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泰囧123156 2020-07-06

不争师弟 璞玉 蔺志华 陈明明 王瑶瑶 靳梓露

2020年 先锋至善堂出品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第一讲 九阳神功第一式艾

一、艾性向下

艾又称艾草,是一种特殊植物,传说是女娲娘娘发现的。中医讲艾性向下。什么叫艾性向下呢?倪海厦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艾草在古代是找水源的一种工具。比如说在一个地方要挖一个井,可是那个位置有水呢?这时候就要找上很多艾草,割了以后堆成一个大堆,然后把它点燃(艾叶有油脂很容易燃烧),然后在方圆三里地的地方开始找,看地上那一块儿冒烟了,就可以在那个位置开挖,下面就有水。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场景是一件多么神奇而有趣的事情。这个故事就说明艾草点燃以后,虽然它的烟是往上冒的,但是它的能量却可以向下往地里面渗透,这就叫艾性向下。倪海厦老师说我们艾灸的时候,艾灸的烟虽然往上冒,但是艾灸的能量会自动去找你身上的寒水。换句话说,艾灸具有能量的通窜性,这种通窜性叫灸感。例如你艾灸小腹,后面腰部一般会发热,又如你艾灸腰部,脚心会发热。艾灸温暖经络,宣通气血,特别适合有虚寒的人使用,尤其是老人和妇女。

艾草真是神奇的“爱”草啊!

现代科学研究,艾草燃烧所发出的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治疗效果比远红外线效力强4-5倍,而无副作用。艾烟里含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高达96种,其中抗癌物硒是芦荟的10倍。实验证明:艾烟熏灼10分钟,培养皿中的细菌均无成活。在2020年的战“疫”中,很多人用艾烟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效果显著。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二、灸为久火

灸这个字上面一个久字,下面一个火字。这个字告诉我们艾灸的时间要长。很多人把艾灸的“灸”字写成“炙”,炙是烤肉的意思,那是错误的。

灸为久火,就是说我们艾灸时要向像炖老母鸡一样,小火慢慢攻,水蒸汽到锅盖,冷却又顺着四周流下来,循环复始。人也是如此,把艾放在小腹灸,好像小火慢慢炖,此处热了,就会往四周传递,循环热能渗透到全身。开一句玩笑话,炖肉和“炖人”是一样的,时间要够。

艾灸期间微微发汗即可,不可灸得大汗淋漓

以前我们不懂,用一种艾灸床,就烤肉一样,下面有托盘,托盘上有艾条,然后点燃开始烤,汗出的很多。后来跟了老师才知道,汗血同源,过量发汗对身体是一损害。

医案 汗蒸出来的高血压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有一个云南的阿姨,是运动员出身,平时身体素质非常好,任何慢性病都没有。她女儿很孝顺,送给她一个汗蒸卡,可以到附近的汗蒸店做汗蒸。此后她就经常去做汗蒸。没多久,汗蒸的店要搬迁,她怕汗蒸卡浪费了,就天天去,连着汗蒸了好些天。结果有一天感觉有点头晕,一量血压高了。这位阿姨的情况就好比是暖气管道,管道里水少了,如果要求把锅炉里能量循环到每个暖气片,就必须要加大压力。

有效的艾灸是要产生灸感的。一次有效的艾灸,不是面积越大越好,而是灸感传得越远越好。艾灸走而不守,能通十二经。通常情况下,如果灸小腹肚脐下的关元穴要灸到后背发热再灸到脚心发热才是有效的。刚开始灸需要3-6个小时才能产生灸感。为什么?因为刚开始你的身体是个大冰块,气血循环的很慢,随着艾灸的次数增多,也可能半个小时即可产生灸感。这就说明灸通了!还有麦粒灸的例子,在足三里这个穴位上,点燃一个麦粒大小的艾柱,一般热流直窜第二个脚趾头的外侧厉兑穴(足阳明胃经),这就是灸感的传递。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艾灸时要保持精神内守。最好什么也不要做,静坐或卧姿均可,保持静心,静能生慧,静以修身,人一但静下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识神退位,元神蓄力。所以,人静下来可以调节你自身最大的能量,可以冥想艾灸热源处为一个小太阳,不断辐射爱的能量。这样,精神内守,意气相合,会增加艾灸的治疗效果。一边静坐一边艾灸或一边静坐一边扎针效果都很好。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三、无烟随身灸的使用方法

