫中寒”,意即寒邪直中于里(脏腑),损伤脏腑阳气,治疗方法很简单,驱寒补阳:艾灸一下腹部,症状马上得到缓解。

还记得当年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后,天天一犯病就冻成狗,身体里都是“寒邪”,最后要靠“九阳神功”才能逼出寒气!

受寒→驱寒→养阳→寒出→阳回→身安


这就是自古以来对付寒邪的不二法门。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炎热,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在三伏时节进行及时的养阳疗法,可以扶正却邪,调补阳气,同时祛除体内寒邪,达到邪去正安、预防疾病之效。

这就是冬病夏治~!

具体而言,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特别是一些阳虚体质的人所患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以温补阳气、祛除寒邪、温经通络、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从而使这些疾病得以治愈或减轻的常用治疗方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讲:“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季节,阳气势胜,从其大势而补充人体抵御外邪的阳气,是为“从其根”。

浅言之,从立春后天气渐暖,到夏至后气候炎热,自然界阴气渐消、阳气渐长,故称春夏为阳。直到农历的“三伏”天(小暑至立秋),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有随之欲升的趋势,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所以,在此时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可以说,夏天赐给了我们排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人体阳气在冬天要闭藏,要减弱,就像生的火炉子到了夜晚要封火。所以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而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解冻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锅炉底下没有火,想要把水烧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阳气正盛,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

什么是冬病?

简单的说,冬病就是寒证!一切因为寒冷(包括受凉)而引起的疾病就是寒证。

我们再细化,将寒证引起疾病简单列出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怕冷、产后风等虚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的亚健康患者。

6、增强免疫、体虚易感、养生保健;

夏治是怎么治?


驱寒温补为第一大法。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驱寒温补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

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在经脉中流动,完全靠“气”的推送,因此气行血才能畅。可是,很多原因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例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

但是相信很多朋友也知道,单单的艾灸,其效力差强人意,往往接触不到身体的内部脏腑,所以我们有了艾灸的升级版——隔姜灸、隔盐灸。

隔姜灸:利用姜片做隔物而施灸。生姜辛温无毒,生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的功效。艾灸助火,生姜温补,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等症,疗效可靠。

隔盐灸:隔盐灸是用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只用于脐窝,他处禁用,故又称神阙灸。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脱证。

还有隔姜灸的终极形态——火龙灸

火龙灸即在施灸时沿脊柱铺敷药物,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是在督脉上施以隔药、隔姜的疗法,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所以补充阳气效果更好,特别对于慢性疑难杂症有独特效果。

我科经过长期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火龙灸流程,将生姜经过敲打,榨汁做成姜绒,与我科秘制中药混合,整齐铺于患者整个背部与腹部,施灸面积广大,通过激发协调各经络,能够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调整虚实,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温经驱寒,对脊柱局部、个人整体起治疗作用,也具有扶正保健养生作用。

许多中医外治法对于寒证,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埋藏、刮痧、拔罐、脐疗、艾灸(艾条灸、隔姜灸等)、针刺治疗等不胜枚举,用以协调脏腑,平衡阴阳。其中穴位贴敷的穴位经皮给药方式应用较为广泛,“贴三伏贴”因为应用方便且疗效好,所以最易被人接受和应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之一,以敷料贴于相应穴位,故名“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

我科专家选用选用一些具有温通散寒、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中医穴位贴敷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用药,与口服药物和吸入用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进行三伏贴治疗,最好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贴完,因为此时毛孔开张,药力最易渗透体内。若错过最佳时机,也可在头伏的任何一天进行,以后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即可。

一般来说,每10天贴一次,连贴3次为一疗程;应连续贴3年;每一贴成人宜保持2 ~ 4小时,儿童保持1~ 2小时,时间到了应及时揭下,不要随意延长时间,以免皮肤过敏,导致接下来的治疗无法进行。

今年阳历6月21日进入夏至,按干支推算7月16日,进入初伏。以传统三伏推算为基础,考虑到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的现况,以及当今恣食寒凉、肥甘厚味的习性对身体阴阳平衡的影响。因此又增加了伏前加强,润中伏,伏后加强的调理,以强化疗效。

时间推算如下:

伏前加强

  7月6日-7月15日

初伏

  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

  7月26日-8月4日

润中伏 

  8月5日-8月14日

末伏

  8月15日-8月24日

伏后加强

  8月25日-9月4日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贴敷的药物多属通经走窜之物,故孕妇、局部有瘢痕者、过敏体质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而皮肤有疮疖、破损,患肺结核的活动期,患肺癌有咳血以及患支气管扩张、急性咽炎喉炎、高热性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贴敷。

2、婴幼儿因皮肤娇嫩,不能耐受药物刺激,不宜贴敷三伏贴。

3、在贴敷期间,要少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在贴敷当天不宜进食海鲜、羊肉、狗肉、牛肉、猪头肉、蘑菇等发物。

4、贴敷前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蚊虫叮咬等伤害。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浴,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

5、 初次贴敷或皮肤敏感者,可先试一试对胶布是否过敏。若有过敏现象,应先告知医生,可改用其他方法固定。

6、在贴敷过程中,若出现发热、腹泻等急性感染,或所贴穴位处出现皮肤破损等情况时,应暂停贴敷。贴敷当天最好穿宽松透气、舒适吸汗的深色衣服,并尽量减少外出,以减少贴敷处出汗,影响疗效。也不要让电扇、空调直吹贴敷部位,否则皮肤毛孔遇冷收缩会影响药物吸收。

7、有人贴敷后局部会出现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只要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即可恢复。若起泡严重应及时就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冬病夏治,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追求立竿见影的功效,有时需坚持几个夏天的治疗才能取得理想之功效。进行冬病夏治也不能取代平时的治疗。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平时控制病情的治疗药物,一定要坚持并有规律地服用,以防病情复发、加重。

编辑:刘珂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