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去世前一年临摹王羲之的《散势帖》为何少七个字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0-07-06

王羲之《蔡家帖》《淳化秘阁帖》与《淳熙秘阁法帖》均刊刻此贴。图片为《蔡家帖》原帖与王铎背临之《蔡家帖》、《散势帖》二帖为一轴。其中《散势帖》有四个版本,王铎所背临且意书之《散势帖》帖,故难以判断所据何本。墨迹《散势帖》部分有“餘當以漸消息耳”七字未书于《散势帖》中,当以为王铎习作。

王铎晚年大量临摹王羲之,习书甚勤。此帖为王铎异乡背临阁帖,足见临摹法帖功夫深厚,已达烂熟于胸之臻境。墨迹“辛卯七月”当是清初顺治八年(1651)正是王铎思想上非常彷徨的时期,也是他的晚年书法,作品写于陕西凤翔县。

王铎去世前一年临摹王羲之的《散势帖》为何少七个字
  • 王铎临摹的《蔡家帖》局部

虽然是一个背临作品,但是思想境界与王铎晚年的思想非常的接近,这似乎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意合。临摹完全离开了原帖恣意挥洒,笔力矫健。次年,王铎去世。

书中“伊洛”二字寄托了“异乡为客”的故乡之情,非常难得,令人唏嘘。

二帖释文:

1.想小大悉佳。蔡家宾至,君情益深,唯当拔遣之耳。

王铎去世前一年临摹王羲之的《散势帖》为何少七个字
  • 王羲之《蔡家帖》原帖

2.知足下散势小差,此慰无以为喻云,气力故尔。

王铎去世前一年临摹王羲之的《散势帖》为何少七个字
  • ”王铎临摹的《蔡家帖》《散势帖》二帖墨迹

以故恒想散故得差。知足下散勢小差,此慰無以為喻,云氣力故爾,復以灼(胡)〔悒〕怛,想散患得差,(原帖“餘當以漸消息耳”此七字王铎未书)。

王铎去世前一年临摹王羲之的《散势帖》为何少七个字
  • 王羲之《散势帖》原帖

辛卯七月,行至凤翔书。伊洛王铎学羲之。

王铎的这两个帖看起来是临摹,但是我们从作品来看,它是一气呵成的,显然这个书法作品是背临而来的。

我们从王铎的书法修炼的功底来看,他对传统内容是非常的精熟的,像这么不太出名的王羲之的两个帖子,他都能够背临到如此的精彩,被临的如此的熟练,足见他的传统功力之深厚,令人非常感慨。

那么为什么《散势帖》这个作品少了7个字呢?这不是说王铎忘记了这7个字,而是看来一开始王铎到底写什么内容,他也没有想清楚,随意挥洒,第1个字帖就写下了《蔡家帖》,但是这个字帖写完之后,一看还有一半的纸,于是又去写《散势帖》,可是这张纸已经不够书写了,所以,他就省略了《散势帖》中的7个字。作为王铎的一个习作来说,我们不一定要太严格的去考察它的内容,主要还是看书法,如果从完整的书法作品来说,从正文到题跋落款,王铎安排的都非常的精心,这应该说是他的经典之作了。

王铎去世前一年临摹王羲之的《散势帖》为何少七个字
  • 王铎背临《散势帖》的局部

我们学习传统书法应该从多方面来考察学习,既要从它的形式上来学,也要从它的内容上来学。如果我们不太注意,可能会认为王铎临摹的这个帖就是王羲之作品的原文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和王羲之的原文再查对一下,找到他原来的内容。

这个作品它还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说,传统的书法内容本身,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书法创作的一种题材,我们经常说,古典诗词是书法创作的题材,虽然这是现代书法家提出的,事实上,从宋元以来,很多书法家已经把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作为书法表现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了。而另一个方面,古典书法作品的形式,或者它的内容的本身也可以作为我们书法创作的一种题材,王铎的这个作品给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新的启示,至于他少写了几个字,我想这不是主要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