1、捏一捏

将艾条插入铁盒中,然后捏一捏,使艾条变松,利于点燃。

2、两头点

点燃艾条两端,防止熄灭。

3、通会气儿

稍等一会儿,再将铁盖盖上 。

4、慢封口

把铜盒放入随身灸的布套中,只拉一半的拉链,目的是为了充分燃烧,防止熄灭。这时可以把随身灸带到身上,大约10分钟后,感觉随身灸热了,可以把整个拉链拉上。一般可以燃烧一小时以上。

5、带着上被窝

晚上睡觉时可以带到身上入睡,特别是冬天。注意:有睡眠障碍的人不适合。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四、粗艾条的悬灸

1、使用方法

用粗艾条对准穴位,大圈划小圈,以聚集能量;患者和灸师双方要保持内心平静,可以同时默念各种善念,咒语。人在放松时,热量和光都能吸收得快。

2、灭火技巧

艾条用完后,放入密闭的金属桶中,把盖子封严,艾条就会慢慢熄灭。有的朋友用水浇灭,下次再点就很不容易点燃了。

3、注意事项

灸的时候注意不要烫伤,特别是老人。如果万一烫伤,可以把火泡挑破,挤出水分,涂上紫药水,再用艾条悬灸烤干即可。

悬灸通常还可以治疗外伤,患者外敷帮助伤口愈合的药物,同时用悬灸把伤口处的积液烤干,可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4、无烟随身灸与悬灸的区别

无烟随身灸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但是它只有热传导,没有热辐射,因为布套把光都给挡着了。悬灸既有热传导,又有光辐射,艾草燃烧发射的出来的光线可以直接辐射到穴位上。悬灸的治疗效果是优于随身灸的。

悬灸的效果仅次于麦粒灸。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

五、分享一段艾灸的美文

1、对于灸者:

灸者,救也。艾灸就好比读书看书一样,每天坚持,时间久了,您的言谈举止,气质修养,就慢慢发生很大改变! 坚持艾灸,时间久了,您就会发现您的面色红润了,人更有精神了,病痊愈了,生病更少了,睡得更香了。这就是艾灸的神奇力量!

2、对于灸师

灸不是方,亦不是术,是道,而灸师不仅治病,更是渡人。灸是救,是救(灸)人之道,亦是修身之道,灸师(救师)手持艾(爱)火,安定祥和,心中生慈(祥和慈爱)悲(因救苦拔苦,而常生悲悯)喜(满心欢喜)舍(舍己为人,身心坦荡),如此方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日积月累,其品性定有所变。

注:以上两段话摘自网络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六、艾灸的排病反应

1. 什么是排病反应

艾灸是利用人体的本能来对抗病邪,鼓动体内的正气与病邪之气交战,把邪气赶出去。但有些人在实施艾灸的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肝病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失眠、情绪起伏、爱生气等反应;有的风湿患者艾灸后全身发冷,又打喷嚏又流鼻涕,好像是得了感冒。其实,这些都是病邪从人体内被排出来的表现。

2. 为什么会出现排病反应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其实这是经络排病作用的表现。因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穴位是纵行人体之上经络的点,刺激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引起人体全身的反应,刺激穴位也能引起本经络的反应,本条经络上的其他脏腑有病变,正气就会与该脏腑的病邪抗争,疾病就表现出来了。

3. 如何区分排病反应和病理反应

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和有湿毒的病,这种病不管怎么治,都很缓慢,很多时候,艾灸治疗不下去,就是因为排病反应太剧烈,这时候就要搞清楚是病情加重了,还是排病反应。

1、排出外因。如果自己打喷嚏、流涕,先看看是否受凉了,如果受凉了,是外感造成的,那是病理反应,如果没有受凉,很可能是排病反应。再比如,痔疮犯了便血,看自己是不是吃辣椒了,因吃辣椒,痔疮犯了,那是病理反应;如果没有吃,很可能就是排病反应。

