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 —— 小暑

 邈思遐想 2020-07-06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传说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种植蔬菜,备足过冬;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心静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小暑节气,气温升高,天气闷热,容易让人情绪变坏,诱发疾病。小暑时节如何养生?如何做好“冬病夏治”呢?

一、小暑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

     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暑是炙热的意思,小暑自然为小热,还没有热到极致。俗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中医认为,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人体的饮食、运动应该有与此季节相对应的改变。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

二、“冬病夏治”具体是指哪些病?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容易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梅气)扁桃腺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还有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并趁其缓解时采用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治疗方法有辩证施治,内服中药,针灸按摩,贴膏药等方法,从而达到一定的疗效。

(1)针灸按摩:能醒穴、温经、通络等作用。如:天突,中、肺俞、心俞、大椎等穴。

(2)药物常选用:辛温芳香,逐瘀温阳,驱寒等功效药物;如:白芥子、苏子、麻黄、桂枝、竹沥、地鳖虫,姜汁等。



三、小暑节气从穴位入手护佑脾胃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但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助人为乐足三里:

       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治脏腑疾患,尤其擅长治疗腹部疾患。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按揉此穴来缓解。



       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侧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向下,食指按在胫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处按压,每次5~10分钟,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难免感觉体乏肢酸,可在休息时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每次5~10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



腹泻克星有天枢:

       若是因不洁饮食或感受寒冷发生腹泻,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疗法来缓解。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则排出,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在肚脐旁2寸处,为胃经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一般来说,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以助肠蠕动;还可用两拇指点按天枢穴,尤以左侧天枢穴为要,从而促进排便。而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灸时躺在床上,两天枢穴各灸20分钟,同时再灸神阙穴(即肚脐)数分钟。



四、多吃什么食物能防中暑?

       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到,凡是中暑的病人都有低钾的现象,因此炎热的夏季为了防中暑应当多吃些含钾的食物,如海带、紫菜、土豆、西瓜、香蕉等。多吃含维生素B、C、D、A的食物,比如如胡罗卜,甜菜,杏仁,甜瓜,西红柿,草莓,猕猴桃等。

盛夏宜食的食品:

绿茶:性味甘、苦、凉,预防恶性肿瘤,养颜美肤。

芝麻:性味甘、平,防止骨质疏松,增强头发光泽。

白果:性味辛、甘、温、有小毒,防止白浊,白带,小便频数等。

豌豆:性味甘、平,富含膳食纤维,有效防止便秘。

糙米:性味甘、平,整肠利便。

陈皮:性味甘、酸、凉,消淤血,亦可理气化痰止咳。

绿豆:性味甘、寒,清热解毒、清暑利尿。

菊花:性味苦、辛、凉,治潮热、明目、清热解毒。

莲子:性味甘、涩、平,健脾固肠,治心悸、虚烦、失眠。

黑豆:性味甘、平,解毒净血、改善过敏体质。

红豆:性味甘、酸、平,可强心消除疲劳,预防脚气病,肾脏病、浮肿。



六月事宜

《孝经纬》说:夏至后十五天,南斗指向丁,这就是小暑。再过十五

天,南斗指向未,大暑又到了。所谓大小,就是把最热的时候用大热和

小热加以区别,1-15日为小,15-30日为大。这就是相当于乐律“林

钟”这个曲调,“林”就是众多的意思,即指万物成熟的种类繁多。《乐

志》说:这个月的月辰属未。未就是昧的意思,万物快要成熟,都有味

道了。

《要纂》说:六月为暑天的开始。

《玄枢》说:这个月天向东方运行,办事出门都只宜向东方,吉利。

这个月是土王主事,在戊日要祭祀土神。

这个月适宜饮乌梅酱、木瓜酱、梅酱、豆蔻汤,以解口渴。

肾沥汤:三伏天宜服,能治男子虚弱、五劳七伤、风湿脏虚、耳聋

目昏。处方是:

干地黄六分黄芪六分茯苓六分五味子四分羚羊角四分桑螵蛸三

两,炙地骨皮一两桂心一两麦门冬五分,去心

磁石一钱三分打碎,用水洗到里面的婴汁出尽为止。羊肾两个,

猪肾也可以,把肾上的肉膜脂块都去掉,)切如柳叶,用四升水,先煮

去水一升半,把水上的浮油泡沫、肾滓都滤掉,用汁煎各种药,再澄清

去滓,分三次服。三伏天每天吃一服,随意加减也可以。同时忌食大

蒜、生葱、冷陈滑润食物。空腹早晨服。

《养生杂纂》说:老年人气弱,在过夏季的时候,体内积纳着阴气,

以自己阴弱的内脏,去抵挡肥腻和冷冻的食物,容易造成泄泻。一旦

大伤真气,今后是难以补复的。也不适合用燥热的补药,只能用平缓

温和的药剂,例如“八味丸”之类,以助长元气。

《云笈七笺》说:六月初六日,应该沐浴、斋,戒,不要参加世俗活

动。

《关西旧俗志》说:六月初六日这天,把水用干净的瓦罐收藏起

来,一年都不会变臭,O用来制造醋、酱和腌物,一年都不会坏。

《真诰》说:十九日、廿四日拔白须发,永不再生。又说:初三、初

四、十八、廿八日,拔白发也可以。

《四时纂要》说:这个月的初一、初七、初八、二十一日应该沐浴,

可以去除疾病和消灾。

《七笺》说:这个月的二十七日,用枸杞煮水沐浴,到老都不生病。

《荆楚记》说:六月伏日这一天,适宜做汤饼来吃,名叫“避恶’。

旧俗说:造酱适合在三伏天的黄道日浸泡豆子。黄道日拌黄,用

草乌三十五个,切作四片撒上,其蛆全部被杀死。

《农桑撮要》说:这个月吃不完的剩饭,用苋菜盖起来,过夜也不

会变馊。

《山居四要》说:在池水中养鱼,这个月适宜放二个团鱼在里面,

可以保护鱼。

治疗水泻这类的病,可以用乌蔺子在六月六日这天同面一起炒

黄,各等份,捣为末,用米汤调服二钱。

《琐碎录》说:这个月适宜吃苦荬菜,以益心气。

《家垫事亲》说:西瓜性温,成熟后可以吃,能解暑,名为“白虎

场”。

《干金月令》说:这个月可以食乌梅酱止渴。制的方法是:将乌梅

捣烂,加一些蜂蜜,调汤后微煮一下就可以喝了。如果是水泻口渴的,

可以在梅汤中加砂糖、姜、米,喝了不渴。

《便民图纂》说:六月六日这天,用井花水将白盐溶解在水中做成

卤水,用一口新锅熬煮成白盐。用此盐刷牙后,将水吐在手心内洗眼

睛,到老都能灯下读书。

抱朴子《养生书》说:在三伏天用甘草一钱,好的白滑石六钱,捣

为末,和水饮。取名为“六一散”。可使人免于中暑和泄泻。



来源:少林药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