2、感觉累不累。比如同样是拉肚子,如果是排病反应,拉完肚子后会很舒服,但是如果是受凉或者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坏肚子,拉完后身体很虚,感觉很疲惫,这是病理反应。

3、排病反应的症状查询表

(摘选自单桂敏老师的《单桂敏灸除百病》推荐大家看此书)

类型

典型反应

伴随症状

排风寒

喷嚏,流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

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甚至全身或半身发冷,多穿不暖,但体温正常

排郁气

情绪变化为主,如烦躁易怒、悲伤或委屈易哭等

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

排痰湿

咳痰、呕吐,或腹痛、腹泻、水样稀便或黏液样便

头面四肢浮肿,或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尿液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

排火毒

多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

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

排血瘀

在胃肠则大便深褐色或酱黑色,在心肺则痰中带血丝、血块,在胞宫则女性经血中有组织包块或烂肉

体表发青,皮下有固定不动的肿块,口唇指甲青紫

以上这些都是艾灸后可能会出现的正常的排病反应,大家仔细斟对,正确对待。很多时候,病从里往表走是一件好事,说明病情在减轻。可惜的是,有的人在出现这些反应后不灸了。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避免艾灸时过激的排病反应。

4. 避免艾灸时过激的排病反应

(1) 艾灸要和轻断食相结合

就是吃一些稀饭、稀面条、青菜蘸酱。中医常讲,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如果吃得太饱,容易引起食热。尽量让体内垃圾走下面,通过大便排出,这本身就是排污通道,不走体表和喉咙。

(2) 不单纯艾灸,而是结合刮痧、拔罐等

比如刮痧,火就出来了,血瘀就泄出去了。拔罐一拔,风寒、湿寒也泄出去了。把邪气泄出去,而且还缩短治疗时间。

5. 不能灸的情况

表气虚不能长时间灸。病人还没灸多久,温度并不高已是大汗淋淋,说明不能再灸了,太虚了。

严重便秘、高烧、实症伴热症不适合灸,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七、艾灸常用穴位

1、头部穴位

(1) 百会

位置:耳尖向上头正中线的位置。

灸百会可以提气,治所有下陷类疾病,如疝气、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痔疮等,都可以灸百会穴。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无烟随身灸放到头顶百会穴的位置。小孩疝气需用细艾条,一只手放百会穴的旁边感受温度,另一只手手持艾条来灸,每天15分钟。

为什么会有下陷的问题?下陷产生原因:人的五脏六腑是挂在脊柱上的。身体脏腑的温度高低决定脏腑的能量,就像热气球一样,温度高的时候热气球往上升,温度不够的时候热气球往下降。所以有本书叫《温度决定生死》,小孩子的体温比老人高的多。细胞热量不够,一般下陷下垂的病人,都是能量不足温度偏低的人,中医说正气不足的人。

还可以对百会穴进行刮痧,正常的百会穴中间高,四周低,如果四周高,有很多硬包软包,说明有瘀堵,就要刮痧,把堵瘀拥滞的地方刮平了,使其降低,气血活了,然后再艾灸,渗透性更好。

医案 小儿疝气灸百会的案例

薛阿姨的孙子出生半个月时哭闹,发现孩子有疝气。后来越来越重,当时一哭就掉,一天掉几次,还用了疝气带,也不管用,到三个月时有一次掉下来上不去,孩子越疼越哭,到医院托了好大会才上去。医生要叫手术,孩子太小,薛阿姨不想做。这时候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用灸百会的办法治疗小儿疝气。刚开始灸五到十分钟,灸一星期后发现小孩睡觉好转。后来胆大一些,灸十到十五分钟,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慢慢的掉的少了,也哭的少了,灸半个月二十天时间就不咋掉了。后来坚持灸了约两个月,才停,孙子身体也壮了,免了手术之苦。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2、背部穴位

(1) 大椎穴

位置:低头项后部最高的骨头下边。脊椎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一胸椎棘突上。

灸大椎治一切寒症,尤其是表寒症效果很好。表寒就是体表受寒,浑身酸痛、怕冷、没劲儿等情况。小孩刚感冒流清鼻涕就可以灸大椎穴,还可以用吹风机吹大椎穴或热水袋热敷大椎穴,效果都很好。

人体有六条阳经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膀胱经,还有督脉都从大椎经过,灸大椎穴全身都发热但不要过分,灸出汗就可以停止了,要掌握“中病则止”的原则。比如小孩感冒发烧,就可以用热敷或艾灸大椎穴来退烧,39度以上高烧可以刺血拔罐来退高烧。

可能有人会问,发烧了我可以吃退烧药啊?吃药是通过肠胃进入到血液循环,通过肝肾的功能出汗。艾灸是通过局部加热,走经络,加热卫气出汗。从出汗来讲,两者都达到了,但不同之处在于:艾灸的情况下,人体出汗可以控制,微微出汗,停止艾灸就不再出汗了。吃退烧药的情况,气虚的人会出汗不止。这时吃到肚子里面的药也无法掏出来,只能等药效发挥完毕。最后的结果是本来就虚,再大汗淋漓,造成更严重的虚症。有的孩子吃退烧药,汗会把衣服湿透。这样大量出汗是很危险的。中医说“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烧是退了,但伤了孩子的内气。所以大家尽可能用艾灸让患者出汗,不要用吃药的方法来退烧出汗。

另外,孩子由食积引起的发烧,仅艾灸大椎出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艾灸后出汗退烧了,但因为食积并没有解决,所以汗下去,烧又上来了,它会持续低烧,这个具体的治疗我们在《看着大便养孩子》给大家详细讲解。

用风油精搓大椎穴还可以治疗精神不振和嗜睡。

(2) 风门穴、肺俞穴、膏肓穴

位置:风门在第二胸椎下旁开(两指,食指和中指)1.5寸,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两指,食指和中指)1.5寸,膏肓在第四胸椎下旁开(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3寸。

这三个穴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咳嗽、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甚至肺癌,都可以对这三个穴位进行治疗。

把整个肺区——肩胛骨以上的后背、前胸、肋下全部刮痧,背部中间部位从上往下刮,两边位置从中间往外刮,肋下这部分沿着肋骨刮,刮完之后再灸。年龄大的一次刮四分之一。前胸刮成Y字型,中间部分从上往下刮,两边延锁骨往两边刮,刮到风府穴、云门穴这个。整个肺部的前后左右都要刮到。

呼吸系统的病,刮痧效果非常好,因为肺主皮毛,特别是腋下,藏污纳垢的地方,虽然刮痧很疼,但是也得刮。但是不能刮得让人感觉太累,最好根据病人体质,分多次刮,体质不好的人,可以分5次刮,刮完之后再在这几个穴位和出痧点艾灸,但不能灸太狠,因为大面积刮完再出汗,容易让人体虚。

膏肓穴治疗一切与呼吸系统有关的以及一切和痰有关的疾病。脾为产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膏肓穴在人体肩胛骨的内缝,取穴操作时,可以让患者抱膀趴下再灸。

膏肓穴对美尼尔斯综合症,也就是莫名其妙的眩晕很有效果(眩和晕是两个概念,眩是眼前发黑,晕是地板乱晃,晕症的治疗相对简单,眩症需要从肾系统考虑)。中医认为晕的产生是因为人体胸隔膜存有痰湿,影响到了平衡。治疗方法就是让病人手背到后面,此时肩胛骨打开,在膏肓穴进行刮痧,然后再艾灸,效果很好。

对膏肓穴进行麦粒灸,可以治疗肺癌,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针灸大成》上讲膏肓无所不治。

古语言:“要想身体好,膏肓、三里常不干”。在膏肓穴和足三里穴经常做麦粒灸,身体就会很好。

(3) 背俞穴

位置: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厥阴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和白环俞,共18穴。它们在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脊柱正中线(督脉)旁开(两指,食指和中指)1.5 寸处。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艾灸背俞穴可以直接解决与脏腑相关的问题。中医说“背薄似饼,腹深似井”。就是说背部是距离脏腑是很近的,只有一个烧饼的距离。而腹部距离脏腑就比较远了。比如灸肾俞,能量就直接传递给肾脏。

中医讲:“俞穴升清,募穴降浊”。怎么理解升清?我个人认为升清可以看作西医的内分泌功能或激素的调节功能。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升清,指密度较低的东西,往上走,到达脑子,中医说“脑为清阳之府”。当一个人感觉脑力不足、内分泌有问题、精力不足、能量不足时,就要在俞穴上做文章。降浊,是把身体内的垃圾排出去疏散掉,当人体垃圾排不出去时,就会出现体虚、食积、邪气盛、浊气上头等症,这时就要降浊。如果感觉肚子上一堆肥肉,或者长了瘤子、囊肿,需要排出去,就要降浊,要从募穴上做文章。

俞穴通常治疗急性病,是用来治标的,而募穴是治疗慢性病,用来固本的。如果一个人浑身怕冷,可以艾灸督脉和俞穴,马上就能感觉到暖和。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把前面募穴的问题解决好。一个人是要扶阳还是驱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瘦弱老先生,就要扶阳,如果是大胖子,就要降浊。

胃俞:治疗急性胃病。如果一个人出现胃痉挛,可以在胃俞处附近周边刮痧或把拔罐,然后再灸30分钟。

(4) 身柱穴

位置:脊椎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利于小孩长个子,直接刺激脑垂体。日本每年春天会统一组织学生灸这个穴位,灸时让孩子背对着我们坐着,大人一手扶着孩子背部,另一手艾灸。每次灸15分钟,灸热即可,可以从立春灸到立夏。

(5) 八髎穴

位置:小肠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上髎,膀胱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次髎,中膂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中髎,白环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下髎。左右共八个点,称之为八髎穴。

八髎穴治疗一切里寒症。与大椎穴不同的是,大椎穴擅长治表寒症。此穴是艾灸最有效的一个穴位之一,也是需要灸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穴位。八髎穴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别称,有叫寒凉关的,有叫鬼门关的,还有叫丰都(重庆市丰都县,也叫鬼城,以鬼文化著称)的。这些名字一听就阴气十足。

为什么这样称呼八髎穴呢?

小Baby的屁股,老人称是铁屁股,大冬天光着屁股也不会感到冷,老师讲这个地方有三味真火。但是当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事以后,此处就会越来越寒凉了,到了老年阶段就是人体最寒凉的位置了。寒则热之,可以常灸此穴。

灸八髎穴治一切妇科病、男性病如前列腺肥大等。可以先拔罐,拔15到25分钟后再灸一个小时为好。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3、腹部穴位

腹部有很多募穴,包括中脘穴、章门穴、天枢穴、关元穴、中极穴等等。这些募穴有降浊的作用。中医的治证原则是“先降浊后升清”。治疗时候,可以先腹部的瘀堵疏散掉,再刺激背上的俞位来提升五脏六腑的功能。

(1) 中脘穴

位置:在人体前正中线中庭穴与肚脐中间

治疗所有跟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有关的病,又称“ 腑会中脘“。适合胃寒的人,手部大鱼际这个部位是青的,就是胃寒,但是灸中脘很容易上火,不宜吃得太多。

(2) 命关穴

位置:经外奇穴,位于侧胸部,以中脘与乳头连线为一边,向外作一等边三角形,其外角是穴,与中脘穴等高.

治疗一切跟水湿有关,及跟脾虚、呕吐有关的病症。灸命关穴、关元穴能治疗大病,脾虚肥胖者可多灸此穴。

(3) 章门穴

位置:把手肘向身体侧面放下,肘尖对应的位置即是。

章门为五臟的交会穴,故称“臟会章门”,治疗所有跟内脏有关的病。章门还是脾之募穴,也治疗一切脾病,因五脏皆禀于脾。肝脾不好或者长有肿瘤,脾胃撑胀、腹胀、水肿或者身型消瘦可以灸此穴。

(4) 带脉穴

位置:在章门穴下1.8寸(两指)和肚脐眼等高。

常用来减肥,先拔罐再灸减肥效果非常好。

(5) 神阙穴

位置:肚脐的位置

治疗一切脱症,“脱”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经同意,自己走了。比如大小便失禁、盗汗、自汗、更年期潮汗、小孩尿床、神不守舍、脱神、脱精、脱气等。与百会穴不同的是,百会穴治疗下陷、下坠的问题。

可以把盐放到肚脐上再灸,渗透力好。

更年期潮汗治疗方法:将五味子或者五倍子这种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打成粉,拌醋,放到肚脐位置,用胶带绷好,再用艾灸盒灸一小时左右。

(6) 关元穴

位置:肚脐与曲骨的距离5等分,离肚脐五分之三的位置。

关元穴用来补气,培元固脱,温肾壮阳。它是小肠经的募穴,很多人肚子很大,因为小肠里面的浊气很多,小肠温度不够。

以下要讲的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子宫穴、维胞穴、提脱穴、水道穴和归来穴为下焦穴位(肚脐以下)

上焦(胸隔膜以上,包括心和肺)如雾,中焦(胸隔膜与肚脐间,包括肝、胆、脾和胃)如沤,下焦(肚脐以下包括大肠、小肠、肾和膀胱)如渎。下焦水多不怕上火可以多灸。

(7) 气海穴

位置:肚脐与关元穴二分之一处

作用同关元穴,补气健脾,培元固脱,温肾壮阳。

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之说。

(8) 中极穴

位置;肚脐与曲骨的距离5等分,离肚脐五分之四的位置

治疗尿不下来,尿频。是膀胱经的募穴。

尿频产生原因:膀胱里有水和气,当温度不够时,水多气少,膀胱下坠,刺激下面的括约肌,所以就想尿尿。如果温度够了,就像气球一样往上走,不刺激括约肌,也就没有尿感了,所以艾灸中极穴增加膀胱温度,能很好治疗尿频。

(9)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三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二寸

拉肚子最适合灸天枢穴。此穴是和大肠有关的穴位,是大肠经的募穴。如果是肚子胀,就不适合艾灸了,适合拔罐。

(10) 子宫穴

位置:属经外奇穴,中极穴旁开四指(三寸)的地方。

适合与子宫有关的疾病。例如:痛经、子宫肌瘤、宫寒、月经不调。

(11) 维胞穴

位置:属经外奇穴,关元穴旁开六寸

治疗和宫颈有关的疾病。比如宫颈糜烂、宫颈癌。此处接近腹股沟,有很多淋巴结,刮痧拔罐后再灸,效果更好。

(12) 提托穴

位置:属经外奇穴,关元穴旁开四寸

治疗宫颈下垂等,尤其是下焦的下垂问题。

(13) 水道穴

位置:关元穴旁开两寸

治疗水液代谢不正常的病。如:腹水、水肿、湿气太大等。

(14) 归来穴

位置:中极穴旁开两寸

治疗和月经有关的疾病。比如:月经不调、不来月经等。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4、腿部穴位

(1) 血海穴

位置:在膝盖内侧三指处

治疗一切跟血液有关的病。血虚、血寒、气血不够等症。 皮肤瘙痒等。

(2) 百虫窝

位置:属经外奇穴,血海穴上一寸处

治疗一切跟皮肤瘙痒有关的病,很适合刺血拔罐,再艾灸 。如风湿痒疹,特别是身体下肢的痒疹,效果很好。

(3) 足三里

位置:小腿迎面骨外侧向上推至高岗处外开一指处,手掐有酸痛感

治疗和胃有关的疾病,如胃胀、胃酸、胃溃疡。另外,此穴在足阳明胃经上,老年人走不动路,腿软以及偏瘫病人腿化圈走路都与此经有关。中医讲“瘘症独取阳明”,“瘘”就是没有劲儿的意思,偏瘫病人一定是在胃经上进行治疗。艾灸足三里能有效阻止脑梗、偏瘫。

日本的谚语:“不灸足三里不为旅人。”我们的老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膝盖冷都可以灸此穴。

(4) 阴陵泉

位置:小腿迎面骨内侧上推到高岗处挡手了就是此穴

治疗跟脾、水液代谢不畅及跟痰有关的病。糖尿病可灸此穴。

(5) 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四指,胫骨内侧缘后际

治疗跟肝、肾、脾有关的病。 此穴是肝经、肾经、脾经三条经的交汇处,它和足三里都是很常用的穴位,应当多灸。

(6) 悬钟穴

位置:和三阴交相对,在外侧踝尖上四指处

别名绝骨,治疗和预防脑中风。此穴和骨髓有关,又称之为“髓会绝骨”。用麦粒灸的方法灸足三里和悬钟穴,效果很好。

(7) 复溜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两寸,跟腱的前缘

是肾经的母穴,补肾的大穴,跟肾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灸。

(8) 涌泉穴

位置:脚掌上三分之一,向下一挝人字纹处

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可以用吴茱萸打成粉,拌醋,用胶带贴到涌泉穴,再用艾灸盒艾灸。也可以练中里巴人的金鸡独立,一条腿站立,都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效果。再比如人体上面热下面寒是坏事,灸涌泉穴就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9) 至阴穴

位置:小脚趾头指甲盖根部外侧

治疗胎位不正。

八、需要强调的两点:

1、重点灸的部位

1、阿是穴。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可以刮痧、针灸、拔罐(因为痛点都是筋已经缩了,一摁很痛,都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老师讲:“穴位都是摸出来的”。穴,即洞穴,是一个空间。穴位,是在肌肉与肌肉之间、骨头与骨头之间、筋与筋之间、肌肉与骨头之间、肌肉与筋之间、骨头与筋之间。

腱鞘炎治疗方法:在疼痛上游和下游刮痧,刮不疼的地方,出痧后,观察疼痛点疼不疼了,如果不疼,只灸出痧点,如果还疼,就灸这个疼痛点,这个地方就叫阿是穴。

2、筋结处。很多时候刮痧,容易刮出筋结;或者用手摸,有疙疙瘩瘩并且很疼,就是筋结所在。筋结产生原因是筋受寒了,往里缩了。处理方法是先艾灸后刮痧,艾灸相当于麻醉剂,不疼之后再刮。

3、出痧点。刮痧既是治疗手段,也是检测手段,有时候找不到具体下手点,就可以在不舒服的地方刮痧(面积可以大一点),找到出痧点后再进行拔罐或者艾灸治疗。

这三点是重点要灸的部位,中医一定要灵活掌握,多动手去实践。中医的问题都是站在外面能看里面,古人讲“有诸内者,必形于外”意思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来了解其本质的一面。具体到一个人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全身的神、色、形、态的变化来了解他的健康与否。一个人健康与否按《黄帝内经》上讲把人分成25种类型,五行套五行去体检才是全面的。

另外阴阳都是相对的,食物和水相对太阳光和艾灸是阴性的,人一般不渴就不要喝水,因为水是阴性的,多喝水是不能给人体补充水分的,因为喝的水是进不了大肠的,只有食物携带的水才能进入大肠。大肠主津,携带的水分称之为津,人体内部关节腔的水分称之为液,比较粘稠。小肠主液。

2、杂合以治才能效如桴鼓

中医治病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杂合以治,就是用多种手段联合起来治疗疾病。

比如艾灸,可以用来调节气血,适合寒、虚症,但是缺乏驱邪的功效。又比如,过去的人大部分很瘦,吃的不多但是阳气很足,热证、实症较多,仅用刮痧拔罐,效果就很好,但是现代人不但有寒症还有虚症,或者上热下寒症,脾胃弱,所以用一种方法效果不好,最好就是多种手段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最显著。另外,中医治疗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治根,好多人不能坚持,多种手段结合会加快治疗速度。

中医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两件事:

一是调理气血,使经络通达,

二是使患者心情舒畅。

通经络主要有三点:

l 扶阳

l 驱邪

l 滋阴

扶阳常用的方法有:艾灸、静坐、站桩;驱邪常用的方法有:刮痧、拔罐、拍打等;滋阴效果最好的是男孩喂奶时候的童子尿,最易于人体吸收,另外就是粥类,各种五谷杂粮(桂圆、阿胶等非常黏腻,不利于人体吸收,必须是脾胃很好的人才可以用来滋阴)。

在治疗时,先给病人把脉或者观察病人的说话、走路情况,如果脉搏跳动有力、说话声音洪亮、走路有力气,证明阳气足,可以使用驱邪手段,力度也可以加大;如果病人脉搏跳动无力,说话、走路均无气力,证明阳气弱,可以先扶正再驱邪。

《贞元自然疗法课程》第二章——艾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